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一章 建希望小學一節 文 / 雨城飛雪
趁寧陽的一批客商回去商量投資事情的這段空閒時間,張小川把小龍溪村、大龍溪村、杏林村的村長和村支書召在一起開了一個會,利用手中的七十萬元在三個村各建各一所希望小學,重新選擇小學校址,選擇的校址最好在村中間,便於村裡的孩子上學。幾位村長和村支書堅定同意張小川的建議,便於專款專用、統一支配建校資金,張小川又建議應設專戶、專帳、專人管理,嚴格控制,大家覺得太有必要了,七十萬不是個小數目,為了更合理、協調好人力、物力、財力,張小川覺得還有必要象改建月牙湖一樣,成立一個管理小組,管理小姐成員不變,財務人員不變。大家又同意了張小川的想法。所以事商量好了而且定下來以後,張小川當作幾個村長和支書把七十萬現金支票鄭重移交了出納。接下來是三個村的村長和村支書帶著自村精通土木的師父在村裡找校址,經過幾天的反覆勘察,小龍溪村、大龍溪村、杏林村三個行政村都在本村找到了最佳的地方作址校,校址選好以後,各村馬上組織了得力的木工和泥瓦工,工程開始之前,張小川用手機向劉書記作了個口頭匯報,他在電話裡對劉書記說,他正在用寧陽客商無私捐贈的七十萬在小龍溪村、大龍溪村、杏林村三個村建新的小學學校,三個村的新校址已選好,村裡的木工和泥瓦工人也全部組織到位,張小川說為了施工安全和保證工程質量,他希望劉書記最好在縣建築公司派出一個管施工的隊長和一各技術員過來。的確建築最主要的二點就是安全施工,工程質量,劉書記答應了張小川求援,讓張小川意想不到的是過幾天後劉書記居然從縣建築公司派來了六個人,三個管施工的隊長和三個技術員,隨這六個人同行的還有三位開著汽車載著一台小型混凝土攪拌機的司機,還有一位開著起重機的司機,三台小型混凝土攪拌機用起重機分別放在三個不同施工工地上,吊完並放好小型混凝土攪拌機後,四位開車的師傅回縣城了。留下來的六位張小川按一個施工隊長加一個技術員分在三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的木工和泥瓦工在施工隊長和技術員的指導和監督中下開始動工了,每天用的什麼鋼筋、水泥都是由施工隊長和技術員他們先打初步預算,再進不同數量和型號的材料,每村的木工和泥瓦工他們都是義務出工,每天事做完了,到吃飯的時候各回各的家,由於免除了工錢,就這一項給建學校節約了不少錢,當然這些村裡的木工和泥瓦工都是自願,直覺的,因為最終受益的是自己的孩子,聽說村裡建新學校最高興是孩子們,其次是教師。七十萬元在三個村各建一所希望小學錢肯定是不夠,在建築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的前提下,能就地取材的就就地取材,取材、用材還要考慮具有良好的抗震、防火、防水性能,教學樓佔地面積三百平方米,不包括操場和公共廁所等佔地的面積,十二間教室和三間教師辦公室,分三層,一、二年級在一層、三、四年級在二層,五、六年級在三層,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幾個月後三個希望小學幾乎同時竣工,監管和檢收部門來檢收教學樓,工程質量過關,工程施工過程沒有一起事故發生。三所學校建成後,得到了劉書記等領導的高度評價和認可,六位施工人員也得到了縣建築公司領導的嘉獎和一些獎金,他們拖著建築設備返回縣城時得到了鄉親們的熱情款待,鄉親們是有什麼送什麼,場面令人感動。施工隊走了,學校還有一些事沒完成,室內牆面要粉刷,學生上課用的桌椅,還有教師辦公用的辦公桌和坐椅都沒有,剩下這這些事都是村裡那些無償出力的木工和泥瓦工們接著在干,辦公桌和桌椅都就地取材,辦公桌和桌椅按數量完成以後,木工師傅接著刷油漆,最遲這三所新建的希望小學在九月份開學時,孩子和教師們可以在教師樓聽課、上課了,建村小學校教學樓木工和泥瓦工們他們功不可沒,每天夠辛苦的了。
致富初具成效
