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七十一章 朝堂上的三大勢力 文 / 排雲掌

    「兩位大人有沒有受到京城方面的拉攏?」

    既然張亮基和左宗棠和自己想法一致,必須要保持朝堂平衡不被打破,那麼接下來的談話便沒必要藏著掩著了,吳可開口直指核心。

    兩位中年士再次互對了個眼神,而後默契的點頭承認了下來。不說三位老大的親密關係,有些東西就是想瞞也很難瞞住,與其等人家通過別的渠道得到消息心生芥蒂,還不如老實的自己承認為好。

    「嘿嘿,果然朝堂上一場權利爭鬥已經拉開帷幕……」

    吳可嘿嘿一笑,眼神之中露出絲絲高深莫測的味道。

    既然他都這麼說了,那就表示他也收到了來自京城某方勢力的暗中拉攏。

    這就要說到朝中的另一方大勢力了,就是以恭親王為首的帝胤勢力了。

    咸豐死時,道光九個兒子中健在的還有五阿哥敦親王奕誴、六阿哥恭親王奕訢、七阿哥醇郡王奕譞、八阿哥鍾郡王奕詥、九阿哥孚郡王奕譓等。

    在咸豐死時恭親王奕訢30歲、醇郡王奕譞20歲,都年富力強。當初列強聯軍逼近京師時大敵當前,咸豐皇帝和軍機大臣、御前大臣、內務府大臣等多逃到避暑山莊,幾乎沒有一個人身臨前線。

    恭親王奕訢、醇郡王奕譞都是空有爵位的閒散親王、郡王,既不是大學士,也不是軍機大臣,更不是御前大臣,卻要挺身在第一線,處理那麼一個亂攤子。要不是有吳可的橫空出世,一個丟失京城的千古罵名卻是跑不掉的。

    諸位兄弟本來就對咸豐登上皇位心懷不滿,且他們之前又陸續被免掉軍機大臣、宗人府宗令、八旗都統等職務,咸豐掛掉後他們要往承德奔喪又遭到拒絕,特別是他們作為咸豐皇帝的血親而未列入「御賞」、「同道堂」章顧命大臣之中,於情於理都不妥當。

    舊怨新恨匯聚一起,況且恭親王奕訢此時因為京城保衛戰的勝利威望極高,他同諸位兄弟沒有官職的醇郡王奕譞等聯合起來,暗中同帝后勢力聯合起來,同朝中顧命大臣以外的勢力聯合起來,成為朝中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

    作為天下九督中公認的緊密聯盟,兩廣總督吳可,雲貴總督張亮基以及閩浙總督左宗棠自然是這幫王爺們拉攏的重點目標。

    況且,吳可跟恭親王還有一段『戰友』交情,這幫宗室王爺們自然不會放過這麼好的拉攏機會,短短一個來月時間內秘密趕赴廣州的遊說使者已經到了好幾批,吳可正覺得頭疼著呢。

    他知道朝堂將經歷一場血雨腥風,顧命大臣和皇室貴胄以及帝后黨羽為了權力將展開慘烈爭鬥,稍一不慎便有身死族滅的淒慘下場。

    老話常談,不說吳可沒有直接參與朝堂爭鬥的想法,以他此時的地位和年齡,基本上已經沒有上升空間,又何必冒險參與這種要命的遊戲?

    了不得成功後爵位抬升一階,可對他而言公爵和侯爵的差距並不大,只是聽起來名頭響亮點而已,誘惑還沒大到讓他鋌而走險的地步。

    與他情況相似,張亮基和左宗棠也基本面臨如此狀況。

    可能雲貴總督張亮基還有些猶豫,畢竟他年紀大了必須得為子孫後代著想,如果參與朝堂爭鬥換來一個高等爵位的話,就算子孫後代能力一般,起碼可以保證五十年榮華富貴。

    不過吳可怎麼可能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張亮基作為南方聯盟資歷最老輩分最高的總督,他的態度很大程度上就代表著吳可跟左宗棠的態度,所以在很多事情上的決定必須得慎之又慎。

    敏感察覺到張亮基心中的糾結,吳可不敢怠慢第一時間寫信安撫並明確表明了態度,不希望張亮基參合進激烈的朝堂爭鬥中去,並將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意見毫不隱諱道出,同時還知會了閩浙總督左宗棠一聲。

