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案迷蹤

正文 第264章 金蟬脫殼 文 / 納心

    1

    「年輕人,哪有那麼簡單!如果真的按照軍法處置了你,特勒斯恐怕馬上又要搖身一變,大做章,為你鳴冤叫屈。」史迪威說道。

    魯雪華瞪大了眼睛。覺得史迪威的話簡直不可理喻。

    史迪威看出了魯雪華的疑惑,「年輕人,政治之爭、黨派之爭,往往不循常理。特勒斯是著名記者,更是一個圓熟的政客。如果我們按照他的設計進入圈套,他肯定會以另一幅面孔出現,貌似公允地為你說話,指責處置你的長官,從新聞角度,進一步博取眼球;從政治角度,離間中美兩軍關係,造成中美兩軍互不信任,使得印緬戰局更加複雜化,以此向羅斯福總統施壓,好渾水摸魚。」

    魯雪華聽了不寒而慄。想不到這後面有這麼高深的玄機。

    「年輕人,衝動是魔鬼。」史迪威無奈地笑了笑,「要我下令處決一個立下赫赫戰功的青年軍官,讓我情何以堪!這樣做,只會使親者痛、仇者快!」

    魯雪華、孫裡仁同時眼睛一亮。他們看到了轉機的希望。

    「年輕人,我能問你一個問題嗎?」史迪威說道。

    「請將軍明示!」魯雪華回答道。

    「你為什麼要殺這8個人?或者說,你為何只殺這8個人?我想知道你的理由。」史迪威深邃的眼神盯著魯雪華。

    魯雪華稍加沉默,然後從貼身衣兜緩緩掏出幾張黃舊照片,鄭重地遞給史迪威:「這是從這些鬼子身上搜出來的照片∼上面的受難者,就是我的妻子和她母親∼就幾個**,就是我立志從軍要找到並復仇的,殘害我妻子和姨娘的兇手∼」魯雪華聲音微微發抖。

    陰暗的燈光下,史迪威還是能看到照片上凝固的那不堪入目的一幕。

    「還有,這是其中一名參與殘害我妻子的朝鮮鬼子兵供述,」魯雪華將崔英詩供狀交給了史迪威。

    那次特勒斯刁鑽採訪結束後,魯雪華就留了一個心眼,把這兩份能指證被處決的鬼子罪行的證據始終帶在身上。軍法處長訊問時,魯雪華不知道對方的態度,還不敢拿出這兩份能為自己開脫的證據,只有在孫裡仁和史迪威面前,他才放心將最關鍵證據交了出來,「這個朝鮮鬼子兵名叫崔英詩,儘管他也是淫凶之一,但他能出面指認其他日本鬼子**,並有悔悟意思,我就擅自做主,就地釋放了他∼」

    「崔英詩?」孫裡仁喃喃自語了一下。

    「軍座你怎麼知道這個人?」魯雪華不解地問。

    「昨天有兩個獵戶抬了一具屍體來到軍部,說是在崖下發現的,因屍體穿著新一軍軍服,所以來軍部領賞。屍體上沒有銘牌,只有一張通行證,上面寫著『崔英詩』」。

    「原來如此!」史迪威就著昏暗的燈光,看完了崔英詩的親筆供述,深深吸了口氣,思忖片刻,他對孫裡仁說道:「孫,我記得中國有個什麼三十六計,其中『混戰計』中有個『金』什麼的∼」

    「金蟬脫殼!」孫裡仁和魯雪華異口同聲答道。

    史迪威笑了笑,意味深長地看了兩人一眼:「孫裡仁軍長!我以印緬戰區司令長官身份正式命令你:將你部涉嫌犯罪中校軍官魯雪華帶回,全權交由你依法嚴厲處置!並將結果上報印緬盟軍司令部。」

    孫裡仁眼前一亮:「將軍!我一定會秉公辦理,不徇私情,給您一個滿意回復!」

    2雪白的車燈刺破濃重的黑夜,一輛最新型號的美制吉普在山間疾駛。

    副駕駛座上,是新一軍軍長孫裡仁。

    後面座位上,橫躺著一個人。如果不湊近觀察,誰也不會注意。

    這個人就是魯雪華。

    車子直接開進新一軍軍部,孫裡仁的臨時官邸。

    「下來吧,雪華!回家了。」孫裡仁說道。

    聽到這句話,魯雪華眼淚奪眶而出。

    只有失去過自由、遊走過生死邊緣的人,才知道回家意味著什麼。

    魯雪華從吉普車後座坐起身來,才發現吉普車直接停在一所大房子裡面。魯雪華從車子裡跳下來,飽含熱淚:「軍座,謝謝你又一次救了我!」

    孫裡仁心疼地摸著魯雪華還紅腫的半邊臉,發自肺腑地說道:「不是我救了你,而是史迪威將軍從內心愛惜你,覺得你是個人才,不忍加害。所以,當軍法處處長將你的詢問筆錄報到史迪威將軍那裡後,他立即給我打電話,連夜趕過去見你,瞭解事實真相。不僅特勒斯利用你做章,國內也有很多記者抓住這件事做章∼」

    孫裡仁遞過一張國內的權威官方報紙,在醒目位置,大幅黑字標題:「新一軍--復仇之師」,章內容以大量篇幅繪聲繪色渲染新一軍虐殺日本戰俘∼「當被俘的日軍被帶到軍長孫裡仁將軍的面前時,孫將軍厭惡地皺皺眉頭,不假思索地命令參謀:「這些鬼子!你去審一下,凡是到過中國的,一律就地正法。今後都這樣辦。」命令被迅速執行。日軍第18師團曾在中國戰場上犯下纍纍罪行,這些俘虜手上沾滿中國人的鮮血,當然在劫難逃。

    結果,緬甸會戰中投降的1200名倭寇士兵以及倭寇軍官,統統被孫將軍以活埋的方式殺掉。唯一生還的倭寇是一個叫山田進一的下士。因為經過審訊孫將軍得知他是台灣人。」

    「怎麼會這樣!為什麼國內報紙要這麼造謠?」魯雪華大驚失色,非常不解地問。

    孫裡仁苦笑了一下:「一方面國內戰場**一潰千里,國內意志消沉,『恐日症』

    越來越嚴重,民眾需要這種消息來振奮精神,這為記者編造這樣的新聞提供了土壤;另一方面,就是別有用心了,借題發揮,有意離間目前印緬戰區中美兩軍的良好合作關係,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如果知道事情會這樣,當時還不如將那個特勒斯∼」魯雪華恨恨地說。

    孫裡仁果斷地制止了他:「雪華!記住兩句格言!一句是中國古訓『多行不義必自斃』,特勒斯總有自食其果那一天;第二句是培根名言:『人們喜愛謊言,不僅因為害怕查明真相的艱難困苦,而且因為他們對謊言本身具有一種自然卻腐朽的愛好。』所以不需要過多縈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