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岳飛之血戰中原

正文 第一百六十六章 河堤與醃肉 文 / 中原布衣

    靖康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岳飛和李孝娥在汴梁完婚。同一天,吉倩徐慶也在應天府舉行了婚禮。三場婚禮的喜氣一時間沖淡了中原大地上的苦難氣息。

    婚禮的那天晚上,就有外地糧商找到李八少,願把江南的糧食賣往江北。只要護民軍出得起價錢,多少糧食都有得賣。李八少知道這些糧商都是和南渡小朝廷中的達官貴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才能在江南普遍缺糧的情況下依然囤積了大批糧草。縱然護民軍不購買,這些黑心商人也不會把糧食分發給江南百姓,所以李八少直接預訂了一百萬擔稻米。並告訴這些客商,若能以最快的速度運過來,價格可以上浮一成。

    靖康三年六月初,中原大地普降大雨。大雨連下了三天三夜,一時間各條大河的水都撲到了河堤之上。黃河的水流更是陡然兇猛起來。雖然汴梁應天一帶水利極好,特別是應天府和曹州府,在去冬上百萬流民的勞動之下,早把水渠挖得村村聯通。但若是黃河淮河一旦決口,護民軍的地盤立即就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正是出於這個擔心,岳飛在新婚的第四天就離了汴梁,領著一眾將領,還有請來的河工專家,跑到了黃河南岸,四處巡視河堤險情,同時號召所有百姓,密切注意各地大河的堤岸,防止有人故意破壞。

    既然護民軍的地盤都位於大水下游,無論是金狗,趙構,還是阿彌佗佛教的人,都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以水代兵的機會。

    黃河,淮河,京杭大運河,還有其他足以造成水災的河流,光在中原境內長度也有數萬里,但憑護民軍是看護不過來的。只有發動所有百姓自發地守住堤岸,才能防止住那些肯定會出現的大破壞。

    果然,大雨尚未過去,黃河淮河岸邊的百姓至少阻止了上百起破壞堤岸的陰謀。至少有一百多個百姓為了保護河堤而犧牲。但那些破壞河堤者也沒有一個落得了好。要麼被迅速趕到的護民軍當場斬殺,要麼就被憤怒的百姓亂刀分屍。

    中原百姓可能不在乎改朝換代,但絕對在乎自己的家園。這些破壞河堤者不是在對付護民軍,而是在對付他們這些住在河邊的百姓。一旦大河決堤,修在河畔的村莊和家園絕對無一倖存。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就連一些對護民軍沒有好感的舉人進士們也都站了起來,領著全村父老響應岳飛的號召。岳飛也沒有忘記那些保護河堤的犧牲者,全部享受護民軍烈士的待遇。不但撫恤金向烈士們看齊,家人同樣可免賦稅三年。結果在這場軍民共護大堤的戰鬥結束之後,岳飛在民眾中的威望再次直線上升。

    六月中旬,藉著京杭大運河的水道,江南糧商用飛一般的速度運來了二十萬石糧食。護民軍收到糧食之後,立即分發給掙扎在飢餓線上的流民。雖然每戶流民只能分到一斗糧食,但摻著野菜吃,至少也能撐上個把月。

    李八少詫異於糧商的速度,後來才知道,原來卻是張俊把自己的大半軍糧都給運了過來。張俊可不在乎和護民軍羞辱過。只要給他足夠的銀兩,他把糧食賣給金狗都可以。因為張俊大帥最在乎的是自己放在地下室的重達千斤的沒奈何銀球。這筆生意,至少給張俊帶回了幾十個沒奈何的重量。想到這一點,遠在建康的張俊大帥眼睛就笑瞇了眼。

    和張俊一樣笑瞇了眼的則是中原大地上的流民。隨著夏季來臨,野菜野果頓時多了起來。因為沒有了居心叵測者的鼓動,也沒有了橫行霸道的流寇,大批流民也紛紛轉回故鄉,或者就在荒廢的城鎮裡安居下來,重新規劃未來的生活。此時各大商會開始各顯本領,他們派商販到各個流民屯,推銷商品。所有商品都可賒賬,年底結算。他們推銷的商品五花八門,有農具,有刀具,有製造簡陋但也具有一定殺傷力的兵器。但更多的,則是各種醃製食品。

    岳飛在去年就預料到了將會發生的大饑荒和流民潮,所以未雨綢繆,早早就在應天徐州曹州三地大力推廣醃製食品,把食鹽的價格壓到低低的,直接讓幾傢俬鹽走私商破產,也讓普通百姓終於像富人一樣,開始成缸成缸地買鹽,並把河裡打來的魚捉成醃魚,把家養的豬肉做成醃肉,把各種野菜野果也做成了醃製品。反正只要有吃不完的東西,不管適不適合做醃製品,全部都被做成了醃製品。既然岳帥說了,只要有吃不完的醃製品,應天商會和徐州商會都會全部用合適的價格收購。所以百姓們全都迸發出十分的熱情,把黃河淮河和八百里梁山泊的魚幾乎打了個淨光。

    當時很多人不理解岳飛作出的這個決定。但在今年的流民潮出現之後,無論是商人還是百姓,無不佩服岳飛的先見之明。

    其實岳飛是把醃製食品給應天徐州曹州三地的百姓準備的,但他低估了黃縱石不遇的施政能力,也低估了皇宋百姓的勤勞。老人幼童在家侍弄田地,壯勞力或加入護民軍,或去各個作坊裡作工,既給家裡省飯,也能掙工錢,結果就是到了過年時,這些被趙構盤剝極慘的鄉村全都恢復過來。

    有了足夠的小麥和大米吃,百姓們就對這些鹹得要命的醃肉有點吃不順口了。於是紛紛把多餘的醃肉賣給各地商會。本來還擔心商會不收,結果商會是有多少收多少。百姓一邊竊笑,一邊繼續大做醃肉。反正鹽價賤如土。去河裡打幾十斤魚,做成醃肉,就可以給自家的孩子添件新衣裳,何樂而不為呢?