    不知道左宗棠跟張亮基私底下怎麼說的,這兩位的關係那才叫做親密無間,不過眼前這兩位中年士的到來,估計也代表了兩人的態度,想要弄清楚吳可心中的真實想法。

    畢竟左宗棠和張亮基不是後世之人,可能他們的智商比吳可高上不少,但限於眼界和環境的影響,對於京城局勢的看法有些偏頗也可以理解。

    封建時代的士大夫階層,對於權力鬥爭特別是涉及到皇權的權力鬥爭極其熱衷,要說左宗棠和張亮基對於王爺們的拉攏一點心思沒有傻子都不相信。

    「對於京城局勢,你們都是怎麼看法?」

    知道眼前兩位中年士都是左宗棠和張亮基的心腹幕僚,很多隱秘事情都不會瞞著這兩位。有些不太重要的決定這兩位甚至可以幫著做決定,所以吳可也沒客氣直接開問。

    「不知大人說的哪方面?」

    兩位中年士再次互對了一眼,其中一位起身拱手問道。

    「你們認為哪方會贏?」

    吳可眼睛微微一瞇,輕笑著直截了當問道。

    「這個……」

    那中年士臉色一僵,很有些不適應吳可的說話方式。

    「沒什麼,你直說就是!」

    吳可輕輕擺了擺手,瞭然的點了點頭鼓勵道。

    「區區以為,顧命大臣奉了先皇旨意擁有正統名分,而且個個出身不凡勢力龐大,眼下比起帝后與王公大臣們的聯合勢力雖然處於烈士但也差不到哪去!」

    p>

    見此,開口的中年士也沒再推讓,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後便將心中想法道出,說話的當口臉上更是神采飛揚意氣風發。

    「大人,學生認為短時間內顧命大臣們將佔有不小優勢,不過時間一長就不好說了,畢竟他們的對手可是新皇……」

    另一位中年士也不甘落後的插了一嘴,顯然對這個問題有過深入思考。

    「說得好!」

    吳可微笑點頭,算是認可了兩位中年士的說法。

    顧命八大臣既然如此得咸豐信任,自然都是朝堂上數一數二的大佬,一個個勢力龐大能量也夠大。

    裡頭有宗室勳貴也有軍機大臣,聯合起來的勢力用權傾朝野來形容都不為過。

    能與之正面對抗的勢力不是沒有,以桂良和花沙納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合南方三大總督的實力足可與顧命大臣抗衡一二,不過桂良和吳可等人算是朝堂中間派,不到萬不得已一般不會主動參合進京城的爭鬥中去。

    當然指的是實權方面,真要論名義的話,顧命大臣們跟新皇太后以及王公們比起來屁都不是。

    這也就造成了眼下顧命八大臣在朝中的勢力,至少在實權方面一家獨大的特殊局面。

    因為咸豐帝掛得太過突然,還沒給新鮮出爐的帝后勢力發展壯大的時間和機會,所以別看同治小朋友坐上了皇位,其真實實力在朝堂幾方人馬當中卻是最弱小的一方,稍一不慎可能都有被徹底架空的危險。

    帝后勢力就是6歲的同治皇帝和兩宮太后,東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

    當然他們雖是孤兒寡母,在帝制時代卻是皇權的核心。咸豐在臨終之前,特製「御賞」、「同道堂」兩顆印章,作為日後頒布詔諭的符信。

    也就是說,奏折「經贊襄大臣擬旨繕進,俟皇太后、皇上閱後,上用『御賞』下用『同道堂』二印,以為憑信」。

    這兩顆印章,「御賞」之章,為印起;「同道堂」之章,為印訖(結束)。將「御賞」章,交皇后鈕祜祿氏收掌;而將「同道堂」章交皇太子載淳收掌,因載淳年幼,「同道堂」章實際上是由其生母懿貴妃掌管。

    咸豐的旨意是在他死後,由皇后鈕祜祿氏、懿貴妃葉赫那拉氏與八大臣聯合執政,避免出現八大臣專權的局面,也避免出現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專權的局面。

    按字面意思上說,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的實權在八大臣之上,因為她們均有對於八大臣所決策軍政大事不予蓋章的大公主(恭親王長女)、大阿哥(同治帝)否決權。

    顯然,如果皇后鈕祜祿氏與懿貴妃葉赫那拉氏不加蓋「御賞」和「同道堂」這兩顆起、訖之章,那麼八位贊襄政務大臣是發不出「詔書」和「諭旨」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之議決均不能生效。

    相反,由內臣擬旨而不經過顧命八大臣同意,加蓋「御賞」與「同道堂」兩章即能生效。因此,帝后勢力是朝廷中最為重要的政治勢力。

    在對待顧命大臣的態度上,帝后一方同帝胤一方的利益是共同的,他們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顧命八大臣。在朝臣、帝胤、帝后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力量對比上,顯然帝胤勢力與帝后勢力在正統名義上佔有不小優勢。

    當然,在吳可看來真要狠下一條心的話,顧命八大臣完全可以將所謂的帝后和王公勢力不放在眼裡,因為朝堂上的實權大多都在顧命大臣手裡,很多事情歧視根本用不著下旨顧命大臣內部便可以商量著決定,這才是帝后黨和王公黨最不能接受的事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