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都市小說 > 紅樓之元春晉陞記

正文 第五回 文 / Fahrenheit

    話說,聖上共有十五子九女,活到今天的只剩一半。

    皇子之中,長子、次子、三子、七子、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總共八個——正好是一頭一尾加上個中間,依然健在;至於公主,活著的剛好都是雙數,即二公主、四公主、六公主和八公主四位。

    其中太子乃是次子,聖上的原配皇后所生。聖上與皇后少年夫妻,感情甚篤,大婚後夫妻倆不停地努力生孩子,可惜生幾個死幾個。

    本朝的規矩便是未活過週歲的皇子和公主不序齒,不管是不是皇后所出。

    直到夫妻倆婚後第五個年頭,皇后先撐不住了,勸聖上先令嬪妃懷孕,結果轉年便有宮人生下皇長子。這個孩子就像是個吉兆一般,兩年後帝后二人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個兒子,而且小皇子順順當當地活到了十歲,可惜沒過多久,皇后便因為一場急病撒手人寰。

    愛妻去世,聖上極是哀痛,之後便不再立後。只是皇后去了,聖上的~後~宮也未見空虛就是。這話當然也只能背地裡嘀咕一下。

    如今宮中~共有貴妃,淑妃與德妃三位妃子,之下還有三嬪,這六位能得高位,要麼是家世厲害,要麼就是肚皮厲害,再之下便是……宮人無數了。

    這回柳桓拜見的七皇子趙之楨,便是淑妃之子,而所謂的吉兆大皇子和十二皇子也是這位娘娘所出。

    話說淑妃娘娘正是~後~宮三妃三嬪之中出身最差的一位,她當年乃是皇后身邊最為倚重的女官——不是那種名門之後,選入宮中給公主做伴讀,或是陪聖上、皇子讀書的女史。

    當初婚後五年,生下的孩子無一成活,皇后因為胎次太頻繁,自己有些失於調養,便把深得自己信任的女官送到了聖上身邊。

    正因為自己是皇后的人,同時肚子又夠爭氣,淑妃才得以封妃。

    礙於出身,她學問不多,但常年的宮廷生涯,足夠磨練她的眼光以及待人接物的本事。而且她的三個兒子,大皇子、七皇子與十二皇子又都很出色,因此在宮中,她並不多麼受寵,卻站得很穩,更無人小瞧。

    不過淑妃娘娘平生最大的遺憾便是大皇子與七皇子都不是由她親自撫養長大:那陣子她不僅不是妃,連嬪都不是,自然沒資格撫養兒子。

    大皇子因為是「吉兆」,幼年一直都住在坤寧宮中,由皇后教導;七皇子則是由當時的李貴妃撫養長大……等淑妃終於熬夠了資歷,得以封妃時,兩個兒子都已經懂事,並先後成婚了。

    大皇子與七皇子夾在兩個媽之間,和親生母親處得都有點微妙。

    大皇子趙之棣自小長於坤寧宮,很會來事,嘴巴夠甜,因此與生母遠比淡然謹慎又惜字如金的七皇子趙之楨親近。

    可柳桓選「大腿」的時候,看得絕對不是哪位嘴更甜,而且七皇子也不是什麼時候都惜字如金:那得看說話的對象是誰。

    而且七皇子是皇子之中公認的軍事水平最高的一位。說得更明白一點,柳桓深信七皇子趙之楨「翌日」定能作為英主賢君而名垂青史。

    只看七皇子趙之楨與柳桓言談,就知道這兩人投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趙之楨先是仔細打量了柳桓一番,才笑道,「恭喜。」這人一旦痊癒,甩脫了包袱,精氣神立馬就不一樣。

