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革興大宋

正文 第34章 遼皇的直覺 文 / 啃肉兔

    炎熱的夏日開始漸漸消退,秋天的黃葉慢慢佔據枝頭。

    原保定軍營地,現北野第一集團軍駐地,三十萬將士還在盡情地揮灑的汗水,只為能夠為自己的命運在拚搏一回……

    雖說北野第一集團軍已經慢慢走上正軌,但要真正練成肯定也需要不少時間。或許戰鬥技能訓練用不了多少時間,不過前期熟悉新規矩也不是那麼容易。

    第一次整編,按照趙禎的計劃,最終應該會挑選出十萬將士。得虧他們都是大宋原本最精銳的北方邊軍,否則挑選比例絕對達不到三比一。

    這到是不是說北方沒有老弱病殘,其實老弱病殘原本在邊境還真不少,只不過很快被惡劣的環境淘汰掉了。因此,這次從三十幾萬人裡面也只堪堪選出來了近兩萬人,應該說他們比起那些已經不知道埋骨何處的人要幸運得多。

    這些老弱病殘的軍人,根據他們自己的意願,願意留在邊疆的便給予他們補助。願意回京也都隨著運送裝備的鏢隊回到了京城,期間也有不少手腳還算健全的人,也都火線加入了鏢師的隊伍。剩餘的一萬多人到達京城後,也被安排進了保安局和各大作坊,對於這點人口,趙禎表示消化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就連後續裁掉的人的去路他都已經盤算好了。

    趙禎盯著地圖上京城西邊那個標著京西工業園的小紅點,非常期望看到它長大的那一天,這都得需要人吶!

    這個時候,丁兆蕙的身影卻突然出現在了皇宮,並且快速地向趙禎所在的地方靠近。

    「臣,參見皇上!」丁兆蕙的請安聲驚醒了發呆的趙禎。

    「快快平身!你這剛回來還沒來得及休息就被朕叫來。不會怪朕吧!」趙禎轉身笑著對他說道。

    「臣不敢!」丁兆蕙壓抑住自己內心的激動,難得中規中矩回道。

    「呵呵……那就好!朕就是見送錢的船隊回來了,迫不及待想知道你們的情況。來。給朕說說……」趙禎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朝他招了招手。

    丁兆蕙喜笑顏開地湊上去。有些得瑟地說道:「回皇上,其實也沒啥好說的,那些貨色太弱了,簡直弱爆了!臣就用了三天時間就把他們全部幹掉了,那貨到死都還不相信是咱們想要他的命……」

    趙禎只是對結果比較關心,只要自己的人沒事,至於他中間怎麼把人家搞死的,他真心沒空聽他吹牛。直接撿關心的事問道:「有沒有漏網之魚?有沒有走漏風聲?」

    「回皇上,臣保證沒有漏網之魚,七百五十一個目標,全都順利幹掉!戰場也是再三打掃,沒有留下什麼線索給遼國,那些屍首都被臣連同他們的營寨一把火燒掉了。」

    「嗯,很好!這事辦得不錯!你們長途跋涉,辛苦了,先回去休息休息!朕給你們批十天假,好好放鬆一下。稍後朕再把獎勵送到你們營地去。」

    「謝皇上!」

    「放假歸放假,但是該有的規矩還是不能亂,約束好你們的士兵。讓他們不要玩瘋了,否則朕還得收拾你們!下去吧!」

    「臣遵旨!一定看住那幫臭小子!臣告退!」

    對於這次千里襲殺的行動,雖然趙禎事先就要求保密,整個過程也盡量避免消息洩露,但畢竟有那麼多人參與,時間久了還是慢慢的在軍中傳來開來。當然,對於這些傳言,也就停留在傳言這個階段,不管是作為當事人的皇家特戰隊。亦或是趙禎,乃至遼國最後都沒有對此事做出表態。

