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一三章 山莊過年 沿用老風俗 文 / 鹿鳴山谷
一到夜晚,點亮燈籠,那真是五彩繽紛,翔鸞舞鳳。
那時,街上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堂:他們穿著新衣服,手裡打著小燈籠,吵嚷著,歡跳著,奔跑著,放鞭放炮,充滿了過年的歡樂。
今年特別高興,二大爺還拉著杏兒哥一起,已經是好幾次了,在祠堂門前吹嗩吶。
到那時候,一街的小孩子,都會隨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晃腦,低聲哼哼著。
劉家的幾個弟兄和那些妯娌們,也會過來聽聽。
邊聽著,他們邊悄悄地說著話,有時還低聲的讚歎幾句。
最令人高興的是:有時候,老爺子拄著拐棍,拉著杏兒哥的奶奶,也會來到這裡。
這時候,人群中就會爆發出一陣激動:
房子離祠堂最近的那家孫輩,就會一溜煙的跑回家去,拿來兩張椅子,給兩個老人坐下。
這兩個老人也會逗弄孫子們,每到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從口袋裡摸出一大把糖果,或者其他什麼新鮮玩意兒,分給大家。
頓時,人群中道謝聲就會連成一片。
不過,對於那些綵燈,老爺子規定:
除了祠堂門前掛著的那兩盞大紅宮燈,那叫長壽燈,要從除夕到十五整夜都亮著以外。
其他各處的綵燈,只在除夕和十五亮一整夜,其他的夜晚,每天只亮一個時辰,就要滅掉。
這樣做:一來是為了節約燈油;
二來也是為了山莊的安全,山裡風大,晚上打更的看不過來,極易起火。
滅了其他地方的燈,打更的只看好祠堂門前的燈,這就比較容易。
接下來,該準備過年的食物了,「做豆腐」,那是為了「斗富」,比一比看誰家來年更富。
「割年肉」,劉家莊從不養豬,那肉是七叔他們在山外買來的,每家都有份;
「殺年雞」,這個得做,全莊裡每一家都有雞,宰殺幾隻,燉到鍋裡,莊子裡那幾天就處處飄肉香。
當然,過年的飲食很多,各家還得準備諸如年糕、炸丸子、年夜飯、更歲餃子等。
另外,還有巫術味很濃的飲食,如桃湯、柏酒、椒酒、五辛盤。
桃湯是用桃煮的湯,柏酒是用柏樹葉浸制的酒,椒酒是用椒籽浸制的酒,說是在正月一日飲用,能避邪祈福。
五辛盤即以蔥、姜、蒜、韭菜、辣椒等五種辛辣食品置盤中,又稱春盤。
說是可以關惡、除瘟、通五體,也有賀新的意思。
到了臘月二十八,出外經商、做工、或有事情的人,都要趕緊回家過年。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這種年的團圓,只有這種團圓,才像一條扯不斷的紐帶,祖祖輩輩的把一家人緊密地捆綁在一起。
過年時若沒回家,無論對本人,還是對全家都是一個打擊。
唐時詩人高適,曾有一首詩就是說這種心情的: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
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
看:這是多麼愁苦的心情!
