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案迷蹤

正文 第280章 憂國憂民 文 / 納心

    1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俊如兄!黔南有危難,『老頭子』不是第一個就想到你了嗎?將你派到前線,生殺大權、調兵大權不都是給你了嗎?」梅光迪勸慰道。

    「生殺大權?調兵大權?哪件事情不要事先請示匯報,哪件事情不要得到『老頭子』點頭首肯?」衛立煌激動地說,「迪生兄!在國家生死存亡面前,我個人的榮辱算得了什麼!我戎馬倥傯幾十年,大小戰事百餘次,能不傷分毫,已是萬幸,我只是為我犧牲在滇西的幾萬弟兄們感到惋惜!通過他們用屍骨和鮮血鋪就的中緬印公路,運來的大量美制新式武器裝備,卻不配發正在浴血奮戰的前線部隊,而是撥付給後方的黃埔嫡系部隊。尤其讓我想不通的是:黔南戰事吃緊,幾十萬裝備精良的精銳之師卻龜縮在陪都附近,近在咫尺不思反攻,反而命令第八軍千里迢迢從雲南星夜兼程,趕赴黔南前線。要知道松山一戰,第八軍損失慘重,元氣大傷啊!」

    衛立煌所說的松山戰役,是抗戰歷史乃至整個二戰歷史上一場驚心動魄的攻堅戰。松山位於怒江天塹,是滇緬公路的咽喉要塞,之勢,被美**事家稱為「東方直布羅陀」。日軍自1942年5月進至怒江西後,就將松山作為警備中心、進攻據點和防禦支撐點三位一體的戰略要地,構建了城堡式的堅固防禦陣地。整個陣地依松山群峰地形,編成7個據點群,每個據點群均以數個最堅固的母堡為核心,四周又有數個子堡拱衛外圍,共有子母堡壘40餘座。堡壘互為側防,交相掩護。隨著堡壘群的落成,整個松山也將近挖空,狀如大型蟻巢,地下交通網絡四通八達,電燈、供水俱已解決。並派駐全由北九州煤礦工人組成、素有「野獸」之稱的拉孟守備隊駐守,將松山建設為永久性防禦要塞。

    為打通滇緬公路,遠征軍總預備隊新編第8軍擔任松山攻擊任務,在艱難困苦環境下,與凶橫頑強的松山守備隊展開血戰,耗時95天,十戰松山,在付出重大傷亡後,終於全殲拉孟守備隊,大批部隊,裝備、物資及重炮得以通過了這個「東方直布羅陀」,打破了滇西緬北會戰的僵局。擔任主攻的第8軍先後投入了10個團2萬人,共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敵我傷亡比1:6.2。

    2「捨近求遠,捨強求弱,不知『老頭子』是怎麼考慮的?」

    「『老頭子』行伍起家,深知『槍桿子』決定『印把子』和『錢袋子』,最擅長搞軍事政變又最怕別人對他搞軍事政變。民國24年,張漢卿在西安差點要了『老頭子』的命,可能還心有餘悸吧∼咳咳∼」

    突然,梅光迪猛地咳嗽起來,他連忙掏出手帕摀住口鼻。魯思霞見狀,連忙上前遞上一杯熱茶,並接過手帕。展開一看,卻發現潔白的手帕上面有殷殷鮮血!

    「老師,您~」魯思霞失聲喊了起來。

    「迪生兄!怎麼了~」衛立煌見狀,也關切詢問。

    「不妨事不妨事!」梅光迪擺擺手,努力綻開一絲笑容,「**病了!在美國求學時就落下的。可能是貴陽冬天太過於陰冷潮濕,又加上學校工作千頭萬緒,舊病復發了!」

    「要不要去重慶看看?或者,我送你去美國~」衛立煌說道。

    「俊如兄!國難當頭,兵臨城下,你身為國家肱股,心繫國家安危,就不要為我這點小事操心了。」梅光迪情真意切,「位卑不敢忘國憂,我雖一介書生,但也希望為國家做點事,曾讓思霞帶著一幫可靠師生日夜監聽日本nhk廣播,得知日本宣傳機器在大肆『玉碎。』前段時間,滇西反攻,騰沖古城化為一片瓦礫;美軍塞班島一戰,所有島民被強迫自殺。如果我軍全線反攻,那日軍可能會狗急跳牆,東南沿海,很可能是一片焦土,無辜百姓,可能會再遭劫難,南京、北平、上海、武漢、廣州,這些歷史名城,很可能會蕩然無存∼萬望俊如兄能想出萬全之策,保我中華錦繡山河和化薪火!」

    衛立煌聽聞此言,不禁感慨萬分:「迪生作為一介書生,還能如此憂國憂民!反觀我國府軍政大員,不少還在後方吃喝玩樂,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迪生!我會記住你的囑托,殫精竭慮,想萬全之策,復我山河!謝謝你的盛情款待,在下軍務在身,不能久留了,在此告辭!」

    梅光迪親自將衛立煌送到校門口。臨上車前,衛立煌好像響起什麼似的:「迪生兄,近期我聽到一些對你不利的謠言,說你放任共產思想在學校傳播,放縱學生反對政府,你要多加注意,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

    兩個摯友依依惜別。

    3衛立煌臨別說的話,在很大程度上,倒是華夏大學的客觀情況。

    梅光迪出任華夏校長後,注重通才教育,提倡人修養,使學生能閎中肆外,篤實而有光輝。並提出「教授治校,學術自由.黨派退出學校」等一系列**要求。因是蔣夫人和王聰慧部長舉薦,貴州地方勢力不好對華夏大學和梅校長有過多限制,因此,《***宣言》、《家庭、私有制和國家和起源》、《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等馬列主義經典以及**《論持久戰》等著作在華夏大學可以公開傳播,魯迅、茅盾、蕭紅等「左」翼作家作品更是廣為流傳,寬鬆的政治氣氛和活躍的思想風潮,使得華夏大學成為後方的**堡壘。

    在同仇敵愾的抗日救亡運動中,華夏大學師生們愛國**意識不斷增強。在昌宮外牆上,每天都有大批反映**、呼聲、抗議、要求的牆報張貼,形成了著名的「**牆」。這些牆報,有的謳歌解放區,有的抨擊政府當局,有的揭露日寇暴行,起到了充分表達學生愛國熱情和對**時局不滿的作用。

    領導這些運動的核心組織,就是「華夏大學學生自治會」;而學生自治會的負責人,就是計增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