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17章 儲君 文 / 歸海悠鶴
雪漸漸停了,壽王妃楊玉環收起手中的油紙傘,默默跟隨在那二位年輕皇子身後。雪霽初晴,一縷微光從濃雲的罅隙中傾瀉而下,在雪地上映出少年郎並肩而行的身影,一樣的長衣廣袖,清頎俊朗,意氣風發。
皇帝李隆基共有三十位皇子,其中最受鍾愛的就是壽、盛二王。二皇子李瑛雖被立為太子,卻因其生母趙麗妃出身卑微而失寵於皇帝。武惠妃容貌絕美、能歌善舞,且又是昔日恆安王武攸止之女,身為女皇武則天的後人,其身份之貴不言自明。王皇后被廢之後,李隆基曾正式提出立武惠妃為皇后,無奈朝中數位重臣極力反對,上奏曰:「武氏竊國,乃李唐不共戴天之仇讎,豈可以為國母!且太子非惠妃所生,惠妃復自有子,若登宸極,太子必危。」
君臣間幾番激烈爭執,立後之事只能就此作罷,但壽王李瑁寵遇日隆,幾乎已成為皇帝心目中的「嫡長」。李隆基存有廢立太子之心,朝中人盡皆知。
宮城內白雪皚皚,數百名宮人內侍各自在殿閣亭台間清掃道路,見壽王與盛王走近,皆畢恭畢敬地退避到一旁,躬身迎候。這兄弟二人一路上談笑風生,時而有幾個膽大的小宮女偷偷抬起頭,目光眷戀地追隨著年輕皇子飛揚的衣袂,眼神都不自覺地飄忽起來。
楊玉環安靜地看著,望向自己夫君那溫雅俊逸的身影時,心中不禁泛起一陣甜蜜的柔情。李瑁步履穩健,對身旁的兄弟微笑道:「父皇賜給你的那座大宅,我昨日去看過了,比我的還要氣派呢。只可惜阿娘不捨得放你出宮,總想著要再多留你一兩年。」
「宮裡雖不比外頭自在,消息卻最是靈通。」李琦笑了笑,慢條斯理地說,「父皇昨天召了幾個重臣入延英殿議事,欲以結黨營私之罪廢黜太子,此事你可知道了?」
李瑁微微搖頭,卻又輕笑道:「想必是商議未果,要不然,今天宣政殿的朝會上群臣早該鬧翻天了。怎麼,這事又是咱們那位楊駙馬挑起來的?」
「可不是麼。」李琦笑著回應,「咱們這位好姐夫八面玲瓏,本事可真是大得很,不但摸透了太子的底細,還把鄂王、光王背地裡的憤懣牢騷都打聽得一清二楚,直戳父皇的痛處。若非張九齡執意反對,此事只怕就成了。」
鄂王李瑤、光王李琚皆與太子交好。鄂王的生母皇甫德儀、光王的生母劉才人,皆如趙麗妃一般出身低微,且因武惠妃的得勢而失寵於君王,在孤寂中鬱鬱而終。在諸多皇子中,武惠妃的兩個兒子最是春風得意,而太子與鄂王、光王卻倍受排擠,私下裡難免口出怨言。駙馬楊洄有心助岳母大人一臂之力,故而百般討好太子與鄂、光二王,伺機探察其言行失當之處。中書令張九齡為人正直,認為太子並無大過,力諫皇帝不要輕易動搖儲君之位。
提及張九齡,李瑁不禁微微一哂:「他倒是個難得的賢臣,只可惜太頑固了些,偏偏要與咱們作對。依我看,只要他張九齡一日身在相位,易儲之事就難辦。」
李琦點了點頭,面上的笑意漸漸淡去,眉宇中透出一抹冷銳的鋒芒。李瑁話音剛落,就聽身後的楊玉環「哎呦」一聲低呼,忙停下腳步轉身去看。路上還有未清理乾淨的積雪,極易滑倒,只見楊玉環正蹲在地上,用手輕輕揉著腳踝,身邊的侍女一臉緊張地詢問道:「王妃,痛得很厲害麼?」
楊玉環痛得秀眉微蹙,卻不願讓別人為她擔心,忙裝作若無其事地搖了搖頭,連聲說:「沒事沒事。」李瑁面露不悅之色,對那侍女輕斥道:「紅桃,怎麼回事,你就是這樣服侍王妃的麼?」
這位名喚「紅桃」的侍女尚是一臉稚氣,只垂頭捻著衣角,訥訥地不敢答話。楊玉環疼痛稍解,便抬頭對夫君笑了笑,解釋道:「路太滑,我一不小心就扭到了腳,卻不關紅桃的事。」
李瑁俯身去扶她,關切地問:「還能走路麼,要不要我叫人去抬簷子過來?」
