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第一日不落帝國

正文 第170章 海運規模成本和船舶產能 文 / 時空寡頭koen

    這個世界上最燒錢的不是什麼買奢侈品或者買個私人飛機,而是買個船隊去環遊世界,探索新大陸。當年的伊薩貝拉女王甚至只有賣掉自己王冠上的寶石才湊夠錢支持哥倫布的探險。鄭和七次下西洋就把永樂盛世積累的天文數字一般的國庫搬空了。按照這種比例,到了蘇美冷戰時代就是太空競賽的星球大戰級別的燒錢。

    為什麼哥倫布給西班牙帶去了成為第一個殖民地面積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帝國的機會,而鄭和的行動就沒有讓大明帝國的國力升級呢?為什麼搞太空競賽的美蘇結果截然不同?

    這些不同時代,不同國家的燒錢項目雖然都消耗巨大,但是產生的效果卻截然不同。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投資的是生產性的項目自然可以產生正收益。目的決定結果。伊薩貝拉女王為了得到新航線,為了得到有生產香料和黃金的航線,鄭和的目的僅僅是宣揚國威,搞搞收買人心的和平外交。

    「星球大戰計劃」的出台背景是在冷戰後期,由於蘇聯擁有比美國更強大的核攻擊力量和導彈破防能力,美國害怕「核平衡」的形勢被打破,需要建立有效的反導彈系統,來保證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和可靠的威懾能力,維持其核優勢。同時,美國也是想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通過太空武器競爭,把蘇聯的經濟拖垮。

    被動迎戰的蘇聯自然比不上經濟實力強大的美國,在不得不調動資源強行競賽過程中嚴重傷害了本國經濟基礎——消費品產業之後被拖進了泥潭無法自拔。一個是正常的軍費開支。為了自保;一個是為了逞強,保持領先。自然花費的代價就無法比較。

    從經濟的角度出發,西班牙和美國都是以小博大。大明和蘇聯都是以大搏小。自然結果就大相逕庭了。

    穿越眾自然不會犯大明的錯誤,一開始就在登州、青州、新京、泉州、福州、廣州、欽州等港口興辦造船廠和商行。泉州的海洋學院培養了幾千名達到這個時代最給力的船長級別的高級人才。同樣的,在造船、貿易、南洋開發等相關領域的人才儲備也比較充足。為了不再出現設備等人的荒謬局面,諸如防治熱帶疾病的醫師、種植園的之中技術人員和設備維護人員、翻譯、僱傭軍和保安等等都準備齊全了。

    在滅夏戰爭三年前,各個船廠的訂單都排到十年後去了。不論有沒有辰基的參股,所有沿海的各個船廠都可以憑借訂單到銀行貸款來擴大產能,滿足訂單。

    這個時代。中國的船舶工業造船產量已經連續百年位居世界第一位,在現有有限的統計數據的顯示中,中國在世界船舶工業中所佔份額達到了80%。千噸級以上的大型船舶則佔到100%。到1945年的時候船舶產量將達到10萬載重噸。達到全球95%的產能,以絕對的優勢建立起海上霸權。

    造船業的高速發展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穿越眾推進的工業化和技術擴散導致對工業原料和香料等消費品的巨大需求導致現有的運力供不應求;二是穿越眾戰略中可怕的預期,在二十年內,建立起來的殖民體系和全球化體系需要的運輸規模要達到1000萬噸的規模。這個和過去幾萬噸的東西方物資交流規模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三是中國大量過剩的產能需要大量的市場來消化。需要全世界消化的龐大的產能需要大量船舶運輸到每個有人的角落銷售。

    進口、計劃、出口三個方面的壓力和支撐自然讓該產業呈現爆炸式增長。

    目前,華夏帝國的船舶工業已經基本形成包括科研、設計、生產、配套、修理在內的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具有已知所有船舶品種的能力,小到100噸級漁船,大到3000噸級飛剪船的巨型商船都能具備全球最大產能和最低成本、價格的優勢。

    帝國有各種規模的造修船和配套企業200家,職工5萬多人,其中年銷售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有12家,職工數2萬人。全國有千噸級以上干船塢10座、浮船塢3座、船台18座。造船能力3萬噸。

    到了1941年(以後都用共和歷)。華夏帝國最大的造船廠——新京寶山造船廠正式完工。這家船廠就是穿越眾建設的海洋集團下屬船舶集團旗下最大的造船公司,建國後接受帝國政府注資擴建(國有股達到49%)。這家船廠成為這個世界上第一個達到萬噸產能的大型船廠。該廠有2座船塢。1號船塢能建設5000噸大型全鋼製現代巡洋艦,是世界最大的船塢,2號船塢適於建造3000噸級飛剪船和各種大型船舶。兩大船塢各配置30噸龍門起重機一台。

    這家傾注了穿越眾心血的船廠擁有這個時代最先進的設備和幾乎全部種類的現代造船需要的重型機械。

    ——————————————————————————————————————————————————

    李基揮舞著手中的計劃書「我們需要蒸汽動力螺旋槳推進的大型船舶嗎?當然需要,但不是現在。我們的鋼鐵產量和宏觀經濟都沒有達到這種船的普及時最低標準。就像一個土地沒有300畝的地主用不上大型農用機械一樣,小型農機就足夠了。

    千噸級鉚接全鋼蒸汽船用來做戰艦簡直就是糟蹋材料。這種船在這個時代最適合做移動要塞。商用的木質飛剪船就足夠了,我們全面進入工業化,社會科技水平普遍達到蒸汽時代在來做全鋼的蒸汽動力船吧。一個國家富餘資本沒有達到千億公斤糧食的購買力之前,搞重型機械和大型船舶工業簡直就是自殺。不是說我們沒有技術、也不是說沒有錢。造個一兩艘玩玩沒問題,大規模就很容易破產的。你造太多出來到報廢可能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李基對李飛這個建議建造88艦隊的巨艦大炮信奉者吐槽道

