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第188章 橡膠投機泡沫始末 文 / 時空寡頭koen

    1949年7月,新京股市期貨市場因橡膠股票和期貨狂瀉而瀕臨毀滅。此次風潮迅速波及富庶的江浙地區以及長江流域、東南沿海的大城市,帝國工商業遭受重創,新政的成果毀於一旦。粗略統計,華商在新京股市和期貨市場損失的資金在4億至5億龍元之間,而政府的可支配財政收入不過10億元左右。如此巨款的蒸發,讓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狀況雪上加霜。隨後陷入破產的眾多保守派和遼國投機商人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

    1940年初,隨著公路業的大發展,橡膠的需求量急劇增加。同時橡膠也成為眾多工業產品的新興材料,十分熱門。馬車、三輪車、人力車都換上了橡膠輪胎,各個大都市人在布鞋、皮鞋外套一雙膠鞋,稱「套鞋」,再穿上橡皮雨衣,暴雨天也可照常出門。橡膠醫用手套、輸液管、塞子、填充物、防漏塗層和粘合劑等等其它各種橡膠製品更是不計其數。1947年,帝國進口橡膠總額達1億龍元,次年增加到1.8億龍元。

    受到生長週期、氣候、土壤等因素的制約,橡膠的生產規模在短期內無法擴大,注定了在一定時期內橡膠價格將持續走高。期貨市場上的橡膠價格,1941年每公斤2元,1942年底猛漲到每公斤10元,1947年4月達到最高峰,每公斤新京的橡膠股票也隨之水漲船高。一家新成立的橡膠公司發行100萬元的股票,半小時就被搶購一空;另一家公司發行的股票,最初每股10元,發行不久後就漲到每股180元。

    包括遼國、高麗、日本等國際金融資本紛紛在適合橡膠生長的南洋地區設立橡膠公司,而總部則設在新京,便於從這個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融資。據《吳淞江報》估計,從1942年底到1943年初的幾個月裡,南洋地區新成立的橡膠公司有122家,至少有40家總部設在新京。這些公司有些剛剛買地,有些已經把橡膠樹苗種下去了,也有很多是皮包公司。

    總部設立在新京的橡膠公司紛紛在報紙上刊登廣告,大肆招徠資金。受到國際金融投機風潮的影響,新京的橡膠股票也大受歡迎。一家叫做「保和橡膠樹公司」的股票,在新京股票交易所的開盤價為每股25元,一個多月後漲至50元。

    新京富有的國人和外國人,唯恐失去大好的發財機會,紛紛搶購橡膠股票。新京法院**官說:「1944年,新京市面上出現了一種橡皮股票,沒多時,有錢人競相購買,一些公館太太小姐換首飾,賣鑽戒,轉買股票,如癡如狂。有了錢,還要四面八方托人,始能買到股票。我因做會審官多年,認得經紀人,費了許多力,才買到若干股。買進時30元一股,買進後股票天天漲,最高漲到每股90元。許多外國人知道我有股票,拿著支票簿,盯到門口,只要我肯賣,馬上簽字。」

    搶購狂潮讓很多人一夜暴富,更加激起了人們的投機**,以至於股票的實際價格超過票面價值的數倍甚至數十倍。祥茂洋行的刀米仁股票發行價8元,市價66元。牌子老、名聲大的公司隨心所欲地哄抬股價。票面僅100元的匯通商行薛納王股票漲到一千五六百元。

    據新京商務總會估計,在橡膠股災爆發之前,國人大約買了80,在新京的外國人搶購了20。很多國人不滿足於在新京搶購,還調集資金到新加坡。華商在新京投入的資金約2.6億至3億,在新加坡投入的資金約1.4億。結果新京這個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已經無資可融,市面上的流動資金,尤其是錢莊、銀行的流動資金,都被橡膠股票吸納殆盡。

