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0章 人才下海與一億中產(續) 文 / 時空寡頭koen
ps:對不起諸位讀者,我不知道vip的存稿箱不能連續修改內容,剪切的存稿沒有來得及保存就上傳了,辛苦寫的下一半只有重新開一章。因此159章只寫了一半,現在補上。
高薪和極大的等級收入差距就是穿越眾學習社會主義先進的按勞分配薪酬體系的結晶。辰基集團內的收入提高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關鍵是體系外的成績值得大書特書。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掌握軍權的貴族和官員掌握資源分配的權利,商人和其他的技術職業是沒有分配資源的權利的。辰基集團和帝國高層密切的關係和強大的輿論公關效果推動繳納巨額稅費的商人可以獲得爵位和實際權利的舉措深刻的改變了官本位的主流價值觀。
除了讀書科舉做官和祖輩恩蔭高官舉薦之外,工匠可以憑借創新發明成為技術官員,商人可以成為各個地方的行業商會領袖或有包稅權的大豪商,進而成為新興的工商業貴族,享受和戰功、政績等於國有功辛苦多年換來的爵位一樣的特權。
財富才是官員追求的最終目標。君不聞「千里為官只為財」的古訓?既然不用十年發奮苦讀、辛苦競爭科舉去當官也能發財,幹嘛要去擠獨木橋?
在穿越眾的努力下,民間和官場中的人才很多都立志從當大官到當巨富了。先進的生活設施和現代的生活方式都要天文數字一般的財富,一個純白陶瓷抽水馬桶要價相當於5000斗大米的價格。一床席夢思要價7000辰基錢,一套標準的辰基新人員工三人家庭福利房造價20萬辰基錢(這裡面的水分很大,請參考學校宿舍)。高級物業管理,通自來水的供水網管系統,大量方便的社區上門醫療服務、定期體檢,棋牌室,社區圖書館和小學。高級富豪區還有更好的生活設施,諸如蹴鞠館、馬球館、游泳池、花園、桑拿浴室、商品豐富的小超市等等。
這些先進的設施足以吸引所有大宋帝國的人,不管你是高官還是貴族。沒有人能抗拒這種優質生活的誘惑。只要有錢就能實現入住的目標。
這種引導金錢至上的手段雖然稱不上最好,但是用來對付沒有經歷過現代生活消費品廣告洗禮的大宋帝國民眾而言已經足夠了。
社會風氣的改變十分有利於更多的人才投入下海經商和技術工作。最成功的例子就是一些沒什麼權利的冷清衙門小官員都有辭職,和穿越眾合作。利用自己經驗、人脈、技術、家族勢力幫助穿越眾開拓市場,公關合作夥伴難以拿下的大項目和關鍵負責官員。有些下海的官員幾乎一夜之間就成為了巨富,身家過10萬貫的不在少數。
各種嘗到甜頭的人才們主動的言傳身教現身說法的情況下,下海的社會風潮已然興起。不下於20世紀8、90年代的全民下海風潮。
————————————————————————————
「你別總是想建立什麼紡錘形的中產階級社會了。這不現實啊!中產是什麼你知道嗎?」劉欣對小資情調十足的高競說道。
「不知道?我就是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怎麼可能不知道!」
「你就別提你那水分多多的出身了。家裡有車有房就算中產嗎?照你這麼說70年代有福利房和自行車的也算中產家庭了?國際上對中產家庭是有明確定義的。什麼叫中產階級?中產階級(或中產階層),是指人們低層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且中等層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較好滿足,但不到追求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的階級(或階層);由於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且大部分人的財富是以家庭為單元擁有的,所以中產階級主要由『中產家庭』組成。
中產階級,大多從事腦力勞動,主要靠工資及薪金謀生。一般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職業能力及相應的家庭消費能力;有一定的閒暇。追求生活質量,對其勞動、工作對像一般也擁有一定的管理權和支配權。同時,他們大多具有良好的公民、公德意識及相應修養。換言之,從經濟地位、政治地位和社會文化地位上看,他們均居於現階段社會的中間水平。
也就是說起碼家庭人均年收入要超過10噸大米的售價,你家那父母貸款按揭的房子還用了你爺爺***棺材本,車子也不過10萬塊的國產貨,也好意思自稱中產」趙守忠笑著調侃到。
「你在穿越前也不過是個年收入不到3萬軟妹幣的**絲,有什麼資格說教?中產對於我們來說僅僅只是獎勵新晉員工的標準,但是要普及到整個社會我看沒有30年夠嗆。大宋有多少人你知道麼?不算夔州路等雲貴川西南邊境地區的無人管理的羈縻州和江南地區深山老林中的那些名義上屬於國民實際上毫無可能成為中產階級的少數民族與逃荒客戶民眾。有記錄的在黃冊上的戶籍管理人口就有1.2億。算上逃重稅避勞役而隱匿的人口和豪強家族內部不公開的家生奴等隱形人口,起碼1.35億。如今西夏歸了大宋,人口自然也暴增400萬,加上移民東夷島和日本、高麗、耽羅、大理吐蕃的近百萬移民,我們大宋帝國治下的人口就有1.4億,不管是橄欖型還是紡錘型社會,中產的人口比例起碼要超過60%。
也就是說,算上未來的人口增長率,30年後帝國的治下人口起碼1.8億,我們要在30年內催生出一億多的中產人口。按照收入購買力平價計算,相當於把現在人均3200國際美元的人均年收入,提高到3.2萬國際美元。你清楚這是什麼概念嗎?這相當於保持30年的8%的人均收入年複合增長率,這個數字需要起碼15%的gdp年複合增長率。」劉欣不愧是會計協會的領袖,數據張口就來。
「在幾乎處於農業社會的12世紀,我想這個數字在我們推動國家資本主義計劃經濟的工業化過程中很好實現。基數越低,開金手指後的增長率就越可觀,不是嗎?我們的資產增加年複合增長率不知道各位算過沒有,十年的時間增加了幾乎1000萬倍。也就是說年複合增長率500%啊,年複合增長率5倍有木有?
我們的合作夥伴的資產年複合增長率最低都有200%(顯然是種地的,加入時間長),最高的都有1000%的(顯然是外貿的,加入時間短)。30年8%的收入增長能說出口嗎?你看過蘇聯一五計劃到三五計劃的經濟數據嗎?1928-1975年,蘇聯經歷了快速增長的時期,從農業社會轉向工業社會。據西方估計,1928-1940年,蘇聯年均增長5.8%,這在當時是非常快的速度。1950年,蘇聯實現了工業化,直到1975年,一直比美國的發展速度快,這期間蘇聯的年平均增長率是4.8%,而美國只有3.3%,這可是西方的數據。技術和資源才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是人均數據的決定因素。我們可以提供21世紀以前的所有技術,這個對12世紀的世界而言和外星人提供給21世紀的美國一個空天母艦戰鬥群達到的促進技術飛躍是一回事。
只要資本丰度和分工水平達到對應的水平,人均收入的增長率達到30%的年複合增長率也不是不可能的。」李基不得不出來提醒所有與會人員。
「那就定了,我提供資本(鈔票和流動速度),老錢和老孫等技術達人提供技術和人才。用不了30年就能實現全球化的繁榮了,中產階級一個億只是小菜一碟。」陳冠先揮舞了一下新分到的板磚大哥大說道(穿越眾自主知識產權的實驗室製品,原來的手機早壞了,配件都是大宋的本土生產的黑科技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