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文 / 沉琴絕酒
「當時戰事膠著,三藩幾乎佔據了一半的天下,吳三桂靠著反清復明正中華衣冠的口號,使得天下人心浮動,就連京師也有些局勢不穩,朕甚至都已經做好了準備,一旦局勢惡化,朕就要揮師南下預備親征,而朕若一離開京師,京師便會空虛,小人便會趁虛而入,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在地位上與朕同等的人坐鎮京師,方可安定人心。」
康熙沉默了一會兒,才道,「本來這個人非太皇太后莫屬的。但是朕心裡當時有一個顧慮,如果朕親征時發生什麼意外的話,國祚將無可傳承,恐怕會引起混亂。朕在外也無法安心打仗。當時,滿臣給朕的建議是,可選可靠的輔政大臣監國,一旦有不測,就由輔政大臣和議政王大臣們一起,從朕的皇子中推舉出新的皇帝來。可是朕不願意再立輔政大臣,臣子的權力過大,甚至還能遴選嗣君,這不是什麼好事。所以,朕沒有答應他們。」
胤礽聽了康熙的話,默不作聲。康熙好不容易收拾了鰲拜,將權力都收攏到了自己手裡,怎麼可能還願意再立輔政大臣呢?他即便是要出外打仗,也是要大權在握的。就算是康熙迫不得已答應了,孝莊肯定也不會同意這種做法的。
當年順治去後,康熙年幼,孝莊為鞏固皇權才立了隸屬兩黃旗和正白旗的四位輔政大臣輔佐幼主,主理朝政,如今既然已經歸政給了康熙,又何必再多此一舉呢?只可惜滿洲八旗大臣們,腦子裡的舊有觀念總是剔除不掉,總認為皇上不能□□了,就該臣子們幫忙了。這又不是八大貝勒共治的時候,一心一意集攏皇權的康熙絕不可能將權力再分散給上三旗的臣子們的。
「所以皇阿瑪就直接下旨立了我為太子,以解後顧之憂?」
康熙笑了一笑:「其實你額娘臨去之前的請求,朕雖沒有答應,但是朕一直都在考慮。從□□太宗到先帝,從沒有嫡子做過太子的先例。咱們滿人的傳承跟他們漢人不一樣。但是入關將近三十多年了,朕就一直在想,既然漢人能立嫡長子為太子,又將這一制度延續了將近兩千年,咱們滿人為什麼不能學呢?如果朕立了你為太子,國祚承繼有望,朕也可以安心,天下人心也皆可安定。畢竟你的身份在那裡,你是朕的嫡子,立你為太子,天下漢人們,都會信服的。」
「所以,朕就在你滿週歲後,冊封你為太子,以安天下人心,證明咱們大清後繼有人,不怕將來無可傳承。」
胤礽默默的動了動站的有些酸麻的腿,盯著仁孝皇后的棺槨看了一會兒,才低聲道:「兒子知道,阿瑪立我為太子那一日,是承祜阿哥的生辰。」
不管是為了什麼樣的理由,一年以後,胤礽還是被冊立成了太子,仁孝皇后的遺願還是實現了。
康熙嗯了一聲,輕聲道:「朕遲了一年。朕特地選了那一日,承祜福薄,沒能長大,朕心裡有遺憾。你額娘也沒能看見你冊封太子,朕心裡有愧,朕選這一日,也是為了讓你額娘放心。朕是要告訴她,朕會把對承祜的疼愛,也加倍放在你身上的。」
胤礽輕歎一聲:「阿瑪對我們,可謂是用心良苦了。」
「你如今能明白這些,也不枉朕這一番苦心了,」
康熙道,「你方才問朕,朕立你為太子時,可有遇到過一些阻力和反對。朕現在可以告訴你,阻力是沒有的,反對卻有。大清建國以來,但凡天子有了建儲的意圖,只要意向一表露出來,總是不能成真,還會遭到各種各樣的反對和阻力。所以這幾個皇帝,倒是沒有一個是中宮皇后所出的。就連朕的額娘,當初也只是先帝的庶妃。咱們滿人沒有漢人的那些規矩,做皇帝要麼以賢能才幹為要,要麼由八旗勳貴議政王大臣推舉,就是朕,也是太皇太后集思廣議後定下的。所以,朕僅憑你是朕的嫡子就要立你為太子,心中不服的大有人在。不過,因為太皇太后支持朕,心中不服的人不敢妄動,這反對之聲也就很微弱了,但並不是沒有。」
「再一個,當時情況實在是太危急了,也容不得他們反對,所以朕才得以直接立你為太子。」
胤礽知道那會兒情形一定不好,但卻沒有想到會這麼惡劣:「那照皇阿瑪的意思,就沒有人是支持您立我為太子的嗎?」
「當然有啊,索額圖就支持,上三旗的大臣們自然都是支持的,」
康熙道,「除了他們,再就是漢臣們了。漢臣們當時已明確跟朕說過了,他們認為,太子是一定要立的,不僅僅要立,還非得立你不可。也正是因為他們跟朕說的那些話,朕才下定了決心,傚法漢制,將你立為太子。」