    橡膠股票風潮是一場受國內金融形勢影響,被某些冒險家惡意操控導致的悲劇。暴利讓新京的投資者失去理智,中了圈套,銀行和投機家則從中獲利。

    1943年,日本人籐原拓殖在新京設立南洋拓植公司。籐原號稱他的公司經營橡膠種植園,開挖石油、煤炭,採伐木材。折騰了好幾年都不見起色,因為他的公司純粹是一個皮包公司。橡膠價格上漲之後,籐原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這個傢伙發動了廣告攻勢,花錢連篇累牘地請人在新京的報紙上大肆吹噓「橡膠時代」的到來。這些文章極具煽動性,一個勁地向人們灌輸,橡膠在今後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該公司的商標長時間地佔據了很多有影響的中外大報的頭版。他的宣傳攻勢收到奇效,公司的名氣打出去了。為了進一步吸引新京的有錢人購買該公司股票,籐原人為地操縱股票的價格。他羅織同夥,搶購股票,等價格上漲之後,大筆拋出,再次以更高價格搶購,幾個來回下來。該股票被越炒越高,一票難求。

    這時籐原又像模像樣地每週召開一次董事會,裝模作樣地拿出「從產地送來的信報」,向董事們報告近期的橡膠產量。由於擔心虛頭太大,會被人識破,他又耍起了新花招,每3個月,就給購買股票的「股東們」發一次紅利,每股可拿到這樣的紅利,讓購買者顧不上冷靜地思考。於是面值約60元的股票很快突破1000元一股的大關,籐原迅速聚斂了大筆錢財。

    其餘橡膠公司也如法炮製,匯通商行的總經理也照法每個季度給股東發放紅利,一股7.5元。他們吹噓的本領更高,聲稱自己經營的種植園公司出產的橡膠質量比籐原公司更好,吹到最後,竟然後來者居上,股價超過了籐原的。

    高麗人權首爾父子開設的祥茂商行在股票發行前夕,先購買報紙版面,大肆吹噓股票價廉利厚,開市當天,收買大批流氓到辰基銀行門口冒充顧客,搶購股票,「人聲鼎沸,水洩不通,為了搶購股票,竟然還有人上演全武行,於是辰基銀行被迫關門,叫來警察,暫停營業。」祥茂商行宣稱,認股者意外踴躍,額定股本嚴重不足,只能酌情減少,認購不足百股者,可保留20的股票,認購100至500股者,可保留10的股票,餘款退還。這樣一來,他們的股票一上市就成了搶手貨。

    1948年3、4月間,新京橡膠股票的最高股價不斷被刷新,不過現銀交易已經為數不多,大多是空盤交易。籐原見股市泡沫即將破滅,就在7月間,捲起全部款項,人間蒸發了。

    如果沒有舊勢力錢莊的介入,股票投機的失敗,至多讓部分新京富人破點財而已,不至於演化成一場波及全國的金融危機。

    1940年代的新京,傳統的金融機構,錢莊、銀號、票號在新京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數量眾多,其中以源豐潤和義善源實力最為雄厚。它們是新京銀錢業的領袖,與辰基銀行和帝國銀行同為維持帝國東部金融穩定的擎天之柱。不過相對於財大氣粗的辰基銀行而言,起初兩浙路本地錢莊的資本額相當有限,註冊資本「無過50萬,少則20萬餘」。本地錢莊主要是為太湖一帶企業和商人提供匯兌業務,並發行莊票,接收存款,發放貸款。新京錢莊發展之快,主要表現在業務量的增大上。1938年,新京只有8—10家規模稍大的錢莊,賬面資金不過30萬—50萬辰基錢,可是到了1947年,單單福康錢莊吸納的存款就有8170690元。

    錢莊介入橡膠股票投機主要通過兩種方式。第一種情況比較普遍,錢莊向投機者提供貸款,除了信用貸款之外,他們還接受實物貸款,實際上是讓投機者用已經購得的橡膠股票作抵押,獲得新的貸款去購買新股票,只要橡膠股票價格不下滑,錢莊是不會虧本的,而且抵押的股票還在不斷的升值。因此錢莊加快了向辰基銀行拆款的速度,辰基銀行樂享其成。在外國銀行和本地錢莊強大的資金支持下,新京橡膠股票投機風潮愈演愈烈。