除夕是團圓之夜,中國人難解一個團圓心結,即使人在天涯,也要在除夕之夜趕回家中吃年夜飯、守歲。
除夕夜的家,是一個格外溫馨甜蜜的空間,在歷史上,甚至連監獄中的犯人,也會被釋放回家團聚。
為了過好除夕夜,其實,從臘月三十的早晨開始,各家就忙起來了。
那一天,杏兒哥是在雞叫三遍時就起來了。
起來後,匆匆吃了早飯,然後,與姐姐一起清洗門上的舊春聯。
清洗完後,把爺爺寫的新春聯貼到門上去。
又把大爺、二大爺給寫的大紅「福」字,也貼到大門上。
最後,是貼上門神。
門上佈置好了,開始佈置屋裡
:看書*網女生^年有餘》,都是來自楊家埠的。
就在杏兒哥姐弟倆忙著貼畫的時候,三嫂也沒閒著,她在準備年飯,還在和餃子餡兒。
等到了晌午,一家人便坐在桌子旁,開始吃年飯。
這年飯一般來說,應當是家裡一年來最豐盛的一頓。
吃完了年飯,那那就準備包餃子了,這時候,山莊裡的鞭炮也開始響起來了。
直到天一落黑,各家就要到莊子頭上去請神靈和祖先。
那時,要先燒幾張紙,然後,說出你要請的神名或者人名,把他領到家裡。
家裡已經佈置好了他們的神位,擺上供品,燒上香和紙,一直供到正月初三晚上,燒幾張紙,再把他們送到莊外,就可以了。
這時,不要忘了的事情是:要把新的灶王爺畫像,也貼到他的神位上,並給他燒幾炷香,表示他已經回來了。
這劉家莊裡,在劉老爺子的爹還活著的時候,已經修了家譜,又在莊子裡倒出一間房子充當祠堂。
所以,不用每家都把祖先請到家裡。
而是天一落黑,由劉老爺子親自帶領兒孫,到那莊頭上把祖先請進祠堂裡。
在以後的幾天裡,再有兒子與兒媳率領著眾孫男嫡女,輪流上供磕頭也就行了,到時,再一起送到莊外。
可是,關於這件事情,對於杏兒哥家來說,有個例外:
雖然,杏兒哥他爹,已逝去多年,甚至杏兒哥連他爹的面都沒見過。
但是,只要老爺子健在,杏兒哥他爹就屬於小輩,是不能進祠堂的。
因此,杏兒哥的爹,是由杏兒哥自己請回家去的。
作為家中的父輩,出於孝道,必須請回家裡過年。
那麼,在杏兒哥的家裡,供養的就是他的爹。
此時,小輩兒人被長輩要求:因為眾神與祖先都在家裡,所以,必須說吉利話。
到了半夜子時,據說那是財神下凡的時刻,家家家戶戶要放鞭炮,到莊口燒紙,那是迎接財神的到來。
所謂「發紙」,那是把「發子」二字讀土了。
它的本意是:從新一年的子時就發財。
從此時開始,小輩們要向父輩、祖輩、家長們行禮辭歲,老人們則要分壓歲錢。
壓歲錢原意是用來壓勝驅邪、幫助小孩子過年的,後世則多借此表示親情愛意。
「發子」以後,要吃餃子。
然後,就是「守歲」:一家人吃著點心,喝著茶水,或嬉笑玩耍、或款言細語,靜待天明。
天亮以後,便迎來了人們拜年的**。
杏兒哥與他姐姐,這一夜可忙壞了:
從「發子」以後,兩個人先來到爹的靈位前,向爹磕頭;
然後,又給娘磕頭。
接著,就一起去給爺爺、奶奶、大爺,大娘等全莊上的長輩們磕頭拜年。
待到回來時,天已大亮了。
看著他倆的模樣,三嫂放聲大笑起來:
原來這姐弟倆,這一晚上光顧著磕頭拜年了,也沒顧得上照照鏡子。
現在,兩人的臉上,由於外面鞭炮煙灰的熏染。
再加上磕頭時,不斷地把地上的泥土濺到臉上。
還因為走急了,不斷的出汗,臉上這裡一塊黑,那裡一塊灰,已經成了兩個「花臉狼」。
看到娘在笑自己,姐弟兩人相視一看,也哈哈大笑起來。
在三嫂溫暖的小屋子裡,洋溢著三個人的一片笑聲。
在民俗信念中,初一到初四,是過年的狂歡日子。
等到過了初五,生活就會慢慢地恢復了平靜。
初五也叫「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
所謂:「五窮」也叫「五鬼」。
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
首先提到「五窮」的是:唐代的韓愈,他在《送窮文》中說道:
「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
那天,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
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
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
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
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
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
可到了「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
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
然後,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
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
於是,吃餃子慶祝。
而對商家來說,初五這天商家開業,求財也是這一天的重要主題,據說放鞭炮也與求財相關。
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
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到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
清代顧祿《清嘉錄》上記著:「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正月裡的活動一直要到了正月十五,吃了元宵以後,才漸漸恢復平靜。
本文由看書網小說(.)原創首發,閱讀最新章節請搜索「看書網」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