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四十二章 暗手 文 / 排雲掌

    不管吳可心中如何作響,此時事已至此只能捏著鼻子自認倒霉。

    跟手下信服木料和將領們商討了一陣,討論不出什麼結果來也就算了。

    所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兩廣總督雖然比不得兩江總督重要,但在吳可看來其實能夠發揮的餘地更大。

    怎麼說兩江作為滿清的財賦重地,食鹽還有絲綢生產重地,是朝廷各方勢力關注的重點地域。

    就像前世所看電視劇《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裡所描述那般,兩江地區在皇帝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朝中各大勢力更是紛紛插手其間想要分一杯羹。

    要不是有太平軍的突然崛起,兩江之地戰火連綿打得不可開交,朝堂上各方勢力手上基本沒有在武事方面特別突出的角色,不然兩江總督的寶座也輪不到吳可這樣的新崛起勢力首領。

    萬幸跑路皇帝咸豐身子不好子嗣不豐,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眼下才五歲出頭,不用擔心成年皇子因為儲位之爭大肆招攬擴充勢力,而兩江這個財稅重地也跟著躲一劫。真要出現了康熙年間的九龍奪嫡,吳可可沒把握能夠置身事外不受干擾。

    正因為兩江地區太過重要和敏感,吳可坐上總督之位後做出了不少改變,但總的來說免不了束手束腳。

    除了與太平軍的戰鬥指揮和策劃,吳可能夠隨心所欲的掌控之外,其餘民生和最重要的涉外事務,他想要施展心中想法和包袱可不那麼簡單。

    就連實行『以工代賑』這樣的,幾乎與江蘇原由格局沒有多少聯繫的利民政策,都需要派遣總督衛隊和鄉勇隊嫡派心腹作為監察巡狩,時不時還得使出雷霆手段震懾宵小,斬斷某些人伸得過長的貪婪之手。

    矛盾最激烈的那兩個來月,各處的監督人員幾乎與地方勢力五天一小打十天一大打,總之幾乎沒有消停時間。要不是吳可發狠嚴厲警告那些地方的官員,還不知道會鬧騰出什麼大亂子來。

    真不要懷疑地方上的勢力有沒有這膽子,就是放在前世他混灰道之時,地方上每每修建商品用房,不管房產商本身實力多強,都得老老實實給地頭蛇上交『平安費』,不然以後有得工地鬧騰的,就算有警察時時守護都不頂用,能夠動手腳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還有調高煙土稅收以及與租界列強的談判周旋,每一步吳可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出現什麼意外,最後導致推行的政策利民不成反害民。

    他心中想法何止這麼一點?

    只不過顧忌某些想法實施後,牽動的地方利益實在不小,這才一直沒有下狠手實行,沒辦法關注兩江的目光和勢力實在太多,有些東西真不是拍拍腦袋就能實行下去的,要考慮的方方面面情況實在太多。

    就像當初他為了兩江財政動了鹽政,差點就沒惹了大,麻煩上身,要不是當時吳可幾乎一天一封的求援折子送到京師,只怕跑路皇帝咸豐說什麼也不會輕易鬆口,給了吳可插手兩江鹽務的機會。

    可就算如此,吳可果真從鹽務上弄到好幾百萬兩銀子,卻也將鹽務上的關節得罪了個透,要不他之後怎麼沒事絕不會輕易涉及此事?

    揚州鹽商雖經戰火損失慘重,但一代代世襲積累起來的實力也不是開玩笑的。要不是眼下戰亂頻繁,吳可又手握雄兵數十萬,放在太平年景就算他身居兩江總督高位,也真不一定能幹得過這幫背。景通天的徽商勢力。

    總之,就任兩江總督兩年多時間以來,吳可有風光無限之時也有煩惱頭大之際,日子過得真的不要太精彩。

    而兩廣情況則與兩江完全不同,自從列強用堅船利炮強行打開滿清過門以來,發展得最快的地區當屬沿海的兩廣和位處出海口的上海兩地。

    當然,經濟發展上去歸發展上去,朝廷自然樂得從兩廣獲得大筆稅收,但要說朝廷滾滾諸公對兩廣有多重視,那卻是在說玩笑話了。

    眼下滿清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平軍和涉外事務兩樁。太平軍可以慢慢的耗,反正經過近十年折騰,有眼光的朝臣都看得出來,太平軍頹勢已顯覆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就看朝廷什麼時候下狠心發力了。

    而涉外事務絕對是個敏感區域,上到跑路皇帝咸豐下到地方縣令沒誰願意輕易沾身的,搞不好便宜沒佔到還會惹來一身騷。

    所以,洋人格外多的兩廣地區,在大清官場絕對是個不討喜的所在。按照官場主流說法就是,大家都喜歡兩廣的新奇事務和銀子,卻不願意坐那的地方官員,實在太過危險了一點,稍有不慎便有丟官罷職為風險。

    瞧瞧倒霉的兩廣總督葉明深,好好的在衙門裡辦公結果禍從天降,洋人突然殺進廣州城並將這位一舉擒獲,然後直接裝船送到英屬印度殖民地囚禁起來,聽說這廝還蠻有骨氣的,在囚禁之地絕食以表明心跡,結果活活餓死在外國。

    在講究落葉歸根的華夏,這樣的結果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就是想想都覺得驚悚難安,尼瑪的這結局也太過悲慘了點吧?