    第二種情況是錢莊直接參與炒股。由於新京各橡膠公司發行的股票,主要通過商行和辰基銀行銷售,這些商行的大買辦可以利用職務之便,大肆搶購。最著名的是正元錢莊的主人陳逸卿、兆康錢莊的主人戴嘉寶、謙餘錢莊的主人陸達生。他們糾集在一起,先後發出莊票6000萬元,其中有359張遠期莊票落在辰基銀行手裡,總價值約1400萬元。陳逸卿、戴嘉寶還從帝國銀行、華夏銀行和怡和商行借得1000萬元巨款,存放於三家錢莊。他們仍嫌不夠,又從素有往來的森源、元豐、會大、協豐、晉大等錢莊調劑頭寸,森源是一家小錢莊,陳逸卿調走20880兩莊票。

    這八家錢莊結合成一個超級橡膠股票投機集團。1949年6月,新加坡期貨市場暴跌,新京橡膠股票隨之狂跌。陳逸卿損失2000餘萬元,戴嘉寶損失1800餘萬元,陸達生損失1200餘萬元。辰基銀行當即停止對正元集團拆款,並催要還款。7月21日,正元、謙餘錢莊倒閉;22日,兆康、森源錢莊倒閉;23日,元豐倒閉;24日,會大、協豐、晉大倒閉。

    正當正元集團倒閉之時,新京市長周煌會同新京商務總會會長周金,乘專車緊急赴神京,面見帝國金融大臣陳冠先。陳冠先轉奏朝廷後,皇帝李浩於7月27日,批准向辰基銀行緊急借款。此時的新京,辰基銀行已呈現壟斷的局面,辰基、匯豐、德華、加利、華勝、正金、東方匯理等9家大銀行控制了新京金融業。它們資本雄厚,吸納了大批工廠、商行的大宗存款,由於受到帝國金融法的保護,許多企業、商人和官僚也喜歡把資金存入大銀行,雖然大銀行的存款利率很低。

    8月4日,周煌與9家大銀行簽訂「維持新京市面借款合同」,借款3500萬元,其中辰基銀行800萬元、匯豐500萬兩、德華500萬元、華勝400萬、正金300萬、東方匯理300萬、加利300萬。與此同時,他還撥出新京財政盈餘3000萬,存放於源豐潤和義善源及其所屬莊號,助其穩定市面。經過周煌的緊急處置,新京市面趨於平靜。

    實際上源豐潤和義善源在正元倒閉風潮中也受到重創。與源豐潤聯號的德源錢莊損失約有2000萬兩,以義善源為靠山的源利錢莊也損失巨大。這兩家金融巨頭憑借自身的實力和周煌的緊急援助,挺過了第一次衝擊波。只要這兩個巨頭屹立不倒,新京市面就不會糜爛不堪。不過為了救助在正元風潮中虧空的同一系統的錢莊,它們已經虛弱不堪。

    事情本該到此為止,可惜穿越眾的陰謀,葬送了來之不易的成功救市。到了9月份,政府要償還國債,按照慣例,新京應承擔1900萬。可是周煌把市政府財政盈餘拿去救市,銀庫空了。鑒於新京市面仍未鬆弛,周煌請求從帝國銀行裡撥付2000萬,先墊上。

    與周煌有隙的財政部副部長陳邦瑞乘機聯合他的表弟江蘇省長參劾周煌,說他以市面恐慌為借口,「恫嚇朝廷」。中央立即將周煌革職,並限令他在兩個月內將經手款項結清。由於其經手的款項有6250萬元之多,大都存在源豐潤和義善源,他再次致電參議院,要求寬限時日,再次申明萬不可從源豐潤等錢莊急提「滬關庫款」。源豐潤和義善源之所以稱雄全國,是因為它們不依靠大銀行的拆款,它們獲得了新京財政的支持,新京財政約有十分之六存於源豐潤系,十分之四存於義善源系。

