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3章 文龍歉悔1 文 / 風中枯籐
因為一個新的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到來,歷史的車輪就自然而然地稍微調整了一些方向。因此如今大明王朝所面臨的軍事方面的形勢,與那一世相比,也發生了一些改變。
努爾哈赤那個老傢伙已經死了,這是確鑿無疑的。之後其八子皇太極力排眾議,最後終於即位,這也是原封未動。
差不多在一年之前,皇太極命阿敏、濟而哈朗和岳托等人,率領數萬大軍,發動了侵朝戰爭。朝鮮在連丟數城之後,不得已與其簽訂了城下之盟。
朝鮮問題解決之後,後金東面的威脅和牽制暫時解除了。
在後金大軍的攻擊下,毛龍所部東江軍抵擋不住,退往皮島。這些事情也是基本按照原有的軌跡發展。
唯一的變化,是在大明王朝這邊。
大明王朝皇帝陛下此時尚未徵召袁崇煥復職,並且以後也絕不會有這個打算。
因此,毛龍毛大帥雖然暫時吃了敗仗,可在得到休整和補充之後,大可安心率領著他的東江游擊隊,繼續可勁兒地折騰後金皇太極的菊花。
但是,毛龍是否可以變著花樣讓皇太極「享盡」菊花被爆的「樂趣」,是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的,那就是登萊巡撫要給予堅定的、毫不猶豫、不計代價的支持。
毛龍的敗退並不可怕,即便守不住皮島和獐子島,即便退回了山東半島,也可以在朝廷的大力支持之下,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恢復元氣,得到人員和軍輜的補充之後,馬上又可以重返皮島、獐子島一線。
毛龍最怕的,就是沒有支撐,沒有喘息之地,沒有糧餉軍器輜重等等的支持。
提到毛龍,就不能忽略他的剋星——袁崇煥。
關於袁崇煥這個人,皇帝陛下覺得有段記載恰如其分給予了評價:「諭以袁崇煥付託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潛攜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
若是換做他人,僅有「聖心焦勞,聊以是相慰耳。」這一句話,就可「欺君之罪」而身首異處了,如何還能允許此後尚有「種種罪惡」的出現。
皇帝陛下知道自己前世被這個袁崇煥忽悠過,那麼今世無論如何也不能再讓他得逞了。而最好的辦法就是拒之不見,一點兒機會都不給他。
以上說的是後金東面面臨的朝鮮和東江鎮。下面就得說說後金的西面,蒙古殘部的情況。因為以後大明和後金都要與蒙古殘部發生一些事情,因此很有必要進行一些先期的瞭解。
明朝末年,北方蒙古族以大漠為中心,分為三大部分。在大漠以南各部稱為漠南蒙古,屬於這部分的有:科爾沁、札賚特、杜爾伯特、巴林、札嚕特、奈曼、喀爾喀、茂明竅、烏拉待、喀喇沁、烏珠穆沁、察哈爾、土默特、鄂爾多斯等部。他們的分佈在東接盛京、黑龍江,西接伊犁東路,南至長城,北逾絕漠,袤延萬餘裡的區域。
大漠以北,稱為喀爾喀蒙古,其屬有車臣汗、土謝圖汗、三音諾顏、札薩克圖汗等部,分佈在東至黑龍江呼倫貝爾城(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南至瀚海,西至阿爾台山(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北至俄羅斯之間的廣大地區。
大漠以西各部稱為漠西蒙古,即衛拉特蒙古,屬於此部分的有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等。
蒙古察哈爾林丹汗(虎敦兔汗)雄踞一方,也有重新統一蒙古的雄心。因此,位於後金和察哈爾部之間的科爾沁六部和喀爾喀五部,成為雙方爭奪的重要對象。
科爾沁部酋長明安和喀爾喀部的錫伯、卦勒察兩部,曾參加反建州的九部聯軍,失敗後科爾沁部繼任酋長奧巴首先服於後金。林丹汗率部逾興安嶺攻奧巴,被後金軍敗於趙城(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
喀爾喀五部中的錫伯、卦勒察兩部也先後為後金和林丹汗攻滅,其餘巴林、翁牛特、扎魯特三部亦相繼臣服於後金。後金還誘使作為察哈爾東部前鋒的土默特、敖漢、奈曼、喀喇沁四部離林丹汗而附已,林丹汗勢力日削。
天啟五(1625)年,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爾沁部。後金出兵援助科爾沁,林丹汗退走。皇太極即位後,更是把林丹汗做為主要的敵人。