    幾百個人突然死無葬身之地。哪怕人家是馬賊,但這麼大一件事。不可能不引起遼國皇帝的注意。任何一個國家都免不了有一批探子之類的力量,遼國也不例外,不然遼國皇帝睡覺可能都睡不安穩。丁兆蕙在馬孟山上上演的一番地雷戰,也驚動了附近的密探,只不過等他們趕到事發地點的時候,入眼看到的只是一片火海。

    當這個消息傳到遼國皇帝耳朵裡面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也在場,都從探子口中得知了這件事。老大耶律宗真對此到沒有想太多,以為只是老天降下的一場大火而已,不就燒了一個馬賊營地麼,燒了也就燒了。可老二耶律重元就不那麼淡定了,他急忙找了個借口離開了皇宮,並派出了自己的探子,但帶回來的結果卻讓他很抓狂,簡直就是辛辛苦苦好幾年,一下回到了解放前。

    千萬別讓爺知道是誰幹的,否則必將他千刀萬剮!

    遼聖宗畢竟是個皇帝,不像他兩個兒子那樣,他更關心的是自己的皇位穩不穩,自己的大遼國穩不穩,有沒有什麼力量能夠威脅到自己和自己的這個國家。根據自己密探的報告,先是一陣驚天動地的響聲,之後便是熊熊大火沖天而起,沒有尋找到一絲有用的線索。但多年當了多年的皇帝,他心中一直有一種難以明瞭的直覺,總覺得事情不像看上去那麼簡單。

    於是,遼聖宗盯著桌上的案卷,上面記載了這段時間以來發生的大事小情。從事發那天算起,馬孟山周圍並無異常情況報告……不對,營口水軍統領上了一份奏折:宋朝送錢的船隊速度遠超自己船隊,一直未能追上宋朝船隊,只能遠遠的更在後面。

    遼聖宗現在沒空管這個事情丟了多少面子,因為他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他那總感覺更加強烈了。於是,他決定召這個叫烏蘇查哈的來問一下。

    烏蘇查哈帶著忐忑的心情來到了遼聖宗面前,跪在地上顫抖不已:「罪臣,參見陛下!」

    遼聖宗一下也沒反應過來,被烏蘇查哈的誇張舉得搞得一驚:「起來說話!你這是幹啥?」

    「臣有罪!臣沒有追上宋國的船隊,臣丟了您的臉,也丟了我大遼國的臉,請陛下治罪!」烏蘇查哈倒

    是想得挺好,希望自己這麼誠實的表現能夠打動遼聖宗。也好讓自己少吃點苦頭。

    遼聖宗不賴煩地朝他揮了揮手:「這事先不說!朕還有些事要問你,你給朕說說宋國船隊這一路上的事,有沒有什麼可疑的地方?」

    「沒有吧!雖然臣一直追不上他們的船。但也跟在後面不遠,他們幹什麼臣基本上都還是看得到……」烏蘇查哈說道這突然打住了。他突然想到一件事,又猶豫著不知道該不該說。

    「咋啦?繼續說啊!」

    「回陛下,臣就是想起一點東西,不知道是不是您想要的,就是在剛進入馬孟山峽谷的時候,恰巧當時天色已晚。一般來說,天色暗下來以後,我們都會找地方把船停好。夜晚行船太容易出危險了。可是,當時宋國的船隊卻有些奇怪,他們不但沒有停船,反而駛入了夜色之中。就只有那次他們離開了臣的視線,臣當時還以為他們是擔心馬孟山安全問題,所以才連夜穿過馬孟山峽谷,臣也就沒多想……」

    遼聖宗聽了烏蘇查哈的話,皺著眉頭,一隻手放在桌子上毫無規律地敲打著,過了好一會。他才睜開眼睛,看到還跪著的烏蘇查哈,這才朝他揮揮手。讓他先行下去。

    之後,遼聖宗便把瞭解到的信息穿了起來:開始是宋國小皇帝想要跟自己簽個啥裁軍協議,接著宋國使團在馬孟山腳下遇襲,接著自己便下令剿匪,接著宋國皇帝好心送錢上門,恰好宋國船隊經過馬孟山沒多久就出了這麼檔子事……那麼這中間有沒有什麼聯繫呢?為何一個廢棄的馬賊營寨會有如此遭遇?那裡面又隱藏了什麼秘密呢?難道真如老大所說,這是上天降下神雷在懲罰世間的罪人?

