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278章 三大革命的威能 文 / 時空寡頭koen

    ps:2000推薦加更一章

    278章三大革命的威能

    為什麼穿越眾要這樣飛速的推進科技進步,最大的原因還是為了塑造一批終身學習的產業大軍和不斷用新技術進行產業洗牌維持自己權威。使用新科技可以極大的提高生產力,同時還能極大的稀釋合作夥伴的股權。這些遠遠不斷的新技術折算成無形資產加入各個合資公司不僅僅極大的提高了穿越眾的話語權,也極大的集中了社會中的經濟權力。穿越眾在開始的一代人的時間內內通過放水養魚,搞商業革命,幾何級數的擴張了自己的影響力和勢力觸角,建立了一個覆蓋全球的網絡,中間通過工業化把蛋糕做大,極大的增加了帝國的國力和民眾生活水平,最後通過技術大爆炸來搞淘汰,將權力和資源集中在了少數幾個最親密的核心財團手中。最終的目的很明顯了,就是集中資源搞大躍進,帶領人類進入至少是帶領帝國進入星際時代,實現自己舊時空統治者都沒有實現的夢想。

    回過頭來,想想那些在初期的商業革命中的合作夥伴和競爭對手之外還有數量遠遠超過前兩者的那些無動於衷反應遲鈍的保守官僚地主與世家門閥們如今安在呢?

    在看不見的手的作用下,解放生產力帶來的社會層級的變革足以摧毀任何不願意做出改變的極端保守派。一個地主如果不降低地租,在出海免費圈地。貸款優惠購買海外土地還能享受減稅和種子、化肥、農機優惠打折的好處吸引下的佃農們誰會承租你的高價地呢?沒人租地就必須降租,不降租自己又種不過來大地主就只能拋荒財產中大部分的土地,這就像一個商業寫字樓的業主因為不肯降低租金寧願空著樓房一樣不可能。地租必須降。還必須大降特降,福建一帶速來人多地少,地租一度高達7成,東夷島被開發之後一年就降到6成,南洋開發潮之後就降到4成,建國之後開放了暴利的種植園和經濟作物技術門檻之後更是一度降到2成,赤洲無盡的土地一開放。降到10%的地租跌無可跌,虧的血本無歸的福建地主差點崩潰。(5貫買下的一年兩熟的上等高產良田產量也就3石左右,在5成地租的時候3到4年就能回本。降到10%就需要20年才能回本,用上良種、化肥和農藥之後產量暴增的農產品價格自然大跌,由於人口密度隨著淨遷出的持續不斷下降,福建的糧食需求也一路下降。價格下跌的速度之快遠遠超過了產量提高帶來的好處。最誇張的原先高價地區需要50到70年才能收回成本。這麼漫長的投資回報週期簡直和拿錢打水漂沒什麼區別,每年的物價就算一分錢不漲也只相當於1.42%到2%投資年化收益率,在社會平均利潤率的20%面前簡直就是虧得吐血,機會成本高的簡直無法自拔。)

    到了建國十年的時候,收取實物租稅地主在物價暴跌的市場大潮中破產的破產轉行的轉行,舊時代的自給自足的以糧食種植業為主小農經濟模式就這樣崩潰了,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市場經濟的商品化率極高的資本主義農業。那些買下這些破產舊勢力地主地產的農業資本家的投入和管理下,這些轉產茶葉和蔗糖、水果等經濟作物之後。很快就扭虧為盈和成為搖錢樹了。

    被迫拋售減少損失的舊式地主手中那些沒有資本主義農業改造投入基礎設施的土地價格很快就大幅下挫了。這種拋售在帝國本土的諸多人多地少的狹鄉尤為突出。在帝國,土地作為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很快就變得充足且廉價了,那些地段較好的城市附近土地即使是為城市提供蔬菜水果的『青銅海』(銅錢的海洋。意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宋陶穀《清異錄.青銅海》:「汴梁有個種菜的老頭子,一個人賣菜養活三十口人。病危,呼子孫戒曰:『此土十畝地便是青銅海也。』」)的價格也隨著大規模蔬菜水果基地和現代物流的普及而大跌。即使是城鄉結合部的土地,價格也因為穿越眾實施的是中小城市和鄉村城市化而上漲乏力。

    穿越眾根本看不上超大都市集中利用公共設施和基礎服務的那點效率和好處,反而深惡痛絕都市病,站在擴大訂單的角度,穿越眾也積極的支持較為鋪張浪費的小居民點城市化和衛星城市的建設。那些留下祖訓對耕地貪得無厭的官僚地主幾乎破產,不論買多少地,什麼時候買的,一直都在跌價。