    應天百姓嫌棄的醃肉,在流民們眼裡,簡直就是天賜聖物。這些曬乾的魚肉豬肉,吃到肚裡,既耐餓,又可以省掉買鹽的錢。要知道不在護民軍轄區裡的流民可享受不到低廉的鹽價。光是省掉的鹽錢,一個四口之家一年也可省出兩弔錢。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都是不會壞的。買上幾十斤,省著點吃,差不多能吃到年底。至於醃肉不好吃,嘿嘿,咱們可不是應天徐州曹州三地的百姓,那裡是龍興之地,吃喝不愁。至於咱們這些流民哪,有口吃的就要謝天謝地了。

    正因為這個原因,各地商會裡堆積如山的醃肉不過一個月竟然全部銷售一空。雖然絕大多數流民都選擇了賒帳,但商會才不擔心到年底收不上來款子。不只是這些商會有護民軍作後盾,也因為皇宋百姓的契約精神極強,極少出現賴帳的情形。

    有了足夠的鹽分,流民們也漸漸恢復了精神力氣,紛紛把家中的田地交給老婆孩子,三五成群地湧向汴梁洛陽去做工。洛陽和汴梁雖遭金兵洗劫數次,但基礎還在,護民軍進駐之後,憑借良好的軍紀迅速穩住了民心,也給商家帶來了信心。頓時蟄伏的本地商家,攜財而來的外地商家,再次把各色作坊開了起來。特別是黃縱從應天府趕到汴梁擔任知府之後,更是直接加快了汴梁的恢復速度。不過一個月,所有荒廢的作坊已經有小半開工,沒有開工的也早被人買了下來,正在加緊整飭。

    這些作坊都需要大量青壯作工,所以距離近的流民們紛紛湧進城市。當然,在這些流民的務工潮之後,也有護民軍宣傳司的有意推動。

    岳飛和李八少黃縱等人都認為,一個國家的工商業越發達,從事工商業的人越多,社會就會越穩定。再加上汴梁洛陽本就是皇宋中樞,全盛時期,光一個汴梁城就有數百萬人。所以不愁這些流民會讓汴梁人滿為患。

    進入七月份,隨著江南糧商又運來近百萬石糧食,壓在流民頭上的飢餓大山終於被挪開了。看到各地暗情司終於不再傳來餓死人的消息,岳飛的心也終於安定下來。

    既然大饑荒暫時告一段落,岳飛又把目光轉移到了江南的荊湖南路。在那裡,恩師宗澤正和原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一起,率領數萬民軍,死守長沙城,抵擋著鍾相楊ど的大舉進攻。暗情司的人不但混入了鍾相楊ど的軍隊,還成功地潛入了長沙城,和宗澤取得了聯繫。

    讓岳飛欣慰的是,宗澤在寄來的信裡,不但沒有罵他大逆不道,反而勉勵岳飛再接再勵,爭取早日打過真定府,把皇宋的舊地全部收復。宗澤在信中半點沒提江南的朝廷,也沒提自己的處境。

    但岳飛早從暗情司那裡得知,宗澤縱然憑借殘兵敗將,擋住了鍾相的十餘萬大軍,依然得不到朝廷的信任。他請求的援兵,總是徘徊在江南西路和廣南西路,離長沙千餘里遠,根本沒有挺進的意思。趙構因為對付不了岳飛,卻把怒火遷到了宗澤頭上。如今的長沙城已經堅守數月,城中百姓糧食將近,眼看就是搖搖欲墜的局面。但是最有希望擊敗鍾相的韓世忠大軍依然還逗留在鄱陽湖上,和湖匪李七周旋不定。

    雖然暗情司的人一再聲稱,鍾相鍾天王也是一個英雄好漢。就是打下了長沙城,恐怕也不會傷害宗帥。但岳飛知道,鍾相是好漢,楊ど卻是個小人。宗帥一但失陷在他們手裡,絕對落不了好。更重要的是,岳飛絕對無法容忍自己的恩師落到阿彌佗佛教手裡。

    所以在中原的局勢穩定下來之後,岳飛立即著手南援。雖然不可能派大軍前往江南。但派上三四千精兵,裝成渡江的流寇,還是可以瞞過趙構眼睛的。反正此時的趙構正在大肆招安從中原過去的流寇,曹成戚方孔彥舟酈瓊等人已經成了朝廷的正牌統制官。岳飛考慮了一下,決定派張用一丈青夫妻率領四千精銳,潛過江南,奔赴荊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