    這樣想下去,越來越多的疑問湧上遼聖宗的心頭,他一時間也感覺是萬般思緒卻理不出頭緒。

    調查並沒有因此而停止。這種對無知的恐懼感,促使遼聖宗更加想瞭解真相。他為此調集了不少人手探查此事。

    當然,這得需要不少時間。也說不定永遠也解不開這個謎底。

    因此,遼聖宗又把目光投向了讓他丟臉的船隊事件,他不能容忍自己的東西比人家宋國的差,不管是人還是船!

    這也是趙禎萬萬也沒有想到的,遼國就因為他送錢上門這件事,刺激了遼國造船工藝乃至遼國水軍的發展。

    雖說遼國沒有趙禎這樣的bug存在,但千萬不能忽視勞動人民的智慧。在遼國皇帝命令的高壓下,面臨生存還是死亡的抉擇,遼國的船匠和那些相關的官員都超負荷地開動了腦子。他們沒有先進的理論指導,也沒有牛人指點,但他們卻通過觀察常見的一些自然現象,歸納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好比現在,遼國的匠人為了滿足遼國皇帝的要求,讓船隻的速度增加。他們就是學著魚的樣子,把原來平底的船改成了有一定幅度的船,頭部也改成了尖的。

    不竟如此,他們還發現船太高了在水裡面被風吹的影響也就越明顯,因此,他們還把船的高度調低。同時為了增加槳撥水時的力量,他們把船槳的長度增加了,寬度也增加了。雖說,這麼一來可能更費勁了,但在一定時間內船的速度確實可觀。

    在之後的某個歲月裡,這種曇花一現的奇特小型快船也在歷史上留下了它的一絲身影——那就是「蚊子船」。

    當然,這個名字是趙禎有幸見到它之後給它取的。

    作為一個穿越者,趙禎的目光無疑是盯著「船堅炮利」的目標在前進,浩瀚大海才是他心之所向。也正是因為如此,這種只適合江河或者說近海的小船並沒有出現在他的計劃中。但是歷史也是那麼奇怪,該來的它還是會來,這裡不來,那裡就會來。

    而遼國的這些細微的變化,趙禎一時間還不得而知,哪怕他早已向遼國派出了眼線,但是這個時代壓根就別想收集多全面的信息。

    再說,趙禎他現在根本沒有經歷來管這些。因為,秋天的到了,也意味著他在這個世界的大婚也即將到來,他和整個大宋朝廷乃至民間都在為這事忙碌。

    安排節目,裝飾皇城,接待使臣……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需要不少的人手去操心。

    正是因為皇帝即將大婚,而且隨後還有轟動全國士子的科舉考試需要場地,皇家學院今年特地放了個早的年假。而這些放了假的孩子,也成了這次皇帝大婚的首批志願者,他們帶著紅巾,扛著掃帚,把整個京城主要街道都掃了一遍。

    各家各戶也在忙著打理自家的屋子,門上也要貼上紅紙,還要掛上紅燈籠。難得聽說皇上為了要與民同樂,大婚的下午要遊街視察,接見百姓參拜,自家可不能再人前丟份吶!

    百姓們忙著的時候,皇宮正門前的御用大道兩側也在忙著打戲檯子,各地趕來的戲班子都忙不及先在一旁練上了。

    而在皇宮的門口,卻有一群人正在忙著搗鼓一個大玩意,看著又不像是戲檯子,還有幾個碩大的輪子……(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