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星術不正

正文 第30節海州氣象 文 / 字愚自樂

    不管大梁國的政權結構如何改革變化,辛宇的生活依舊在繼續著。因為建國的原因,他們一家從陳府搬了出去。雖然普裡鎮的二手房市場蕭條……應該說沒有二手房,但畢竟是海州國的王室,還是許多富商士紳樂意將自家院子借給辛家的。

    辛宇就窩在新的院子裡教育教育弟弟,修煉修煉真氣,打打太極,玩玩衝浪。生活看起來悠閒而又自在,海州國的國主桂冠是加冕到辛大強頭上的,他只是規劃了一個稍微細緻的綱要,以及數百張的甘特圖和時間表,就不再插手。

    甘特圖是以圖示的方式通過活動列表和時間刻度,形象地表示出任何特定項目的活動順序與持續時間。在圖上,項目的每一步在被執行的時間段中用線條標出。完成以後,能以時間順序顯示所要進行的活動,以及那些可以在同時進行的活動。

    而時間表又提醒辛大強和他招募的下屬按照時間表的進程行動,有效管理時間、保證完成辛宇所規定的每項任務和構思。

    可以說,辛宇其實是將自己的想法完全揉入了這個新國家的藍圖中,在幕後指導著這個新國家的發展。

    辛宇倒真不是超然到不想走上前台,畢竟掌管一個國家,甭管這個國家面積是大是小,可只要是被承認的國家,坐在那個寶座上,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極大享受啊。

    可是,最近一段時間他實在是抽不出時間管這些政事。因為在大梁國的改革設計中結好了十八世家,原來還比較緊張的補藥市場,一下子就豐富了起來。李乘風等人為了巴結這個在老祖宗面前說得上話的紅人,不惜虧本也要送來以船計的珍惜補藥。有了這麼多山參白朮之類的藥材,辛宇的修行又走上了快車道,那種真氣飛速增長的快感,讓他根本欲罷不能,哪還有時間和心思去管國家建立的事情啊。光是組建行政班子就是繁雜無比的一件事,足夠他喝上一壺的了,更別說還有那麼鉅細繁雜的無數事宜需要處置,實在是分身乏術啊。

    說起來,辛宇在類似閉關的這段時間內,根本沒有想到海州國的建立和發展會那麼順利,也沒有想到草根出身的老爹辛大強是那麼有管理天賦。短短半年時間,不僅釐清了海州四方的實物,還發展得紅紅火火。

    由於地盤狹小,辛大強聽取辛宇的建議,將海州國的國都就設在普裡鎮。主要是加大首都的戰略縱深,其次也是考慮到面向海洋的發展國策。

    海州本身沒有什麼特產,而辛宇規劃的大工業社會暫時還沒看到影子。一窮二白的小國想要快速發展起來,起碼也必須要有一到兩個經濟支柱,而且要能夠立竿見影的經濟支柱。

    辛宇首先想到的,就是利用普裡鎮靠海的方便,大力發展海運。畢竟這個大陸實在太大了,以前人們的眼光都放在陸路運輸上,自然不會有什麼效率可言。既然辛宇掌握著各種海船的建造技術,自然不會放棄這個優勢。海運的好處不用多說了,速度快運量大,而且靠岸航行還沒有太大的風險,光是買東買西南貨北運就能撐起從造船到航海設備的產業鏈,穩妥妥的是日進黃金三百斗的大項目大工程。

    另外,大海中的物產也是取之不竭的,對物產貧瘠的海州來說,可以提供十分豐富而無盡的資源。

    海州半島的光照條件優越,十分適合發展曬鹽業。在龐大的大陸內部地區,尤其是靠近大陸中央的地方,食鹽的獲得是十分困難的。即使內陸分佈有許多鹽礦,也滿足不了內陸近百億人口的龐大需求。在很多地方,鹽甚至比銀子還值錢,妥妥的可以拿來當成一般等價物進行交易。

    雖然靠近大海的地方鹽是叫不出多高的價,但架不住海州三面環海,海岸線漫長啊。如果完全開發成鹽田,最低都有百多萬畝的面積,如果天公作美,理想狀態下每天全力生產的產量,絕對能超過一萬噸。想想看,如果按照每人每天攝入十克來計算,其產量足夠供應十億人生活所需。即使因為交通不便難遇運輸出去,也可以微利銷售給他國的鹽商,即使一個銅板一兩鹽的吐血跳樓價,每天也能有二十萬兩銀子的進項,一年幾千萬兩銀子的產出,還不得將海州國內的每一根草都鍍上銀色啊?

