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一七八章 「東昇號」攻擊貨輪 文 / 魯東道夫

    大海的另一邊,日照縣的石臼口,外圍徹底封閉的造船廠內。

    雪亮的燈光把寬敞的封閉式船塢內照映的如同白晝,一條在這時代人眼裡堪稱龐大的五千噸級散貨輪,正隨著水流變化輕輕的晃動。

    甲板上,爬滿了工人,一片片刺眼的電焊火花不時飛濺起來,鋼鐵碰撞的叮噹脆響,在四壁回聲下顯得格外悠揚。

    楊海衛順著側面的舷梯爬上甲板,環顧四周,見基本看不到凌亂無用的工具和設備材料之類,打掃的乾乾淨淨。船艏那邊,一些水手正手腳麻利的收緊纜繩,固定吊桿,響亮的喊聲此起彼伏,一派熱火朝天氣象。

    焦海無意中扭頭看到他,急忙從人群中走出來,滿頭大汗,臉色通紅,卻異常興奮的道:「長官!所有的設備都調試完成了,全部運轉正常,沒有問題!」

    楊海衛嘉許的點點頭,遞給他一瓶涼茶,看他咕嘟咕嘟喝的爽利,不由笑道:「不用那麼著急,我們的時間還足夠。染料艙室都填充滿了?」

    「滿了!」

    焦海一口氣喝了個底朝天,反手背一抹嘴,露出兩排雪白的牙齒,燦爛的笑道:「這條船設計的太人性化了!所有的貨物、人員、染料和裝備進出,都恰到好處,一點不讓人多費事。尤其燃煤倉的結構,我估計要是被英德各國的海軍看到了,一定會羨慕死的。」

    楊海衛心中也深為贊同,這條船,改的很棒。

    他們所在的。不是之前的「東明號」。而是另一條原本是五千噸級江海直達散貨船的改裝品。

    兩條船幾乎同時上船台開工。這一條卻用了比前者多了三分之二的工時,主要是改動的地方太多,幾乎裡外翻新來了個大開膛!

    原來的船體,根據劉胖子的建議,選擇了一條雙機雙舵雙殼體的散貨船。設計載重5000噸,長110米、寬17.5米、型深7.6米。

    經過大改造之後,外觀非常接近於自由輪和勝利輪的混合體,必要時略加修改。就能混充兩種船。不過因為要從單層甲板改成雙層貨艙結構,動力系統的柴油機更換為兩台1765kw的,另外增加兩台3000馬力四缸三脹式蒸汽機,並將兩者並機而換掉齒輪傳動和變速箱。

    再加上分割燃煤倉,增加四台熱管鍋爐等等的一系列工作,那不是一般的麻煩。

    此外最關鍵的,便是艏艉的炮位和橋樓上的機炮設置。

    因為不能暴露其真實用途,在設計之初,只能要求預留標準化的框架。下方彈藥庫和炮兵休息艙之類的自然都有,但原本開放式的炮座改成半封閉的炮塔這事兒。就只能等到投影到乙位面後再解決。

    也就是說,這玩意需要兩次加工才能成行。

    就這個。還讓劉胖子一通埋怨,認為純粹浪費錢。不過是做個樣子,需要換主機麼?需要弄那麼大的蒸汽機麼?

    他自然不知道,這條船弄到乙位面來,本身要隨時應付不知道從哪裡就會冒出來的敵人!別說增加那麼點動力和武備,再多一層,也不過分!

    初步改裝以後,在總數為10800馬力的雙主機驅動下,可以輕鬆跑出23節以上的航速。如此一來,基本不必擔心被這時代的大多數敵艦給輕易收拾。

    當然這也不絕對保險,因此在武備上,進行二次改裝就顯得尤為重要。

    船艏上,原來設計的那門76mm高平兩用炮不動。船艉的127mm炮,卻換成了一門152mm的單管炮塔。以其8-10發的射速,7500米距離上穿甲152mm的威力,就算遇到這時代的多數巡洋艦以下戰艦,應付起來也不在話下。

    而考慮到當前可能面臨的危險,楊海衛又把之前的四個雙聯裝40mm博福斯炮預留炮位,加裝成四門76mm炮,左右各二。

    如此一來,無論敵人從哪個角度來,至少要面對三門射速高達20發/分鐘,射程達到13350米的可怕密度。若是企圖襲擊兩翼或者後面,就必須面對那門射程可達23公里的大傢伙!

