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十五章 烽火中原路(一) 文 / 王三木
信陽位於中原之南,東接淮泗,南通荊襄,通衢三省,是江漢地區的戰略要地。自北唐與東吳相爭兩淮開始,信陽就不止一次地作為北唐在江漢淮泗地區的前敵指揮中心,歷年以來,城池不斷地加固,在白憲駐軍之後,更是愈發堅固。在河北唐軍慘敗於涿州之後,整個信陽城裡都散發著濃烈的戰爭味道。一些城裡的百姓也紛紛離開了城內,逃亡遠方的親戚家。
十二月初二,當東吳的旗幟出現在中原唐軍的視線之內,東南戰線上的北唐最高軍事長官白憲並沒有因為東吳的強大實力而固守城中,而是挑選了精幹力量,在東吳先鋒集群立足未穩之際,發起突襲。
名將的目光,從來都不會被危險所阻擋。
東吳缺乏戰馬的弊端還是顯露了出來,韓言之所以能在淮東屢戰屢勝,一來是他本身的作戰能力就超過淮東的諸多北唐軍官,二來是淮東等地的兵力不足,其中混雜著不少的民兵,作戰能力相對低下,三來是韓言利用淮泗的水網密佈,通過水師快速地集結隊伍和運輸糧草。最大程度上地遏制了北唐的騎兵優勢。
可是信陽不一樣,白憲是當世第一名將,身經百戰。麾下諸軍雖然不能和時雋的西線各部精銳相提並論,但是面對著東吳的軍隊,自然是理所應當地可以稱得上是精銳。信陽雖在淮河以南,但是水師優勢已經不復存在,正是北唐騎兵耀武揚威的時候。
雞公山下一戰,號稱東吳精銳「替朕解煩「的解煩第八軍和」無有可難「的無難第五軍,聯手阻擊白憲的突擊兵團一萬餘人。
戰鬥一開始,吳軍就迅速排成了嚴密的陣形,重甲在前。弓箭在後,兩翼放置拒馬鹿角並且多安排盾牌手和長矛手。
白憲眼光何等獨到,吳軍軍官陣形布的確是滴水不漏,更何況李濼主力也將在不久之後趕到,以穩妥陣形死守無疑是有極大的勝算。可是此役關鍵就是吳軍重甲要擋得住自己的騎兵。
當今天下,若論重甲步兵,首推燕京南苑倒下的河北二十九軍,再是西漢孟渝麾下的重甲步兵集群,然後再是襄樊李繼業麾下的破甲步兵部隊。此三軍都無疑是重甲步兵的集大成所在。
東吳的解煩、無難,也算是東吳軍隊裡一等一的精銳了。但是在白憲看來,東吳的精兵只有兩處,一是武昌吳慶之麾下的幾支混編王牌,二是廣南的第七軍,這兩支軍隊,都是常年在前線作戰,真真正正是戰火淬煉出來的。只會便是韓言所部人馬,也還未必擔得上百戰強兵的名聲。真正的精銳從來都不是訓練出來的,而是要真刀真槍拼出來的。
世上只有一種兵是可以光靠訓練就可以成為精銳的兵,那就是只會劈腿轉身邁正步,看見刀子就尿褲子的儀仗兵。
東吳的這兩部重甲,自然不是世上最差,但也只能算作是中上。
白憲先是用步兵衝擊吳軍正面防線,等到東吳軍官感覺到前方陣列吃緊,把弓弩手集中往前調的時候,他再以輕騎兵襲擾吳軍兩翼。兩部吳軍雖然訓練有素,但是久在京城,缺乏對戰騎兵的經驗。在騎兵不惜代價的猛烈衝擊下,兩翼的局面被迅速地打開,輕騎兵迅速地殺入吳軍陣中,造成吳軍陣列大亂。之後白憲利用重甲騎兵的強有力的正面衝擊,將吳軍切割成了無數的碎片,使得各部不能取得有效聯繫,步兵部隊隨即跟上。
不到兩個時辰,號稱東吳禁軍王牌的兩部人馬,就在白憲的江南行轅大軍面前潰敗如山,若不是後續的部隊及時趕到,而白憲手中的兵力又不是十分充足。後果當真是會十分之尷尬。
雙方剛一交手,白憲便給了信心滿滿的四十五萬東吳大軍一極大的下馬威。
李濼志在恢復中原,如何能在區區一座信陽城下消磨兵鋒?大軍趕到之後,日夜攻打,四十五萬大軍連下十八座大寨,巍峨蔓延,氣勢恢宏。
「手腳都加快些!將滾石檑木全部送到南城城樓上去!」江南行轅前軍督護種師成正加緊指揮著自己手下的士兵搬運著守城器械。
他是河東種家的子弟,景熙初年的時候就已經當上了許昌的兵馬監察使,也算得上是年少得志。關中大戰那年,趙德昭從北唐各大戰區挑選精幹力量,他也被選在其中,督率了一隊兵馬趕赴西線。那一場大戰可謂是北唐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戰役,雙方投入兵馬超過了一百三十萬,匯聚著雙方近九成的王牌部隊。
