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8章 讀書的成本和好處 文 / 時空寡頭koen
熊俊進入府一中之後自然也是尖子生,一家人也跟著沾光,兄弟姐妹也很爭氣的考進了自己的目標學校。這可是僅次於家族中一連出了幾個舉人的大事,考進府學可不是考進縣學可以相提並論的。府學再往上一級就是各大京都的太學了。這種榮譽壓在身為普通人家的熊家身上十分沉重,要知道古代一個家族培養一個讀書人是十分高風險的投資。
讀書要出成績就要大量消耗資源,一個脫產的讀書人不僅僅不能貢獻勞動力增加自己家族的農業生產力,還要白吃白喝要家族耗費儲蓄供養其上學。不光要全家勒緊褲帶供學費,還有大量的購買書籍和筆墨紙硯。這些東西無一不是相對於農戶家庭的收入十分昂貴的奢侈品,一般家庭要想培養一個有價值的讀書人出來(有沒有價值取決於能否可以為家族減免租稅和勞役甚至增加家族地方話語權,至少要保證其產生的效益要大於花費在他身上的投資)幾乎就要承擔破產的風險。因此要想科舉,起碼要具備一定的物質實力和家底。
在讀書科舉上依然顯示了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一旦考中就能成為特權階層,家產自然會隨著地位和壽命的增加而增加。手中的資源起碼能保證家族能負擔起子孫讀書的花費。要是有後眼的聰明人,絕對會購買大量藏書在家中當做子孫的智力儲備資本,不管是減少他們未來的書本費還是通過出借來收買貧寒家庭讀書子弟人心的投資品都是很好的買賣。清末民初的諸多江南藏書世家就是為了這種原因在家中收藏了少則數千本,多則數萬本的書籍,這種狂熱只有這種理由可以說得通。
但是穿越眾通過大量興辦學校和廉價的印刷產業,徹底粉碎了這種可能。教育和學習的成本直線下降的好處簡直可以和拯救文明相提並論。
熊家的子弟原本一輩子都不可能讀到十本書,但是在學習的三四年間就起碼閱讀了不止300本書籍。除了經史子集之外,大量的科學、工農產業技術、天文地理、數理化理論都是必修課。一本薄薄的地圖冊就能讓學生們認識到世界的巨大,經過簡單的洗腦就能讓他們成為合格的移民宣傳義工。海外和中南半島有大量無主的的肥沃土地的信息,加上足以安家的移民合同預付款,讓不少家中無地少地的客戶成為了移民公司的主要顧客來源。
熊家的幾個遠房親戚就是在熊父的擔保下拿到了一票難求的移民船票,這每一張船票都是需要有擔保人的,沒有辰基移民公司認可的擔保人擔保,就沒分田分地等一系列移民優待和福利,很多黑移民公司利用無地貧民急於得到土地活命的弱點,專門干欺詐和販賣奴工的罪行,騙光窮人的最後一點活命錢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或者簽下賣身契,運到缺少人力的西南諸路賣給當地的世家土豪當奴隸和隸農。
熊家不少親戚收益於移民事業帶來的商機和財源,比如當中介和擔保人的收入、當供貨商的優待和暴利、當移民成功後得到的土地和不動產、打工賺取的工錢。這些收入遠遠超出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田種地收入。
這些僅僅只是間接的好處,直接的好處來自於讀書產生的家族質量的提高,不僅僅增加地方的影響力和威信(原本由里長和鄉老決斷的事情或大戶主持承擔的各種勞役和能分配資源的工作都要咨詢熊家的意見或請他家出面),還得到了大量的財富。
新成立的合作社主管就是熊家的熊李氏,熊父也成為了村裡有名的商人,每天都要往返於府城和縣城以及周邊鄉鎮,幫助辰基集團拓展其他鄉鎮的業務,很少回家。家裡早就變成七姑八大姨工作的合作社實體了,前門的庭院改建為買賣貨物的營業部平房,後院改建為倉庫,起居的臥室和客廳也改建為辦公室和錢庫。熊家早就在縣城買了一套小院,原來的老宅變成了兼具供銷社、信用合作社、農業技術宣導所等諸多智職能為一身的最氣派大房子。
更加顯著的就是熊家成為了十里八鄉熱議的話題人物,核心要點就是讀書改變家族命運,成為了辰基商會在當地輸入價值觀的一個標桿和前鋒,這才是辰基高層關注熊家的主要目的。
除了經濟上和精神文化上的好處,熊家和穿越眾顯然都得到了政治和名譽上的好處,熊家有機會成為大宋帝國非科舉出身的官員家庭,穿越眾也將品牌打入基層,讓很少和城市經濟接觸的底層鄉村也瞭解了辰基集團,從這種雙贏也是穿越眾一貫的做法和習慣。
一個個典型就如同熊家一樣在各個州府的鄉村被豎立起來,一個個希望小學等學校也在無數典型的支持和宣傳下人滿為患。穿越眾的目的輕而易舉的就實現了,這是現代文明的勝利也是價值觀的勝利,舊時代的愚民政策嚴重制約經濟結構從小農經濟轉型到工業社會的人力資源瓶頸就這樣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