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三百零五章 查漏補缺 文 / 排雲掌

    「我說季高老哥,不帶這麼玩人的啊!」

    武昌洪山鄉勇隊大營主帳,吳可一臉無奈的望向坐在對面的左宗棠。

    話說他帶著手下近兩千小弟,緊趕慢趕花費十天時間急走近四百里,從通山一路趕到武昌,剛剛將手下疲憊不堪的小弟安置入營,他卻沒辦法休息匆匆洗嗽一番又馬不停蹄進城向總督衙門報備,同時也想問問把他這麼急著召回有何要事?

    拜見總督張亮基的時候問了句鄉勇隊之後的安排,誰知竟然得到『先休整後再看』的答案,他頓時明白自己被『忽悠』了。

    果然隨後一打聽,這才明白都是被太平軍西征給嚇的!

    武昌城內高度戒嚴不說,城外駐紮各路人馬都被要求做好隨時開拔準備,包括鄉勇隊在內也不例外。

    搞得整個武昌地區的氛圍都有些緊張,大有一種黑雲壓城城欲催的壓迫感!

    而左宗棠也第一時間找上門來,告訴了他為何這麼匆忙將鄉勇隊調回來。

    「沒錯,這主意是我出的,主要是因為制台大人擔心武昌局勢不穩,需要信得過的力量幫忙威懾彈壓!」

    「季高老哥是不是太過看得起小弟了,鄉勇隊區區三千人馬能威懾得了偌大一個武昌麼?」吳可除了苦笑還是只能苦笑,不滿的抱怨了句:「要知道在通山我都把那幫土匪打殘了,加把力就能全殲,結果這時調令來了……」

    左宗棠微笑表示剿匪什麼的弱爆了,只有跟長毛亂匪大打出手才能獲取足夠亮眼的功勞。而且此次急調他回來也不是專門做樣子的,等休整好以後可能會另有重任。

    人都回來了,吳可再說什麼也沒啥意思了,只能老老實實窩在洪山大營一邊休整一邊監督小弟們嚴格訓練。

    這次在通山的山林大作戰,那慘重的傷亡數字可給他提了個醒,鄉勇隊遠沒想像當中那麼強大。

    可能仗著長時間的嚴格訓練,小範圍內戰術配合嫻熟,還有充足的食物供應,鍛煉出來的不錯體力等等優勢,能在大部分時候與相等甚至相差兩倍人數時佔得上風,但鄉勇隊依舊有著不小的缺陷。

    不說別的,鄉勇隊的人數就是一個大問題。

    隨著時間推移,鄉勇隊在崇陽的生意逐漸鋪開,財政方面的壓力得到全面緩解。而且鄉勇隊正式成員還能得到總督府的財政補貼,可以說已經擺脫了財政方面的問題,可以放開手腳量力擴充人手了。

    可惜的是,鄉勇隊在武昌沒啥根基,想要招攬符合要求的成年青壯並不容易。武昌可是經過太平軍的一番搜刮青壯本就流失不少,加上駐防各路清軍毫無顧忌抓壯丁補充自身損耗,或者急不可耐擴充勢力都搶走不少成年青壯,可供鄉勇隊挑選的範圍就更窄了。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吳可堅持鄉勇隊照兵時的福利待遇不變,只要被鄉勇隊選中其家庭便能獲得最少五畝的低租田耕種。

    在鄂南地區自然沒問題,各地鄉紳大都會給鄉勇隊這個面子,可是在武昌的話那就沒可能了,誰知道你鄉勇隊是誰啊?

    能在太平軍和清軍兵痞肆虐過的武昌周邊存活下來的地主鄉紳,不說家族底蘊如何身後單單他們本人就沒一個是簡單角色,就算吳可准二品大員的身份放不放在人家眼裡還兩說得很吶,

    無奈之下,鄉勇隊也只能繼續從鄂南地區徵召合適青壯加入。

    可問題來了,鄉勇隊眼下已經不再是鄂南地區的實際掌握者,加上各縣新任官員們有意無意的削弱鄉勇隊在當地的影響力,鄉勇隊想像之前那般順暢的徵召合適青壯也不怎麼順利了。

    也只有鄉勇隊的老巢通城跟崇陽,還有新近投靠的通山才能源源不斷主動提供合適青壯,當地地方勢力也不會明裡暗裡設置障礙阻攔什麼的。

    可問題是,鄉勇隊之前已經在通城和崇陽兩縣招收了近四千成年青壯。如果不想嚴重拖累兩縣基本農業跟商業發展的話,短時間內就不能再招收青壯人手了。

    這時代的大清還是個徹徹底底的初級農業社會,地裡的活全都需要青壯勞力操持,短缺了勞力對於農業生產來說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吳可可不想自家老巢出了大紕漏,因此沒想著釜底抽薪般的繼續在兩縣招攬合適青壯人手。也正是因為如此,鄉勇隊沙堆新兵大營兩個來月時間,也就招收到了不足三百新丁。