    帝國本土已經連續30年成為人口淨流出的移民高地了。

    不光勞動力、土地、資本和生產資料的供需發生的天翻地覆的變化,生活資料也一樣。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建國之後,所有商品除了勞動力之外全部都在不斷下跌,食品飲料和紡織品的價格下跌的幅度最大,基本糧價已經跌到建國時的一半,普通的麻布和亞麻布已經跌到淪為包裝和紡織袋的程度,已經沒有國人還穿著麻布衣服了,前宋時期貴的可以換等重白銀的絨製品和精細呢絨都跌成白菜價,棉布和絲織品跌價到取代了麻布成為主流服裝材質了。歐洲比黃金還貴重的香辛料跌成了銅板價(真的銅板價,和銅的價格一樣),各種當年暴利的精貴稀有貨物在技術和人力投入之後產能都擴展了幾十上百倍。人口不過才增加了五六倍而已,價格跌一半甚至90%算什麼?資本家的心情與利潤跟隨產能從小規模的古典時代進入全球視野和超大規模的集團化、專業化、集中化、產業化之後變得更好了。利潤率增長的幅度更加驚人,以前往返香料群島和歐洲需要三四年時間。現在只要三四個星期。

    以前一趟可以賺三十倍的利潤,不過要層層轉手,過關卡交稅幾十次。生產者到終端消費者需要幾十個商人的過手平均一個商人最多也就20%的利潤;現在一趟雖然只能賺50%,但是一年可以跑十趟,從種植園到零售只有兩三個環節,走量的話一年賺的錢足夠把本金翻十倍了。產能規模越大,價格就越低,這是一切商品產銷的規律。社會和私人財富的增長速度極為驚人,就像馬克思說的『資本主義在一百年的時間內創造的財富比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還要多』。至於中間那些轉手商人的死活就沒人關心了。反正他們一樣可以做依附於帝國各大商業公司的代理商和下游渠道嘛。

    工業革命的威力就是用極為快速的威力橫掃一切舊勢力,產業升級的結果就

    是經濟格局的大洗牌,舊式的地主階級財富佔據帝國財富版圖的比重下降的比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快十倍。

    商業革命在本時空是海量美洲金銀輸入赤洲的金銀產能高的驚人。一年出產黃金百噸是小意思,白銀的產量輕而易舉的就能超過2千噸。這種巨大的現金收入實際上對於整個帝國和世界是一種毒害,赤洲的諸多相關的貴金屬采冶企業實際上都是穿越眾控制的現金奶牛,但是它們生產的金銀很少流回到本土和舊大陸。一旦這些金銀流回到舊大陸就會像舊時空的美洲金銀毀滅西班牙一樣毀滅帝國。雖然帝國的人口和工商業產值超過西班牙同期的數百倍。是舉世矚目的貴金屬黑洞。但是赤洲如今的產出的貴金屬也已經超過了這個黑洞的吸納需求好幾倍了。

    根據歷史數據推算,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歐洲和近東地區,每年的經濟增長幅度平均在0.4%左右,200的時間經濟總量翻了一番。那麼對貴金屬貨幣的需求量應該也增幅差不多,實際上這個數字隨著對華貿易的擴大,增幅的擴大多了四五倍,也就是每年需要增加2%的貨幣總供給。實際上呢,整個歐洲的物價在這兩百年的時間內增加了5倍。人均收入才增加了3倍。這意味著貨幣供應量增加量超出了實際需求10倍。中國的貴金屬黑洞作用如果沒有的話,歐洲本土的貨幣供應量增加將超過50倍。物價就會進入惡性通脹。而不是實際上的溫和通脹了。這種惡性的通脹將摧毀脆弱的歐洲經濟,而不是促進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了。

    也就是說歐洲的順利發展要感謝和中國的貿易產生的逆差,不然根本不可能發展的這麼順利。中國的這個黑洞效益產生的好處全世界都分享了,而歐洲的貿易只有歐洲自己的少量資本家家族享受了。這種惠及群體太少而坑害群體太多的貿易和資本管理政策就是西班牙的罪惡,它不僅僅坑害了西班牙自己,還坑害了整個緊跟其後列強國內的民眾和廣大殖民地。各個列強都體會了重商主義帶來的通貨膨脹和殖民地缺乏貨幣的通貨緊縮導致的經濟倒退。

    商業革命無非就是提高了人們把各個地方物產搬來搬去的效率,財富是增長有限。財富的增長還是要靠工業。

    穿越眾怎麼可能犯這種低級失誤?赤洲出產的金銀實在是太驚人了,在現代化學浸出方法的支持下,超低品位的金銀礦都在開採之列,產量超過了西班牙四百年後的百倍。西班牙在整個殖民美洲300年期間從美洲運走了價值四十億噸大米的金銀,而穿越眾僅僅只用了30年就能實現這一目標。根據現在的米價一龍元可以購買到10公斤大米計算,這些金銀按照現在的價值相當於4千億龍元,折合黃金相當於40萬噸。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人類到21世紀,總共的黃金擁有量也不過16萬噸,現在是實際上有大約3萬噸的黃金和50萬噸的白銀被開採冶煉出來。這些白銀和黃金只能作為不公開的儲備存放在倉庫裡,他們的采冶企業也都只國企和辰基集團控制的礦業公司,獲得的利潤也僅僅略高於社會平均利潤率。要是這些儲備也算進財務報表,這些企業都可以算500強的巨無霸了,顯然這些金銀只能在未來幾十年內緩慢的一點點流入帝國和世界的金融體系,不然,金價銀價不穩會極大的衝擊帝國和世界的經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