    柳桓得意之間,便把自己如何得救完完整整地說了一遍。

    趙之楨道:「這便是苦盡甘來,你的時運到了。」想了想,又道,「這位孫先生是個人物。」

    你得承認,有人之人大多數都挺驕傲,未必是傲氣,但卻有傲骨。趙之楨一向欣賞這樣的人,聽了柳桓的介紹,這便動了愛才之心。

    不過孫先生一家到揚州去了,林海乃是父皇心腹重臣,他就不好再出手搶人了。

    柳桓難得興奮一回,把孫先生誇了個天花亂墜不說,還順帶著讚美了賈珠與賈元春兄妹兩個。

    這兄妹兩個,趙之楨當然不熟,但榮府賈赦與賈政兄弟……他印象十分一般……

    賈源與賈代善父子似乎把整個賈家的才氣用光了,到了賈赦賈政兄弟這裡簡直就是急轉直下:德才二字,這哥倆連個邊都沾不上。

    至少在趙之楨跟前,實在是難得有人誇獎賈家人。也正是因為這個「難得」,更因為開口誇獎賈家人的是柳桓,趙之楨忽然對這兄妹倆起了點興趣。

    哪怕重活一回,元春也沒想到她竟是因為柳桓,而給七皇子留下了印象。

    回到家中的元春,每日裡除了晨昏定省,閒來便與妹妹們說話,更沒忘了教導幼弟寶玉。

    寶玉生得玉雪可愛,又溫柔貼心,誰見他都難生厭惡之心。

    可惜寶玉乃是含玉而生。偏偏這塊玉上還刻著「通靈寶玉」四字,更有「仙壽恆昌」……這可是不能太深究的四個字。

    元春其實再明白不過,就憑這出生時的異相,幼弟寶玉絕對不可「上進」,這輩子注定只能做個風~流~才子了。不過他似乎也樂於當個富貴閒人,也不肯仔細鑽研詩書學問。只希望他將來能像個真正的男人,有擔當就好。

    而重振家業的事情,還是要落在哥哥賈珠身上。只是說起哥哥,元春真是又添愁事:賈珠這兩天身子不大爽利。他倒是記得孫先生留下的方子,囑咐嫂子給他煎了幾貼,喝下去果然十分見效。

    哥哥怕也不能太操勞忙碌……元春思來想去,還是決心,不可讓大伯家的璉二哥太清閒了。只是二嫂王熙鳳……

    …見識短了些,偏偏愛錢又愛弄權。

    她得記著時時提點一番自己這個嫂子,不過元春篤信:站得高了,經歷多了,多少都會長點心機和眼光。只要她自己足夠尊貴,倒也不怕沒人奉承,到時候家裡不知有多少人都願意做她的耳目呢。

    隨後的日子十分安寧……邢夫人再不平,趙姨娘再怨恨,既不敢更不能在這個時候鬧得大姑娘沒臉,而就在元春即將入宮待選的前兩天,她從哥哥賈珠那兒得到了姑母寫來的家信。

    這封信有一半篇幅都是在感謝他們兄妹。顯而易見,孫先生的醫術和為人同時折服了姑父和姑母,剩下那半截兒,就是賈敏在仔細囑咐侄女兒入宮時需要小心的地方,並暗示……其實已經是明示了,不必擔心她的前程。

    說實在話,元春把孫先生薦給姑父姑媽,的確也期待他們的回報,不過她可沒想過這回報來得這樣快,這樣直接……也這樣體貼。

    前世元春進宮後只是入選了女史,先是跟著貴妃娘娘學些規矩,又過了一個多月,才讓太子妃討進了東宮。

    這輩子元春壓根沒去貼太子妃的冷臉,至於家裡人做出的努力……不是元春小瞧自己的父親,賈政在聖上和太子跟前,體面實在是有限,再說元春自認有些姿色,卻絕非什麼國色天香。

    在太子看來,收下她安一安榮府之心倒也無妨,不收下太子也不會覺得是什麼損失。

    沒錯,元春現在已經很平和且坦然地接受自家的地位:就是這麼可有可無。

    而憑姑父的主意……其實姑母的眼界都比父親賈珠要開闊得多,手段更比他老道得多,總之姑父姑母建議元春先跟著貴妃娘娘「混些日子」。

    李貴妃乃是帝師,前大學士李相的愛女——這個李家與嫂子李紈的娘家可不是一回事兒。

    話說當年聖上還是個不顯山不露水的尋常皇子之際,李相不僅悉心教他學問,更教導了他為人為君之道,而且在聖上坐穩帝位之後,李相急流勇退,留給聖上的全是美好的記憶。

    聖上點了恩師的女兒入宮,多少存了報恩的心思。

    雖然李貴妃沒有封後,但初封便是貴妃,也是名至實歸的~後~宮第一人,與聖上更是恩愛有加。

    只可惜李貴妃運氣不好,連生三女,沒有兒子,不過這三個女兒全部存活,也很健康,更因為她沒有兒子,卻曾經撫養過除了大皇子與太子之外所有的皇子,因此她不缺尊榮,更不會有哪個皇子跟對她不敬,無論聖上在還是不在。

    而姑父林海與李貴妃的親哥哥,如今的禮部尚書關係很好。

    元春和賈珠都從這封信上看出了姑父和姑母的安排:元春進宮後,跟在李貴妃身邊,不管是陪李貴妃讀書,還是陪李貴妃所出的小公主們讀書,只要元春能入了李貴妃的眼,將來出宮後給李家做媳婦,可比去伺候哪位皇子舒服太多了:嫁入李家,不僅不缺裡子,更不缺面子。

    哪個皇子的後院不是是非窩?至於伺候聖上……聖上今年可多五十多了,說句大逆不道的話,還有幾年活頭?再退一步說,甭管哪個皇子登基,都不能不善待李家。

    看到最後,不好言說父母短處的賈珠都誠懇道:「還是姑父姑媽想得周全。」李家俊才很多啊!