    幸好這次通山剿匪之旅收穫不小,最大的收穫就是通山知縣鍾榮光的投靠,也因此整個通山的青壯人口都向鄉勇隊敞開了懷抱。

    不過通山眼下作為剿匪第一前線,也需要足夠的青壯人口維持地方秩序,還有為地方民團提供足夠的人手,能夠抽調的人手也是有限。

    當然除了自我招募之外,因為鄉勇隊的赫赫威名,也有不少民團武裝主動投奔而來。本來這樣經過簡單訓練,甚至還有一些戰鬥經驗的民團青壯是最好的新兵人選,只需稍微訓練改造便可跟上那些老鄉勇隊員的腳步。

    可麻煩的是,這些傢伙在參加民團時期,都或多或少沾染了一些不好惡習,吳可可不敢將他們胡亂跟原來的老鄉勇隊員混編在一起,這樣一來自然會產生隔閡而且符合標準的青壯人手還不多。

    總之,眼下限制鄉勇隊進一步發展的因素當中,新兵人數不足絕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

    除了人數限制之外,吳可還發現鄉勇隊的弟兄們有些過分依

    賴那些五花八門的火藥武器了。當然這本是他有意為之的結果,目的等以後集體大換裝後不至於出現不適應火藥武器的事情發生。

    不過現在看來一味的強調火器也不是太好,起碼在這個時代就是如此。

    這次在通山茂密山林中之所以損失如此之大,地形複雜的山林不利於火器發揮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鄉勇隊訓練時非常關注小範圍內的配合作戰,而且對冷兵器作戰也沒有一味排斥,可眼下看來重視程度還不夠。

    怎麼說呢,五人規模以下冷兵器戰鬥鄉勇隊基本沒啥優勢,就算十人規模冷兵器格鬥沒有盾牌手跟連弩的話,鄉勇隊戰士的作戰能力也沒想像當中那般強大。

    總而言之一句話,鄉勇隊戰士們的冷兵器單兵作戰能力很一般。在通山茂密的山林戰鬥中,通常都是五人小組以下人手單獨負責一片區域,有時候遇見落單的土匪時,能上前戰鬥的不過區區一兩人而已。

    在被發現土匪不要命的反撲下,往往鄉勇隊戰士必須付出不輕的代價才能將之拿下,巨大的傷亡數字也就是如此積少成多而來。

    通山的經歷給吳可敲響了警鐘,鄉勇隊的戰鬥力受環境影響太大。再想想之前連戰連捷的過程,要麼就是小股人馬特種作戰,要麼就是平原地帶擺明車馬硬抗,再不就是城鎮之間的寬敞地形攻防戰。

    老實說鄉勇隊並不害怕小規模特種戰,因為鄉勇隊有連弩這等利器,還有大威力土製手榴彈的幫助,一幫限定了範圍的小規模戰鬥真不算什麼,三下五除耳就能解決,真正怕的就是像通山剿匪戰這樣大規模撒網的戰鬥模式。

    鄉勇隊資源有限,不可能每位弟兄一把價格不菲的精巧連弩,至於威力不小的土製手榴彈要集中使用才能發揮最大威力,用在一兩人的作戰過程中說真的太過浪費了。

    這時代的黑火藥雖然已經十分常見,但數量一多也是一筆不菲錢財,鄉勇隊現在可沒土豪到可以拿錢砸人的地步。

    至於平原地區作戰又或者城鎮寬敞地域擺明車馬大戰,對於鄉勇隊而言都不是啥大事,相反鄉勇隊的戰鬥模式還特別適合這種地形的戰鬥。

    可問題是,以眼下大清朝的發展程度而言,想要一直這麼好運顯然不現實。

    以吳可那匱乏的歷史知識,也知道太平軍絕對不好對付,好像跟清廷足足十來年時間,戰場便布南方各省跟北方一部分省份,絕對不是好惹的硬茬。

    比隊一下太平軍剛剛興起之時的戰鬥,廣西,湖南還有湖北三省大戰的經驗,想來清廷南方依舊免不了四處救火的命運,到時候往來奔波各省不熟悉各種環境下的戰鬥怎麼行?

    起碼的山林作戰模式要熟悉,南方地域水網縱橫水面戰鬥模式也不能落下。南方多丘陵也不要指望每次都能撞上寬敞的平原地帶,所以丘陵作戰模式也必須熟悉。

    如此一分析下來,吳可鬱悶的發現鄉勇隊要提高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他都沒將最希望納入的騎兵作戰模式算上,以後的日子可有得忙了。

    鄉勇隊在吳可的嚴格要求下,很快就進入了轟轟烈烈的大練兵狀態,每天戰鼓喧天旌旗招展喊殺聲震天,成是洪山附近最獨特的一道風景線。

    可惜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吳可想要靜下心來苦練內功,局勢卻沒給他充裕的時間,這不時隔半月之後左宗棠又主動找上門來,告訴了他一個非常不好的消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