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祭典風波 文 / 沅寶豬
天聖七年三月初三長寧節,想必是大宋太后劉娥這一生中最為難忘而輝煌的日子。
在宮內散齋七日之後,又兩日於天安殿致齋,並於昨日來到這太廟齋宿,一番折騰後身子到底有些疲累,一夜未曾合眼,直至天微明時分,太府卿等已然將祭品放入祭架,一切皆依照皇帝祭典儀式進行。
不多時,禮儀使便前來引導劉娥至盥洗位,由貼身宮人為她盥洗,並伺候她換上了趙禎為她親手選的禮服。
由定州盧記織造耗費頗多人力和時日製成的福壽雙全如意緙絲袞服,有一半皆用捻金線和孔雀羽絨緙織而成,僅彩色絨線就達28種,一旦穿上即光彩奪目,尊貴無比。
劉娥初見之時也驚愕、讚歎不已,她也未曾想到官家居然為她定制了袞服,雖然這是她夢寐以求想穿的,但從未說出口,官家若不是太過純孝處處為她著想,便是心思太過縝密而另有所圖。
不過無論哪種情形,而今她已然穿上這原本是皇帝才能穿的袞服,執掌著大宋天下的最高權力,她應該滿足了不是嗎?
劉娥撫摸著柔滑的袞服,心中仍有一絲的遺憾,可惜時至今日,她仍不能如唐時武後般真正登臨大宋的至高點。
「太后,宮闈令前來詢問,可否就祭位?」貼身宮女輕柔地問道。
她驀然回過神,望向自己已然穿戴齊整的袞服,頷首同意。
當劉娥身穿袞服,頭戴儀天冠出現在祭位之時,下首宗親、重臣望著劉娥身上的袞服,皆暗暗吃驚,若不是身在太廟須得肅靜,怕這些人早就嘩然了。
眾人再細望太后身上袞服,原本皇帝袞服上以十二章紋為飾,即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種織於衣,宗彝、藻、火、粉米、黼(讀音同甫)、黻(讀音同服)繡於裳,雖然此際這袞服上已去掉日、龍、黼三種章紋,卻仍讓下首眾人心驚,這太后登臨天下之心竟是如此昭然若揭嗎?
而同樣立於祭位的官家趙禎卻神情自若,安然不動,眾人心內不由歎息。
奏樂聲中,太祝與宮闈令等人奉出先帝神主之位,趙禎依禮跪拜,逐一為神主位奠獻香酒後,劉娥精神一振,也接過遞來的玄酒,依禮為神主位奠獻三祭酒。
所有祭典儀式,她很早以前便爛熟於心,只為能有今日。奠完三祭酒後,劉娥望著祖先神主之位,心中冷笑著拜了下去。
「嗒」的一聲沉悶之音響起,原本安靜的廟內因得這突兀的一聲,嚇了眾人一跳,抬頭尋向這聲音發出之處時,霎那間下首眾人臉色各自不同,精彩之極。
原來先帝神主之位在劉娥祭拜時,竟然倒著扣在了祭案之上。太廟祭典是何等重要之事,按說負責祭典的太常寺決計不敢有半點疏忽,讓此種狀況出現。而大宋立朝至今,太廟祭典上亦從未發生過神主之位倒下,此事必是先帝顯靈,不欲劉娥以太后之尊穿袞服,行皇帝應為之祭奠之事。
劉娥心內也駭了一跳,想到莫不是先帝在天之靈以此來警告自己嗎?她臉色陰沉地望向手足無措的太祝,太祝和宮闈令此時早已嚇得六神無主,兩股戰戰望向皇帝趙禎,不知該如何做。
趙禎沉默了片刻,沉聲說道,「還不將先帝神位扶起?」
太祝聞言忙和宮闈令抖抖索索地走向祭案,二人小心翼翼地扶起先帝神位,從袖內摸出一塊淨布將神位輕輕擦拭了一遍,而後又前後左右檢查了一番,方對皇帝趙禎行了一禮,默默地退到邊上,此時二人官服之內的襯衣已然濕透,額際也佈滿了汗珠。
八王爺趙元儼作為執事宗親待這一番事情做完後,並未因之前神位倒下而面色有所改變,他仍是從容地接過將要薦獻的奠毛血,恭敬地置於神案之上,然後低頭默然退下。
此時太祝取出蕭、蒿、黍、稷沾上油脂於爐炭內炙烤,宮闈令端上魚和犬牲等腥熟之物交到劉娥手上,此時劉娥作為初獻者應向神主座前進獻。
按下方才心頭出現的不好預感,劉娥定了定神,端著進獻牙盤穩步走向神案,心中雖然暗恨,但面上仍恭恭敬敬地將牙盤小心地放了上去,而後行了三獻禮,似乎此次並未有任何動靜,劉娥方放下懸著的心,直起身子。
「啪」的一聲,神案之上先帝神位又向後倒去,劉娥面上頓時一片青白,而下首眾臣再也屏不住惶恐之心,紛紛跪下叩頭低呼,「先帝顯靈,臣等無能。」
趙禎面上也呈黯然之色,低頭跪拜,口中說道,「父皇恕罪,是兒不孝。」
而被禮直官引導進入的亞獻者楊太妃和終獻者聖人(即皇后)郭後,方未站於廟內未久,便見此情景,慌忙跪下將頭連叩三次,伏下身子,頭便再也未敢抬起。
此次祭典最後雖被皇帝趙禎下令繼續完成,事後也在太廟德殿完成了上「應天齊聖顯功崇德慈仁保壽皇太后」尊號儀式,可劉娥鐵青的臉色和勉強的笑容一直維持到太后車架返回紫宸殿受賀。
無論是身著蜀錦世家所制,繡有「百鳥朝鳳」的七彩蜀錦禮服,接受由皇帝帶領群臣及各國使臣上賀;抑或是身著殷記綢緞以極為罕見的天蠶絲所製繡有「丹鳳朝陽」的禮服,接受皇室宗親、內外命婦的上賀,都無法抹去此刻劉娥心中在太廟祭典時,先帝神位倒下所帶來的陰影。
一日的強顏歡笑之後,傍晚皇帝為太后劉娥所設壽宴尚未結束時,劉娥便覺兩額太陽穴突突直跳,頭疼欲裂,勉強在開席後喝了幾杯賀酒,就了幾口素菜,便由宮人扶著登上輿輦回到了寶慈宮倒頭便歇。
而此際,整出活動的籌劃人,大宋的皇帝趙禎第一次開懷暢飲,似乎因太后壽誕能如此隆重而
真心歡喜。
壽宴上皇室宗親、朝廷眾臣觥籌交錯,表面上道賀連連,心底下卻各自盤算。誰都不知這一場宴席後的明日又有一場怎樣的風波將會出現,但有心之人卻已看清形勢,打算宴後回去便做些事情,推波助瀾,趁早站好隊伍方為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