    這所有的火炮,全部可以依托橋樓指揮室的雷達和光學測距系統來遙控,他們所用的3吋炮彈,都是整裝彈。152mm則提供機械輔助整裝,或者彈藥分體手動裝填,靈活而速度快。

    最關鍵的是,隨著兵工廠的投入運轉,大部分工人經過長達五個月的理論實踐合一訓練,在流水線作業上已經可以滿足慢速生產需要。

    以來自本世界八十年代水準的生產線,他們幹的再慢,也比這年頭世界最大的兵工廠來的迅速許多倍。

    這樣一條怪胎級別的貨輪,在楊氏的正規戰艦造成之前,將成為守護自家基業的生力軍。雖然是無奈之選,卻比以前的裸-奔要好了太多。

    焦海在英國人的造船廠幹過,本身對艦船設計建造有相當的研究。他接手武器改裝工作後,從裡到外的摸索一圈,心中的驚訝無以言表。

    不說別的,光是那通體都是的大塊a36造船鋼,他就不知道是如何生產、切割、焊接而成。再看裡面的龍骨和雙殼體夾層之間的支撐,那種高強度的鋼材,對這時代也是絕大的秘密。

    至於那根用電渣重熔鋼為基材,經過數千噸水壓機鍛壓,再經過去應力、車削鏜加工、液壓自緊、內膛鍍鉻……一系列的工藝製造而成。如此薄薄的單管後方只需套上一層箍套,高達47倍徑的7.62米長度,重量只有6.5噸,卻能夠打出23880米的射程。以及洞穿同口徑厚度勻質鋼板的穿甲力。

    這樣的技術水準。堪稱夢幻級的了。他可以想見。以同樣技術製造成的更大口徑火炮,比如定遠艦的305mm炮,只需要45倍身管,恐

    恐怕這世界上都沒人能抗住它輕輕一擊!

    一想到不久的將來,自己可能指揮那樣一條強大的戰艦橫行大海,焦海忍不住發自內心的喜悅。

    不過,那需要等待很久的時間。在那之前,還是先用這條先進過分的武裝貨輪練練手吧!

    長達110米的船舶。在這時代的人們眼中堪稱龐大了。弄到乙位面以來,他們足足忙活了近半個月,才收拾的差不多。

    楊海衛心中對高麗那邊的情況感到心焦,生怕楊浩一個不留神吃大虧。如果被日軍擊敗了北洋水師,徹底封鎖掉海上交通,想要把他們再接出來,會相當的困難。

    他必須抓住這寶貴的時機,趁亂把麻煩解決了。

    「或許,當初讓他帶著部隊去干涉戰鬥進程,是一個錯誤?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抗不過整個世界的滔滔大勢。希望,一切都來得及。」

    楊海衛稍微有點後悔。沒有十足的準備和高明的策劃,光靠他們少數人的能力還是應接不暇。

    不過,也僅僅是一個念頭浮起,緊跟著就被他用力的拋開。既然已經展開了,那些沒用的想法根本不需要去考慮。面向未來,把當下的事情做好,更加重要。

    他在焦海的陪同下,開始從船艏開始,向後方一點一點的檢查,一直到下層擁有厚厚防護的動力艙。

    四台帶重油助燃噴管的鍋爐已經生火數次試驗過,效果相當不錯。比起這時代的鍋爐,單位燃煤效能更高,體積更小。

    兩台蒸汽主機採用了大缸徑、短行程和高轉速的設計方案,可以保證整體足夠低矮的讓兩側燃煤艙給保護住。頂部因為有帶裝甲的橋樓遮擋,提供的總體防護能力並不下於一般穹甲巡洋艦。

    這些設計經驗,將來都會應用到更多艦船的建造之中,也有利於讓新手船員們,提前熟悉以後他們將操作的正式戰艦。

    兩台大功率柴油機,咕咚咕咚的轟鳴聲聽上去挺刺耳,但其提供的總共4800馬力,卻能保證本船以更快的速度啟動和航行。

    楊海衛相信,不久之後,他可以用這條船,給當代的敵人們,先提供一點小小的驚喜。

    接下來的幾天,他們加班加點的進行最後的調試。九月十三日,「東昇號」悄然離開港口,開向北方的黃海。

    這時候,楊浩率領的隊伍完全撤離到平壤安頓下來。

    為了不嚇到葉志超等清兵將領,他把一部分人用小艇送上大同江心的羊角島;二連人馬則登上清軍沒有佈防的國主蜆高地;一連保護著他如同之前一樣開進平壤。

    葉志超對楊浩一肚皮意見,一度想著不讓他進城。

    因為這些天裡,國內已經傳開了關於他們的報道。作為正面人物的楊浩和施劍飛,被寫成「突遭強敵,臨危不懼。依托地形決死抗擊,終大獲勝利,殺敵千餘,實為中日交戰以來之首功。」

    因為有了洋人媒體的佐證,施劍飛被推到前台成了青年英雄。楊浩刻意低調的宣告了自己的存在,並把功績隱藏在清軍後面,可明白人還是能察覺到其中的不對勁。

    按照報紙上說的,馬玉崑和左寶貴一共才出了不到兩營人,怎麼殺的了那麼多日軍?

    反過來,鬧出抹黑混戰自相殘殺笑話的葉志超,又一次成為被嗤笑的反面角色。

    清廷上下,全都感覺臉上無光。但大敵當前,臨陣換將乃是大忌,只好電令他戴罪立功。

    可想而知,葉志超心裡頭能好受得了才怪。

    日軍也沒好受多少。他們實際傷亡總數近三千人,又丟了聯隊旗,還餓著肚子,士氣一蹶不振。

    直到野津道貫率領第五師團本部剩餘人馬全體趕到,9月13日,他們已經完成對平壤的包圍。而其遠山支隊,也已經佔領順安,切斷退路!(……)

    ps:感謝書友:老水牛、尤圖斯、700926、55hong、右側超車125的月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