    當然,那是在十分理想的情況下才可以。不過,即使是天氣變化、銷售不暢甚至技術擴散影響了產量和銷售,只要海州嚴格控制住人工加速結晶的方法以及粗鹽提純的技術,靠質量和價格佔領大部分食鹽市場也不是癡心妄想,每年起碼也得有千萬兩的收入。

    而且,海裡可不僅僅產鹽,魚類資源也是很豐富的。而漁獲不僅可以補上海州農業的短板,為國民提供更豐富的蛋白食物,還可以作為一項產業來經營。海魚很難儲存?沒關係,辛宇給出的甘特圖裡就有關於熏魚、魚鬆、罐頭魚等等的研究方向,除了密封技術有待開發,其他的根本沒有特別難以實現的技術。

    辛大強的王宮修建之前,就將海州府的結餘賦稅拿來大力發展鹽田和捕魚業。加上他以法令的形式降低賦稅比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並釋免蛋民的所有罪責。頓時就吸引了無數山民佃戶加入了鹽田開發中來,而許多聽聞的蛋民也洗腳上岸,成為了海州的良民,和那些漁民一起,加入了大捕撈計劃之中。

    短短半年時間,上萬畝鹽田建設完成,近百艘大型漁船投入了捕魚,十來家海魚深加工作坊建立,加上辛宇原先的玻璃鏡子產業和稅收,給還沒有王宮的內庫國庫帶來了數百萬兩銀子的收益。

    由於有辛宇「高屋建瓴」的方略,辛大強特別注意產業鏈帶來的聯動效益。雖然數百兩銀子的收益不算太多,而且還大部分都作為工資分配了下去,可這些發放下去的錢又以消費稅的形式隱蔽地收了上來。可謂是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而不是竭澤而漁的搶掠式發展。

    另外,海州國在鹽業、漁業加工業上不搞國家壟斷,願意投資的國商都可以在簽訂保密協議的情況下買地買船置業。

    被辛大強的運作一刺激,最近這段時間紛紛有海州商人前去還是臨時房的工商部登記。甚至其中還有許多海州外的商人,因為海州開放的政策吸引,請求加入海州國籍,還因此催生了海州的移民事業部的誕生。

    如果說辛宇的規劃最成功的地方,不是他提出了多少技術發展方向,也不是他搞出了多少黑科技,而是他用半市場半計劃的政策活躍了海州的經濟,利用新的經濟秩序撬動了實體產業的發展。

    這就是穿越者經典的種田平推模式,用稍許先進的生產方式和優惠政策,以利益結合的方式吸引大戶商人投資實業,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並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提高民眾的消費水平和能力,進一步刺激生產業的發展,只要外銷渠道不出大問題,就可以源源不斷地賺取「外匯」補貼國內的產業升級,直到內需足夠帶動經濟發展為止。

    而在執政團隊的建設上,辛宇也是別出心裁。由於原海州的官府被大梁國裁撤召回,方便了海州國從無到有建立一套新秩序。總體來說,海州的讀書人其實不少的,從辛家莊那麼個偏僻想見都有私塾就可以看出,人民受教育水平還是有些的。

    辛大強很輕易就招募了足夠的「知識分子」,他們沒受過舊式官場的「熏陶」,還沒養成奸滑的政治智慧,很容易接受規章制度式的辦公流程。加上無所不在的監督機構和末位淘汰制度,整個行政機構雖然效率一時不如原來的官府,但就風氣而言,卻遠遠超越舊式官府了。

    至於說效率和能力,辛大強相信,既然自己這個草根都能夠勝任一個國家的管理者,相信經過磨練,手下的新手們遲早也會成長起來的。

    有辛大強這樣的執行者,辛宇自然樂得清閒……當然,這個清閒是在政事上的清閒。他除了忙於煉氣外,還需要編撰各種教科書,否則陳麟強是不會放過他真清閒的。

    說起教科書,辛宇就頭疼無比。目前海州的基礎教育還是私塾那一套,內容還是認字和識數,也就是前世的語數學的內容,只不過字是海州這邊的字罷了。因為辛宇前世沒有接受過學校教育,所掌握的知識雖然豐富甚至淵博,但真讓他系統地編寫教科書,還真是有些為難。比如說數學吧,他只知道先編寫加減乘除,至於到底是先教九九乘法口訣,還是先教合併同類項法則這種前後順序,他就有些拿捏不準了。

    好在目前公立學校計劃剛剛開始,校舍還在圈地建設的起步階段,私塾的教材還能對付個一兩年,他還有時間揣摩揣摩。加上辛大強幫他招募了一個百人秘書團隊,可以分擔他大部分的抄錄謄寫等工作,另一方面也算是帶出第一批的正規教師,不至於讓他忙得昏天暗地。

    半年時間過去,海州國的各項事業已經走上了正軌,普裡鎮因為是新國都所在,也越來越繁華熱鬧,而辛宇也到達了煉氣的第一個瓶頸所在。

    這幾天辛宇內視氣海,都發現那似乎被擴張得無限大的氣海,已經不再向外擴張,以至於無法容納更多的先天之氣。不管轉化多少真氣進入經絡氣海,都無法積存起來,很快就會消散掉。一連幾天,上百隻野山參轉化而來的真氣就這麼浪費掉,讓辛宇全身都洋溢著一種令人舒暢的氣息,也讓他為無法增長的修為感到焦急。

    弟弟因為他身上的氣味更喜歡和他膩在一起,這點雖然讓辛宇很高興,可是煉氣無法寸進也讓他十分苦惱。按照《清心決》的步驟,下一步就是後天返先天。可是讓他撓頭的是,他並不清楚自己的先天之氣是不是先天境界。

    難道這就是煉氣的極限了?

    p.s.:今天兩章,呃……不算勤勞,這點自知之明還是有的,不過,動力啊……相信你們會給我來點動力的,是不是?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