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抗戰觀察者

正文 第195章 林育榮 文 / 秋梨

    「此次遠征,成績不小,問題多多,這其中的經驗教訓,值得你們好好總結。至於遠征失敗,責任不在你們,統帥部也是負有責任的。」

    重慶統帥部,將星雲集,委員長正在這裡召開軍政會議。何應欽、衛立煌、陳誠、劉峙,張群、賀國光、吳國楨等大一批軍政高級官員分坐兩旁,恭聽委員長訓示。

    「……現在,我們與盟國,正在做反攻全緬的準備,印度方面,有羅卓英、杜聿明負責。雲南怒江方面,就要辛苦俊如你了。」

    衛立煌急忙站起來表態,願肝腦塗地為黨國效力云云。在委員在訓示完畢後,參謀總長、軍政部長何應欽做了簡短的情況匯報。

    「……由於河南出現災情,導致國統區糧價飛漲,給軍糧籌措帶來了一些麻煩,河南駐軍已經多次來電反映這個情況。」

    何應欽介紹完情況,委員長沉吟著道:「河南災荒問題,國府會派員調查。糧食問題麼,這個,可以適當減少一些徵糧以解地方之憂。至於軍中所需,可由國府調撥。」

    委員長轉頭對何應欽說:「敬之,這件事情就交給你,搞出個具體數字來,由西安方面調撥儲糧,以供軍需。」

    委員長草草地結束了河南災荒話題,至於如何賑災之事則隻字未提,只是指示何應欽減少河南徵糧以示優待。委員長不願意提及河南旱災,似乎和「花園口決堤」事件不無關聯。

    三八年委員長「以水代兵」,雖然暫時破壞了日軍在河南的軍事行動,卻也讓豫東平原的萬頃良田變成了沙灘。寬達400公里的黃泛區使河南百姓大量流失,隨後的黃河氾濫,乾旱、蝗災則加劇了河南百姓的苦難。

    在何應欽之後,四川省主席兼重慶行營主任張群,對後方支援抗戰問題作了匯報。張群在匯報中表示,川康兩省軍民願以全省之人力、糧食與財富支援抗戰。

    張群,是黨國元老,委員長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在整個抗戰時期一直留在委員長身邊出謀劃策。對於這位老同學的匯報,委員長微笑著表示了讚賞。

    「戴雨農,你講一下外蒙方面杜成的情況。」委員長開始點將了。

    「杜成的先遣軍最近發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很值得我們認真對待。」

    戴笠語不驚人死不休地說:「具可靠情報證實,在今年的八月底九月初,先遣軍一軍長張海波來到長治和杜成攤牌,情報上說兩人經過近六小時的密談,最後仍然分手。

    先遣第一軍擁有三個師近四萬兵力,目前活動在內外蒙交界處的二連浩特附近。有情報證明,先遣軍張海波部已經完全為延安所掌控,粟裕,羅榮桓、肖華、楊得志等人已經進駐第一軍。」

    「不可能。」陳誠叫了起來。

    「羅榮桓等人都是他們115師的主要人物,他們一走,山東的115師不就只剩下陳光一個人在支撐?」

    「林育榮,是林育榮從蘇俄回來了。」衛立煌說。

    委員長讚許地看了衛立煌一眼,插言道:「林育榮正從西安趕來這裡,本來我邀請的是mzd,可他不肯來。」

    何應欽恍然大悟,語氣酸酸地說:「這就說得通了,粟裕應該是暫代一軍,林育榮才是他們的最佳人選,怪不得延安把他在115師的得力助手全都派到了內蒙。延安的胃口越來越好了,現在就盯上了東北。」

    委員長敲了敲桌子,語氣中同樣帶著說不明的味道。「長久以來,我的剿匪政策屢遭內外詬病,黨國一些高級將領,也是心有疑慮。」

    說道這裡,委員長看了衛立煌一眼,猛地提高了調門說:「可事實證明這些人的短視。國家只能有一個政府,政府只能有一個領袖。我們現在還不發奮努力,黨國早晚會被別人取代。」

    委員長呷了一口水,示意戴笠繼續。

    戴笠嚥了一口唾沫,接著剛才的話說:「杜成在和張海波談話後的第二天就飛到外蒙,開始對先遣軍進行全面整訓,目前的先遣軍已經改編成五個機械化師和一個空軍師。」

    那些高級將領們又開始低聲議論起來:這個杜成哪來的這些武器裝備?哪來的這些錢養活這些軍隊?就靠他倒賣軍火?他倒賣軍火掙來的錢,夠他買飛機坦克的嗎?