    元春輕聲道:「貴妃那兒門路……哪裡是誰都尋得到的?」若非姑父乃是聖上心腹,李家就肯給這個面子了?姑父給的這個前程也是真心好,李家在新君登基之後也是風光依舊。如果可以選擇,元春也不想總盯著皇子;賈珠也很看好妹妹嫁入李家。

    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賈珠和元春兄妹心中大定,他倆可不知道揚州城中林海與賈敏夫婦也在誇獎兄妹倆實在是貼心:賈敏又有了身子。這一胎甭管是母親還是孩子,都十分康健,黛玉吃著孫先生的藥也見了起色。底氣一足,小姑娘也活潑了不少。

    至於孫先生一家在揚州過得也很是自在,不用擔驚受怕,且江南的水土也比北方更養人。柳桓也如願以償,揣著一紙兵部調令,帶著自己的心腹,躊躇滿志地奔赴防範北狄的北大營。

    真可謂皆大歡喜。

    對了,柳桓的爹柳芳再被媳婦灌了一腦子枕邊風之後,很不歡喜。落衙後又正好遇見賈政,二人便相約去喝酒,席上柳芳止不住大發牢騷,聽得賈政直皺眉,同時暗下決心,不許兒子女兒再和柳桓這樣「自有主張」的人來往。

    不幸的是,賈政還沒意識到,自己的長子和長女,和他無論如何都欣賞不起來的柳桓……壓根就是一路人。

    到了進宮的日子,手握金光退路的元春在初選時,表現得十分從容鎮定;而石家姑娘……她直接就讓聖上選中了。

    這會兒已經能跟著其他名門淑媛一起到貴妃娘娘跟前說話的元春,也親耳聽到了一句秘辛,正是貴妃娘娘的原話:這姑娘是個有造化的,眉眼間有幾分皇后娘娘的影子。

    這話也只有貴妃敢說,皇后在後宮這麼多年來,都算是個禁忌,一提聖上就要難過上一兩天,而隨著聖上日漸衰老,而太子卻日漸跋扈,想起皇后聖上就更不是滋味——皇后臨去之前,最放心不下的便是太子。

    即使是從皇后身邊出來的淑妃都不敢多說一句,可貴妃正因為沒兒子,反而可以更坦蕩,尤其是聖上也十分相信她的坦蕩。

    跟在貴妃身邊最大的好處也是這個:不會被人針對。甭管其餘有子的妃嬪明裡暗裡鬥得多熱鬧,也沒人敢來撩撥貴妃,包括太子在內。這個時候的太子還遠沒到神志不清,樂意到處樹敵的地步。

    &n

    sp;於是元春順風順水地度過了這場「大考」,做了貴妃宮中的女史,而石家姑娘……如今已是石美人,在來向貴妃請安時元春也見過她,石美人看起來倒是沒什麼變化,見到元春彼此還都能扯個嘴角。

    不過在元春聽說父親賈政又專門去太子妃娘家拜訪之後,她的好心情戛然而止:姑父既然親自出手,當然也寫信告訴了父親賈政……其實若不是姑母賈敏心疼她,姑父未必會這樣「多管閒事」,如今看來,顯然父親不怎麼領情。

    元春當晚就沒睡著覺,第二天又是她當值的日子,起床時氣色就有些難看,她也沒刻意遮掩。

    元春到宮裡來可不是為了專門勾搭皇子,她心裡再明白不過:這時候討好貴妃比什麼都重要。因此外表上大方得體就好,完全不必像有些姑娘,打扮得……頗有特色,只為引人多看上一眼。

    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一日七皇子趙之楨進宮見貴妃,見到元春這個生面孔便多瞧了幾眼。

    元春自然也見著了七皇子,這位前世的丈夫,原本她設想過無數次再見時她該是什麼樣的心情,可真到了這一天她竟是無喜無悲——當然跟昨夜琢磨了一整夜,精力很是不濟也頗有關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