種師成在那場戰役裡表現的可圈可點,白憲返京之後,時雋接任安西大將軍。將種師成提拔到了整編三十軍的副將位置上,景熙五年,原三十軍主將魯崇義在陳倉戰役中戰死,種師成隨即扶正,接任了三十軍,就此邁入北唐高級軍官的行列。那一年,他才僅僅二十三歲,算得上是北唐少壯派系中的佼佼者。
景熙十五年,襄樊、淮泗戰場連連失利之後。趙德昭雖然沒有給東南戰場再增加兵馬。但還是從西線的軍官中抽調了一批支援東南戰區,而種師成便在其中。十多年的歲月,也不過是走了一個大圈。
他和白憲也算是相識多年了,當初在關中,他的部隊還擔任過白憲大帳外圍的警備,對於白憲的才華,他從來都是服氣的。
如今東吳雖然聲勢浩大,但是在種師成看來,卻也沒有多少威脅。李濼若是全軍壓上淮北,不說徐州大營守不住,便是整個山東都未必留得下來。但是兵出中原,未免也有些賭的太大。
誠然,自乃蠻進入中原,官軍河北戰場連連戰敗之後,朝廷兵力佈置的重心不得不從西部戰區轉移到了北方,以後的日子裡。鄴城至太原一線無疑將成為重兵雲集的所在,畢竟協議只是一張一捅既破的紙,若是雙方沒有足夠的實力作為支撐,所有的條款都是扯淡,這個世界上,武力是一切事物建立的基礎所在。
可是時雋轄下的西部戰區大軍雲集,共有八十多萬大軍,若是北上,除卻留守北方的部隊以外,南下支援的少說也得有一二十萬人,信陽這裡也有**萬。只要守上一兩個月,兩軍會合。便足以和東吳一戰。
東吳的軍隊,武昌和廣南兩處倒還有些看頭,可是眼前的嗎?這幾日,東吳也無非是仗著江南富饒,造出著各種攻城器械和強弓硬弩。種師成雖然看不上東吳的軍隊,但是對他們的裝備還是佩服的。攻了有幾日了,各種攻城器械走馬燈似地來,倒也是讓他們很是頭疼。
沒有多久,北唐東南戰區最高軍事長官白憲便帶著一幫子的文武官吏大步而來,這些日子吳軍日夜強攻,各處城牆都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尤其是這南城樓一線,更是成為了吳軍的主攻方向,一些石塊甚至越過了高高的城牆,砸到了城門附近一帶的民巷裡,不少人家都是被砸的家破人亡,根本不敢再住下去。
「南門算是交代了。有信陽本地出身的軍官小聲地感概,殘垣斷壁比比皆是,大大小小石塊砸過的痕跡遍佈街道,一路走來,他們已經很難找到一塊平整的土地落腳。
北唐信陽府的知州史全義更是愁容滿面,南門這邊的百姓失了房子,替他們安排的事責無旁貸地落在了他的頭上。而其他的幾處城門,在白憲的指令下,也開始驅逐城樓附近的居民,以免百姓受到不必要的傷亡。
這可是給這位知州出了個大大的難題,戰事一起,不少的城外百姓都帶著一家老小投奔到了城裡的親戚家,信陽城裡如今已是人滿為患,這房子再拆掉,知州衙門裡都是打滿地鋪了。而白憲還要求在城樓之內構築一丈多高的矮牆,以免不測。壓在他這個信陽知州身上的擔子自然是不清。
以往的信陽雖然也是戰略前沿,重兵雲集的地方,但是一來北唐一向在襄樊穩如泰山,武昌、江陵不能寸進一步。二來自北唐立國以來,在和東吳爭奪淮泗的戰場上一直佔據著絕對優勢,信陽府不過是保證大軍糧道暢通罷了,所以信陽一直是文官陞遷的寶地之一,原因無他,只要大軍在淮泗戰場獲勝,作為信陽府的知州,只要「活動活動」,大多都以「督運糧草得力」的理由在升上一升。這裡幾乎就是陞官發財的必經之路啊。
可是等到他接任的時候,一切都變了。當年和時雋、白憲並稱三傑的曾布,淮西一敗塗地,襄樊戰區更是在西漢的強攻下只剩下了一座孤城。信陽一下子就成了坑。一旦江南行轅出了什麼問題,那些軍官還能憑著以後的軍功再扳回來,可是他這個文官,可就得用數年乃至是十數年的時光去熬回來了。他是真想用全身力氣朝著天空大喊一聲「憑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