    葉名深有錯嗎?

    按照滿清時代的行事標準來看一點沒錯,不僅沒錯還是大大的忠誠典範。人家所作所為除了迂腐一點看不清形勢之外,其餘所為基本上都是按照朝廷命令行事好不好,要知道他最後倒霉也是受朝廷拖累所致。

    洋人當時為了修約那是一再叨擾,恨不得天天坐在兩廣總督衙門,葉明深也是按照朝廷命令直接拒絕了洋人的無禮要求。要說他這點做得著實不錯,那油鹽不進的姿態把洋人氣個夠戧。

    只能說這廝太過迂腐腦子都僵化了,真因為洋人也跟他

    一樣喜歡動口不動手?

    結果不僅貽誤了兩廣軍機,同時也把自己給搭進去了,成了官場上一個不大不小的笑話。

    作為頭一個被列強俘虜,並被押解到海外殖民地關押的滿清地方總督,其實本就注定了他不可能活下來。

    尼瑪的作為堂堂的天下九督之一,竟然被洋人俘虜簡直丟人丟到外國去了。就算葉明深能夠活著回到大清,等待他的也不會是什麼好事,說不定連身後的家族都得跟著一起倒霉。

    估計也是知道了這些,葉明深才會在英屬印度殖民地絕食而亡,也是用他的死表明心志,同時也保全了國內的家族安全。

    兩廣總督真是個危險官職,調換頻率之高比兩江總督可快多了。

    自從葉明深被英軍俘虜之後,短短三年時間兩廣總督已經換了三任。

    黃宗漢做得不錯,短短一年半時間的任期,整得洋人苦不堪言強烈要求清廷換人,朝廷也真不給力為了省麻煩就將這位稱職總督給換了,結果洋人可以放心大膽的殺奔京畿而去了。

    要是早知會是這個結果,不知道朝廷會不會後悔之前的決定?

    後來兩任兩廣總督,在洋人面前就跟麵條一樣,想怎麼揉,捏就怎麼揉,捏,間接證明了兩廣總督真不是那麼好做的。

    當然了,這些人做總督之所以日子那麼苦逼,關鍵的是他們手裡沒有心腹武裝威懾宵小,吳可能和他們一樣嗎?

    既然要去兩廣上任了,身邊的心腹班底自然是要跟著走的。

    整編過的十來萬兩江清軍留個下任,他帶來的安徽清軍嫡系部隊鄉勇隊人馬要全部帶走。粗略算了算也有個三四萬,全都是經歷過戰火的勇悍之士。

    鄉勇隊發展到現在已經成了一尊龐然大物,現役人馬就算吳可一在壓縮,眼下總共也達到了八萬之巨。

    八萬經歷過戰火的勇悍之士啊,而且手頭傢伙也都是整個大清數一數二的精良,又有大量朝陽產業提供財政支持,更有大片軍囤田地提供充足糧草,真的說得上人多勢眾錢糧充盈。

    只是吳可一向奉行低調行事的風格,除了帶在身邊充當心腹戰力的三四萬鄉勇隊出身安徽清軍,其餘數萬鄉勇隊人馬分散在整個淮北和蘇州各地,一點都不打眼要不是鄉勇隊高層根本就不會知道這些。

    除了現役人馬,這些年推移定居在淮北各地的鄉勇隊人馬也有近三之巨,要麼就是身有殘疾在鄉間做富家翁,要麼就是轉入地方武備系統成為地方武官,像一張巨大的蜘蛛網將整個淮北之地網進其中。

    真要有事,淮北民間立即便能再起五萬大軍,而且戰鬥力還並不怎麼弱,知識平時他們的作用便是看護鄉勇隊在淮北的產業,以及與鄉勇隊相關人等的基本人身安全,算是吳可布下的一招暗子。

    其實他心中也明白得很,自己不可能永遠做在兩江總督這個位置上,除非他學太平軍一樣舉起反旗,不然就得受到朝廷的種種規則限制。

    總不能調動起崗位,便順手將之前好不容易攥下的產業也跟著一起放棄吧?

    沒這樣的道理,淮北作為鄉勇隊的核心之地,就算他不再是兩江總督也必須牢牢掌握在鄉勇隊系統手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