在這幾個月裡張小川忙著幫忙建小學教學樓和廠房建造的同時,各村的大棚蔬菜都進入了正軌,種的都是一些平常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家常菜,諸如黃瓜、茄子、青椒、西紅柿等蔬菜,各村還嘗試小面積種植了幾樣常見的野菜,小面積種植的幾樣野菜深受一些火鍋店、小餐館等的青睞,一時買不完的野菜加工成乾貨拿到市場買從而又開闢了一條野菜的銷售門路,野菜的單價比大棚蔬菜的價格要高,後來看到野菜的市場還可以各村又逐漸增加擴大了野菜的種植面積和按市場反饋的信息增加了幾種野菜的品種。農田里村民們按季節春播夏種秋收有序地勞作著,清明前後村民們利用空地、荒山荒坡大量種植各種樹和竹子,九個行政村基本按原定的品牌有計劃地實施,雀峰村和五峰村把原有散戶不成形,不成片的小茶樹砍伐後改種南竹,原有集體共有的茶場重新民主選出了新的茶場場長,倆個新當上的場長雄心勃勃,他們向村委會提議,採取個體入股的方式籌款,進一些設備辦一個茶葉加工廠,自產自銷茶葉,不夠的部分再向國家申請貨款,他們的提議得到了全體村委會成員的一致同意,村民們得知可以自己在村裡辦茶葉加工廠,有一部份村民踴躍入股,雀峰村和五峰村倆個茶葉加工廠辦起來了以後,為了對外統一品牌,雀峰村和五峰村決定對外銷售的茶葉註冊商標號統稱為五峰茶葉,在冬季省農博會上,外表包裝精美,質量上乘、價廉物美的五峰毛尖脫穎而出,在茶市得到許多參會者的一致好評和讚賞,當時就簽約了幾百萬元的單子,這倆個茶葉加工廠賺到第一桶金的時候,在確保生產正常運行的條件下,這倆個村的茶葉加工廠用獲取的一部份利潤在村了各自了建起了一所希望小學,從此雀峰村和五峰村那些學生和教師們永遠告別了原來舊學校潮濕、昏暗的教室。
按照去年年底說好的,第二年一開春,柳山村的許多村民在村委會有組織的管理下把家裡的花木移植在桃花山上,張旺林他們在他師傅的帶領下,按選好的景點,在桃花山上做亭子,建竹樓,亭台和竹樓建成以後,張旺林忙他的魚塘去了。
按照建立品牌的方案柳山村和野嶺村在第二年陽春三月,許多村民在村委會統一管理下,清理、整理一些閒置的空地、荒坡地和雜草叢生的灌木叢,然後大量種植了各種花草和彩色樹木,這些在山上種植的花圃和彩色樹林所花費的資金,一部份是村民自己籌款,一大部份是在農行貨款的。這些花草和各種彩色樹讓柳山村和野嶺村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第二年幾乎全部都派上了用場,原來第二年是2008年,2008年是我們國家舉辦奧運會的一年,國家要求各省省會要美化城市環境,以綠色為主的城市園林已跟不上形勢了,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審美觀和時代的需要,2008年剛進入陽春三月,省園林局向下面市、縣、鄉大量收購各種花草和彩色樹木,而下面的各個市、縣、鄉的花草和彩色樹木,要麼數量不夠,要麼品種不全,只有柳山村和野嶺村在山上種植的花草和彩色樹木數量足,品種多,一時間柳山村和野嶺村在山上種植的花草和彩色樹木大部分被省園林局派車隊過來運走了,從此柳山村和野嶺村聲名鵲起,往後慕名而來的到柳山村和野嶺村遊玩和採購花草和彩色樹木的客人和單位越來越多,還帶動了月牙湖公園的旅遊業,柳山村和野嶺村他們把賣花草和彩樹木還有旅遊賺來一部分的錢,建小學,重建村衛生所,確保村裡五保戶的日常開支和教師們的工資。
小川和陳光明每天白天忙,晚上小川和清泉的約定一直沒變,每半個月都是小川先跟清泉打的電話,主要是清泉不好掌握打電話時小川是在工作還是在休息,因為小川沒有固定的作息時間,所以總是小川先打電話,兩人在電話裡有沒不完的話,說說彼此之間的生活和工作情況,每次掛電話都依依不捨,兩情相悅卻天各一方,彼此思念、牽掛、擔憂,正所謂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話雖然這麼說,可聯繫到個人那只有自己知道箇中滋味,剪不斷,理還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