崇禎元(1628)年,也就是後金的天聰二年,或者說就是今年早些時候,皇太極調遣蒙古土默特、鄂爾多斯、喀爾喀等部兵力,大破察哈爾部。後又集中喀喇沁、奈曼、喀爾喀等部兵力,再次大敗察哈爾部,佔領西喇木倫河和克什克騰,歸降者無數。
林丹汗勢力被逐出西遼河流域。
因此,若是忽略掉皮島、獐子島的毛龍,忽略掉苟延殘喘、朝不保夕的林丹汗,大明王朝與後金就是場上剩下的最後兩名選手了。
不過,皇帝陛下可不做如此想。他會不時地「提醒」那位後金對手……其實你真不該忽視場上的任何人,即使是已經無限接近死屍,也不能完全忘記還有借屍還魂那麼一說。
做為大明朝廷來說,最要緊的是在後金側後方保持一支騷擾牽制力量。而至於這支隊伍是由毛龍還是禿龍領導,實在不是多麼要緊。
有朝廷的大力支持,東江鎮肯定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得到人員和軍器輜重的補充,元氣也很快就可以恢復,然後馬上又可以重返皮島、獐子島一線。他們在重新佔據皮島和獐子島之後,進而又可以向遼東半島的腹地實施進擊騷擾,最大限度地牽制後金的力量。
毛龍所部最怕的,就是沒有堅強後盾的支撐
,沒有可以喘息之地,沒有糧餉軍器輜重等等的支持和補充。
其實,在天啟年間,毛龍所部之所以能夠屢有斬獲,就是因為有著登萊巡撫袁可立的全力以赴的支持。
但是,東江鎮雖然在牽制後金方面功不可沒,可毛龍這個人還是有著自身的弱點的。
毛龍佔居的東江,形勢雖然足以牽制後金,但他也把相當的精力放在了征招商賈,販賣禁物上。名義上在援助朝鮮,實際上是妄出邊塞,沒有戰事的時候就以變賣人參、布匹為職事。
因此,工科給事中潘士聞曾經彈劾過毛龍,尚寶卿董茂忠也曾請求撤了毛龍的兵,專門整治山海關、寧遠的軍隊。可兵部經過討論,認為盡撤毛龍。
實際上,皇帝陛下非常確信,毛龍當初率領二百餘名家將和部下奔赴東江的時候,心裡就已經打定了要「以商養戰」的主意。至於具體是以「商」為主,還是以「牽制」為主,實在難以分說清楚。
更有甚者,也不能否認在合適的時候,毛龍會自立山頭,在後金勢大、而大明勢弱的情況下,他自己採取「騎牆」策略,甚至更進一步,與後金眉來眼去也並不令人感到意外。毛龍曾經與皇太極私下裡通過信函,就是一個最好的明證。
其實,與後金的皇太極眉來眼去的何止一個毛龍,就連那個信誓旦旦要五年復遼的袁崇煥不也是與皇太極私下裡議過和嗎?
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大明朝廷不足恃,大明朝廷不可畏,大明朝廷眼看就要分崩離析,根本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要求別人「忠貞不二」。
毛龍還有一個缺點,就是囂張跋扈,恃功而驕。
開始的時候,毛龍在袁可立的扶持下不斷加秩晉階。時間不長,他的尾巴就翹了起來,開始恃功自傲。
而其時朝中官員對毛龍的質疑聲浪日高,朝廷為了平息朝中的質疑,就令登萊巡撫袁可立核查毛龍的戰報和軍餉。這本來是應有之意,任何官員和將官都得要接受朝廷的監督和監管。可毛龍卻並不這樣認為,他覺得這都是袁可立從中作梗,毛龍由此忌恨上了袁可立。
最不該的是,自以為羽翼豐滿的毛龍竟然開始反擊袁可立。
毛龍嗾使言官閹黨分子宋禎漢苟合自己的幾個同年,屬於東林黨的宋師襄、方有度、龐尚廉等輪番惡意攻擊袁可立。
而袁可立卻絕對稱得上正色立朝。他沒有意氣用事,沒有「一葉障目」,而是「力柔其(毛龍)骨」(《節寰袁公行狀》),虛懷以待,勸毛「臣子勿欺」(《節寰袁公傳》)。
袁可立認為毛龍的存在事關明金戰爭大局,不是隨便找個人就能替代的。為了避免陷入無休止的內耗和口水戰,最後是袁可立自己選擇了「功成身退」。
但天啟皇帝十分眷顧於袁可立,一再駁回袁可立的辭呈,只是當袁可立第七次遞上辭呈的時候,看到他是去意已決,最終才無奈接受下來。
袁可立離去,毛龍無人能御,導致他後來繼續、無限制地惡性膨脹,終至身首異處的悲劇發生。
「袁可立撫登三載,厲兵秣馬,積有戰船四千艘,組成了一支五萬餘人的水陸師軍隊,與樞輔孫承宗、津撫李邦華、總兵毛龍、沈有容戮力策應,形成「百里棋布,鼎足傳烽」的犄角之勢,確保了明朝沿海疆域一帶的平安,並大大牽制削弱了後金對明山海關一帶的威脅。」
「袁可立拓地築城,招集安置逃難流民,屯兵、接應各島之間,步步向前推進海上防禦,使具有雄才大略的努爾哈赤就地蜷縮無以西窺。」
「看來,非得袁節寰不可了!」
皇帝陛下撿拾以前有關毛龍和袁可立的奏折,其中對袁可立幾乎全是褒譽之詞。
「東江鎮不一定非得毛龍,而登萊巡撫必得袁節寰不可!」皇帝陛下拍案而起,鬱積心頭數日的愁雲也隨即雲開霧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