    就聽戴笠接著說:「杜成穩定外蒙後又飛往緬北,並且成功地鎮壓了原住民的一次騷亂,他在緬北的兩個師也在最近改編完畢。我得到的情報目前只有這些。」

    戴笠說完了,委員長再次發話:「我們的二次遠征,繞不過緬北的杜成,他的態度,對我們尤為重要。近日,米國總統的私人代表即將來華,我會就這些問題,和盟友進行商議。」

    日本,東京。昭和天皇正在召開御前會議。

    「……密支那的杜成,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們東南亞戰局。為此,駐緬甸指揮官請求大本營參謀本部,將緬甸方面的意見轉呈天皇陛下。」

    參謀總長杉山元讀完了駐緬甸日軍最高指揮官的奏折,躬身呈給了昭和天皇。昭和半閉著眼聽完了杉山元的報告,示意近侍接過了奏折,轉而問陸軍大臣、現任內閣總理大臣東條英機。

    「昭和十七年,朕決意與杜成部一戰,卿可還記得?」

    東條微微皺了一下眉,躬身答道:「臣記得。」

    「好。你來告訴朕,現在這又是怎麼回事?」

    「陛下,帝國情報部門近日來多次發出警告,駐印度英軍和只拿軍正在進行對緬甸的針對性訓練,雲南

    南怒江的只拿軍也在加緊操練,他們的目的不言自明。

    目前,帝國軍隊已經控制了緬甸絕大多數地區,從印度進入緬甸的陸路很多,能夠為英軍所用的唯有緬北一途。杜成控制的密支那西接印度,東連雲南,有杜成佔據可攻可守之地,盟國聯軍一旦從此南下,帝國前景堪憂。」

    「這就是你們的理由?」

    「陛下聖明。」

    昭和冷冷地看著東條,半響兒才又言道:「祖宗的基業不能毀於朕手,朕,不想看到這裡成為另一個克里姆林宮。」

    「臣等為此準備了另外一份計劃,一旦事有不諧可以帝國軍隊撤出只拿為條件,換取杜成的妥協。」

    日本外相東鄉茂德連呼「不可」,東條沒有理他,繼續對昭和解釋說:「帝國軍隊撤出的只是山海關以南地區,解決不了杜成,帝國佔領緬甸,封鎖只拿的戰略已告失敗,帝國軍隊進攻湖南湖北,打通南下通道已無實際意義。

    在只拿恢復戰前狀態,即可補充太平洋戰場兵力之不足,對於恢復國內生產也不無補益。臣等愚見,還請陛下聖裁。」

    外相東鄉茂德還想上前進言,昭和擺手道:「罷了,朕遂了你等心願便是。朕累了,散了吧。」

    四二年十月二日,米國總統私人代表威爾基抵達重慶。

    翌日,委員長夫婦設宴招待威爾基一行,並邀請各國使節參加了宴會。在隨後的幾天裡,委員長和威爾基進行了多次深入的會談。在戰後涉及中國主權的問題上,委員長正告威爾基:東北與台灣為中國領土,戰後必須歸還中國;旅順、大連軍港,可由中、美共同使用。

    威爾基則轉達了英米兩國對緬甸問題的關心,希望國府在戰後不要插手緬甸及南亞地區。

    十月五日,周先生在重慶會見了威爾基,雙方就合作抗戰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等諸多問題交換了意見。

    威爾基很忙,忙著會見各國公使,忙著發表演說;委員長也很忙,忙著往印度調兵遣將,忙著應對越來越好的國際形勢。

    隨著國民軍在浙贛鐵路沿線的節節勝利,十月十日,英米兩國同時發表聲明,廢除在華的不平等條約,巴西、比利時等國也相繼發表了類似的聲明。

    緬甸的杜成也在忙,他忙著訓練軍隊,忙著在加邁等地修建工事,忙著應對各方勢力對密支那的覬覦。經過杜成的軟硬兼施和分化瓦解,現在的密支那已經沒有了過去的緊張氣氛,在他的扶植下,以克欽族為主體的克欽自治邦已經參與到地方上的各項工作中來。

    先遣軍對於克欽族的宗教信仰也給與了相當的尊重,先遣軍也有許多幹部戰士,在宗教氣氛極為濃郁的密支那信奉了佛教、基督教等宗教。對此,杜成並沒有太多的干涉,只是將這些信奉宗教的幹部戰士們調離了軍隊,加入了地方上的建設。

    杜成此舉雖然會影響到軍隊的建設,但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講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這些脫離了軍隊的幹部戰士會更好地融進當地社會,加快各民族的大融合,為減輕原住民對先遣軍的敵視和不信任等諸多方面做出極大的貢獻。

    當然這些好處暫時是看不到的,這需要時間,用時間來促進合作,用時間來抹平仇恨。這是杜成唯一的一個長遠打算,也是他為共和國做出的最大貢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