楊玉環微笑著說:「無礙的,我哪裡就那麼嬌弱了?」
李瑁挽住她的手臂,溫和道:「來,我扶你走.」
楊玉環俏臉生暈,彷彿是不習慣在眾人面前與他保持這樣親密的姿態,低眉笑道:「殿下……這些人可都看著呢……」
李瑁卻不放開她,只是笑著反問:「那又如何?」
楊玉環嫣然一笑,心中霎時溢滿了小女兒甜蜜的歡喜,輕輕攥住他的手時,卻發覺那五指都冷得如冰一般,不由嗔道:「出門時我就勸殿下要多穿幾件衣服,殿下卻不聽,還只是嫌我囉嗦,現在倒好,感覺到冷了吧?」
「這『囉嗦』二字可不是我說的,別冤枉人。」李瑁一臉無辜地笑了笑,把雙手都伸給她,「娘子既然心疼,就替我暖一暖手吧。」
「這、這怎麼使得……」楊玉環的臉又是一紅,抬眼看了看走在前面的李琦,壓低了聲音說,「盛王還在呢……」
「無妨。」李瑁握緊了那雙纖纖玉手,笑著調侃道,「娘子儘管放心,我這個兄弟最是懂事,不該看的,他一眼都不會看。」
李琦一直默默聽著他們的談話,聞言便回頭笑道:「對,你們盡可以無視我。我什麼都沒看到。」
兄弟二人相視一笑,楊玉環卻羞得直跺腳,扭傷的腳腕處便又是一痛。李琦故意加快了腳步,眺望著雪晴後蒼茫遼遠的天際,任身後那一對新婚燕爾的少年夫妻攜手同行,喁喁私語。
三人回到延慶殿時,只見母親武惠妃正坐在窗下垂淚,卻不知是為了何事。皇帝李隆基在一旁溫言撫慰,見兒子與兒婦進門,便輕輕拍了拍武惠妃的肩,好言勸道:「行了行了,你的心事朕全都明白,會給你一個交代的。如今兒子都成家了,你這個做母親的還是這樣的急性子,快把眼淚擦一擦,免得讓孩子們看見了笑話。」
李隆基雖已年過五旬,卻仍不失是一位儀表堂堂的美男子,眼眸中那種睥睨天下的帝王霸氣,依稀能讓人回想起年輕時叱吒風雲的李家三郎。武惠妃默默揩乾了淚,走到妝台前命宮人們為她補妝,轉眼間,便又恢復了往日裡雍容明艷的寵妃氣度。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晚飯,雖是帝王之家君臣有別,彼此間倒也說說笑笑,夫妻父子都是一派和睦。
李隆基晚間就宿在延慶殿,近侍內臣高力士送來幾份朝中重臣的奏疏,等待皇帝批閱。李隆基隨手翻開一頁,映入眼簾的正是中書令張九齡遒勁有力的字跡:
「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昔晉獻公聽驪姬之讒殺申生,三世大亂;漢武帝聽江充之誣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晉惠帝用賈後之譖廢愍懷太子,中原塗炭;隋文帝納獨孤後之言黜太子勇,立煬帝,逐失天下。由此觀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
適才愛妃的哭訴猶自縈繞在耳:「太子對陛下心懷不滿,如今又暗結黨羽,要謀害臣妾母子……」李隆基將奏疏輕輕擲在案上,心中忽湧起一陣沒來由的煩悶。朝臣口中的大道理他何嘗不懂,眾妃嬪皇子間的奪嫡之爭他也看得分明,只不過他比任何人都明白,在波詭雲譎的宮廷爭鬥中,只有成王敗寇,沒有孰是孰非。
也許,真的到了該做抉擇的時候了……燈影搖曳下,大唐皇帝冷銳深邃的眼眸幽光一閃,隱隱有操控天下的自信。他冷冷一笑,適時地想起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李林甫說過的那句話——
「此乃陛下家事,何須謀及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