胤礽抿唇默默的想,索額圖是他的叔姥爺,他被立為太子,索額圖自然得益最大,他肯定是不會反對的,只會極力促成。而上三旗是天子自將,作為康熙的忠誠追隨者,無論康熙作何決定,上三旗大臣們都不會有異議的。
「那這麼說,漢臣們都是支持皇阿瑪將我立為太子的嗎?」
「你這麼說也不盡然,不過,就算他們不是真心支持,至少也不是持反對態度的,」康熙道,「當時只有兩個人向朕提出了這樣的建議,朕覺得,這兩個人的想法應該很能代表漢臣們的心思了。」
不等胤礽再問,康熙就直接說出了這兩個人的身份:「一個是當時的武英殿大學士熊賜履,一個是當時的兵部尚書現在的保和殿大學士王熙。熊賜履在康熙八年的時候就跟朕說,要朕傚法漢制,舉行經筵並且設立起居注官,後來承祜出生,他又勸請朕傚法漢人的立嫡長子為太子的制度,讓朕立承祜為太子。朕當時沒答應他後一個要求。後來康熙十四年天下局勢動盪,熊賜履又勸朕立皇太子。這一回,朕應了他,也是因為這個,朕才把他從翰林院掌院學士擢升為武英殿大學士的。」
「三藩叛亂後,王熙跟朕建議,應當處死吳三桂之子吳應熊及其孫吳世霖,借此可斷了吳三桂的念想
,也可以表明朝廷與吳三桂對抗的決心,以示絕不苟合之意。朕也採納了他的意見,雖然很難,朕下旨還是殺了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當時,王熙是提出了兩個建議的,一則便是斷吳三桂血脈;二則就是立你為皇太子。這一殺一立,當可讓天下人都看到,大清要絕吳三桂的決心,和大清會綿延後嗣的信心。王熙當時與朕說,只有這兩件事都做了,大清則必勝,也可以將吳三桂叛亂後浮動的人心給收攏回來。」
康熙摸摸胤礽的頭,緩緩地道:「胤礽啊,朕當著你額娘的面把這些告訴你,是要你明白,你能被立為太子,著實不易。不過,朕也總算給了你額娘和你一個交代。朕也希望你明白,咱們滿人沒有立嫡長子為太子的規矩,是朕開了這個先例。咱們滿人不重嫡庶,在入關之前,嫡出和庶出沒有什麼分別。只不過是入關後,時間久了,為了滿漢一體的說法,才不得不依著漢人的規矩來。所以你得知道,你被立為太子,八旗裡有許多人是不服氣的,他們根本不看重你的嫡子身份,在漢人眼裡貴重尊貴的嫡子身份,是壓不住滿人的。你還是必須要依靠你自己的能力讓他們心服口服才行。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康熙這些話,讓胤礽頭一回感到了千斤壓頂般沉甸甸的壓力,他知道作為太子的路不好走,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卻沒有想到,太子的路竟然是這麼的不好走。康熙毫不留情的揭開了那一層遮羞布和光環圈,讓胤礽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了自己是孤家寡人在奮鬥的事實。
歷史上的太子後來暴戾狠虐,導致阿哥們和八旗眾人不滿情緒高漲以至於群起攻之,就連康熙都被太子的所作所為寒了心,執意要廢掉他,那個時候,大概當初一心保舉他的漢臣們也被這個太子給嚇到了吧?自然在廢太子時,再也不會出來為廢太子說一句維護的話了。何況,在大清這樣複雜的朝堂環境中,漢臣們自知不比滿大臣體面大,就算他們說了維護的話,恐怕康熙不僅不會採納,反而會遷怒他們的。
在那樣的局面下,漢臣們自然還是保持緘默明哲保身的好。
胤礽默默的想,如果他能做到讓所有的漢臣繼續支持他,然後又讓滿大臣人人服氣,是不是將來的結果會不一樣?
「阿瑪的意思,兒子明白了。從今往後,兒子只能靠自己。」這話說出來,胤礽心裡可真不是滋味。
康熙搖了搖頭,搭在胤礽肩上的大手緊了緊,然後讓胤礽面對自己,用大手按住他的後腦,將胤礽按在自己懷中,又將視線放在赫捨裡的棺槨上,才沉聲一字一句的道:「不,你還有朕。胤礽,你永遠要記得,是朕排除眾議冊立你為太子的。你在這個世上所能信賴者,唯有朕。而朕所能倚信者,唯有你。」
朕所仰賴者唯天,所倚信者皇太子。
康熙這話太熟悉,熟悉到他在康熙堅實的懷抱裡紅了眼眶,他既為康熙的拳拳父愛所感動,心裡又不得不提醒自己要清醒,等到他長大了,長到不得不分權的年紀,康熙還會這樣全心全意的待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