    「雖然橫渡太平洋只需要12天的飛剪船已經是這個時代的奇跡了,但是征途是大海的你怎麼可以容忍這種小船作為你的座駕?根據你的身家。起步起碼要達到泰坦尼克號級別的吧!」

    「老白你就別調侃小飛飛了,他就是到海上顛簸的命,你們還不知道吧!這個傢伙在執教海洋學院的時候偷偷乘船混到琉球群島去考察了一次呢!他的考察見聞都還鎖在帝國海洋大學(海洋書院建國後升級了)資料室裡面。

    你也是的,心急什麼,一個周邊勢力都是臣屬和直轄地的荒蕪群島有什麼考察的,還搞了幾百頁的總結。你不累啊。等到我們統一亞太后,第一島鏈有什麼意義?不就是我們的菜園子嗎?誰還有本事搶走?」趙守忠看著李飛的臉色都青了。畢竟不是誰的計劃被別人無情的否決都能沒事的,只好出言側面安撫。

    「好了,不用多說了。你製造全鋼戰艦甚至艦隊的計劃就是和20世紀製造宇宙空天艦隊的計劃一樣沒有必要。我們雖然有技術,但是人才和配套不夠,更不要說需求和時代背景了。我們搞好飛剪船物流網路就足夠幾十年內的需求了。等到你兒子結婚的時候自然會出現全鋼戰艦的。你要不要那你那個剛剛滿月的兒子起名叫李海軍啊!很霸氣的名字,怎麼樣?」

    「我說老周。你怎麼不給你老婆肚子裡面的那個小子起個名字。叫周樹人怎麼樣?也很霸氣啊!」

    「別又這樣啊!幹什麼,炫耀你們結婚了啊!有兒子了不起啊!讓我這個未婚青年情何以堪啊!」李飛作為穿越眾當中唯一還沒有娶妻的自然比較敏感。最早結婚的趙守忠和經常來往的文彥博家親善,親善到親成一家人了,文彥博八個兒子三十九個孫子。希望多子多孫的趙守忠娶了他家的孫女,如今生了二個兒子一個女兒是穿越眾子女最多的。大兒子趙語文都四歲了,可以成為打醬油的主力軍了,雖然這個神二代(穿越眾幾乎就是可以呼風喚雨的神)不可能去打醬油。

    「別歪樓了,繼續討論原來的話題。既然飛飛的提議被擱置到20年後。現在就討論一下怎麼短期內增加哪些船廠的產能。飛剪船雖好但是配套不足也不可能憑空出來。」

    「多建幾個配套廠不就夠了嗎?」

    「現在的那些老牌造船家族和生產木質耗材、油漆、零配件的小作坊主都很獅子大開口啊!各個最低要價都是十倍於淨資產的要價。我們提議入股的方案和合作的條件幾乎都沒人表示同意。這些條款都是以前我們和合作夥伴的長期合作愉快的平等條款嘛!看來建國以後不少人還沒有認清形勢啊!」

    「你要是想搞垮他們就直說!」

    「無非就是讓合作夥伴不給他們訂單,餓死他們嘛!你又不是不知道造船業的利潤。以他們的貪婪和泉州那一帶的情況。短時間內還是不可能搞定這些混球的。」

    「什麼情況?」

    「很多船廠的東家都是在海外游商船隊的大海商,斷掉他們的資金流有點難啊。」

    「我們的欲取先予的計策可能要啟動了,我有預感!」

    「廢話!你這和看到鳥,然後說我預感有鳥要飛過有什麼區別。銀行在我們手上,流動性和資金流就是我們的大棒。」劉欣殺氣騰騰。

    「你還是要給他們十倍產能的訂單,等到他們借錢擴大產能之後撤掉訂單,雖然左手的下訂單企業損失一點定金,但是右手的銀行可以要求他們償還貸款,搾乾他們的資金流,甚至直接搞到他們破產?」技術宅錢進不由得問道。

    「這麼老套的招數我都不想用了。」主管兼併業務的孫昌都不好意思。

    「不管招數老不老,管用就好。沒看見21世紀的美國人照樣用這一招惡意兼併嘛!白貓黑貓無所謂。」白佳強調貓論。

    「搞定這種脆弱的反收購聯盟連進入老陳的眼睛都困難,還要拿到會上說?你們看老陳都要睡著了。」周立堅看著陳冠先昏昏欲睡的表情調侃起來。

    聽到自己的名字的陳冠先自然要有點反應,睜開眼睛看著盯著自己的同事們不好意思「我這幾天審批了2000多萬技改資金貸款,加班到很晚,沒睡好!不過這些不開眼的傢伙還是少數,真正的反對者都是心存畏懼才會這樣要價。那些做油漆的小作坊有什麼底氣反對收購?還不是幾家大海商在後面搗鬼。只要搞掉幾家大的船廠,這個聯盟很快就會瓦解。」

    「沒想到你這麼仁厚,搞垮那幾家四川錢莊的時候怎麼沒見你這麼好說話?」李基點點頭,然後就說「先開始就搞幾家大海商,老虎不打打蒼蠅算什麼回事?我又不是老蔣。就拿在貿易上和我們有過三次合作的蒲家開刀,這個阿拉伯人的後裔在中國賺個盆滿缽滿,不放點血對得起廣大消費者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