    參議院依然視為恫嚇,嚴加申斥之外,限令他兩個月交割完畢。周煌羞憤交加,只得向源豐潤和義善源催要官款,一舉提款200多萬兩。10月7日,大銀行突然宣佈拒收21家新京錢莊的莊票。源豐潤無法周轉,於1910年10月8日宣告清理,虧欠公私款項達2億余。它分設在神京、大名府、廣州等地的17處分號也都同時告歇。源豐潤倒台,導致新京大批錢莊倒閉,金融危機開始向全國蔓延。這是橡膠股票風潮的第二波。

    源豐潤倒台之後,財政部電令帝國銀行緊急調運1000萬現金硬幣至新京。12月11日,政府再次救市,由陳冠先出面,向辰基、匯豐、東方匯理三家銀行借款3000萬,年息7厘,期限6年,並且要以江蘇鹽厘擔保。

    義善源的大股東李經楚,是李飛的老婆的表叔,當時還擔任郵傳部副部長、華東交通銀行總經理。他以產業為抵押,從華東交通銀行借款2870萬,從全國各地分號緊急抽調資金,彌補了移交官款後的虧空,暫時保住了義善源。可是,1949年初,盛永先就任金融監管部部長,為了打擊保守舊勢力安插在華東交通銀行的前朝遺老派系的勢力,他開始核查華東交通銀行的賬目。

    李經楚見狀,趕緊將義善源從華東交通銀行中拆借的款項歸還,導致新京義善源總號賬面上只剩下現銀700日,義善源總號經理丁維藩試圖利用手中掌握的各企業的股票,向新任的新京市長劉燕借款10萬兩,被回絕。次日,義善源宣佈倒閉,負債1.4億。維持新京市面的最後一根柱子垮了,新京金融業頓時崩潰,全國大恐慌隨之發生,北至遼國南京、營口,南至廣州,西至漢口、重慶,全國各大工商業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之中。

    第三波襲來,江浙地區所受衝擊最大,南京、鎮江、揚州、蘇州、杭州、寧波等六大經濟重鎮倒閉了18家著名錢莊和票號,受它們的牽連,除蘇州外,上述五大城市的舊式保守地主資本金融機構全被衝垮。

    僅以鎮江為例,受正元風潮影響,8月間,鎮江四家大商號大生恆木行、鎮源祥絲行、瑞和北貨行、馬振記綢號均被衝垮。四大商號「開設有年」,經營生意在鎮江均屬大宗。大生恆木行欠鎮和錢莊86000元、福袒錢莊40000、源長錢莊40000、永源錢莊30000、永裕錢莊7000。馬振記綢號欠元豐錢莊36000、益源錢莊14000。四大商號,雖未倒閉,但是已經步履維艱,反過來拖垮了大批錢莊。

    橡膠投機風潮,波及面之廣,破壞力之大,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它不僅讓中國社會長久積累起來的商業資本認識到泡沫的危險,而且讓新型的工業和運輸業認識到了如何才能控制投機**,老老實實的搞好事業。

    這又是一場原本可以將空間限制在一定範圍內的金融危機,是穿越眾和舊式官員之間的派系鬥爭,破壞了已經泡沫化的金融平衡形勢。這場危機摧毀了舊式地主官僚門閥世家最後的希望,加劇了他們的財務危機。迫於經濟壓力,門閥們才會賤價拍賣土地,戳破土地崇拜的虛幻泡影,導致了地租**的爆發。因為地租**的發生,舊勢力徹底的衰敗了。可以說,橡膠投機危機,為新政府資產階級統治的勝利埋下了伏筆。

    金融危機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舊勢力缺乏控制金融的能力,以及減少金融風險的手段。穿越眾的存在,使得中國實行的金融自由政策給大金融資本和投機者以可乘之機,輕而易舉地掠奪了舊勢力數百年積累土地的成果。歷史不止一次的證明,先進的制度和龐大的資本可以左右一切,以後無數次金融危機的發生也是這個原因。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