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十三章 : 同舟共濟(之三) 文 / 天宇星
彭德懷邀請樸和他一起赴安東。16日上午,在安東召開了志願軍師以上幹部大會。彭德懷首先宣佈了**中央政治局關於立即出兵援朝的決定,隨後他分析了朝鮮戰場的形勢,闡明了抗美援朝的重要戰略意義。他說:「現在美軍及南朝鮮軍隊正向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瘋狂進攻,局勢是很嚴重的,我們對於兄弟黨和鄰國遭受侵略,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呢?中央經過反覆認真討論後,認為不能置之不理,決定大力支援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反抗侵略者,幫助他們爭取**自由和解放,我認為中央這個決定是非常正確的……我們如果不積極出兵支援朝鮮革命政府和人民,國內外反動派的氣焰就會高漲,親美派就會更加活躍,如果讓美帝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那對我國就是個直接威脅,國防邊防都會處於極不利的地位。」
他在講話中嚴肅批評了「恐美病」思想,指出:「敵人在武器裝備方面是佔絕對優勢,但我們在戰術方面就比敵人強,堅決勇敢,敢於近戰,送**、拼刺刀、投手榴彈等,這些就是敵人所害怕的。」
根據朝鮮北部山高林密,地形狹窄,三面臨海的特點,彭德懷還指出:「過去我們在國內戰爭中所採取的大踏步前進和大踏步後退的運動作戰方式,在今天的朝鮮戰場上不一定適應。」為此,「志願軍在戰術上要採取陣地戰與運動戰相結合的形勢,如敵人來攻,我們要把敵人頂住,一旦發現敵人的弱點,即迅速出擊,插入敵後,堅決包圍殲滅之。我們的戰術是靈活的,不是死守某一陣地,但在必要時,又必須堅守陣地。」針對志願軍出國作戰的新情況,他特別強調:「我們是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者,這次出兵援助朝鮮人民,援助兄弟黨,是我們應盡的義務。援助朝鮮也就是鞏固我們的國防,因此,我們進入朝鮮後,千萬不要驕傲,不要以大國援助者的身份自居。對朝鮮的黨、人民政府、人民軍隊和廣大人民群眾,要切實尊重他們。」
彭德懷最後強調入朝作戰要作長期艱苦的打算、要發揚我軍的光榮傳統,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切實遵守紀律,尊重朝鮮政府和朝鮮人民的風俗習慣,各級領導幹部要多研究新情況,多想新辦法,只要發揮群眾力量。就能勝利完成黨中央和**交給我們的光榮任務。
就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積極準備渡江與美軍作戰的同時,在美國方面,卻出現了十分樂觀的氣氛,美國五角大樓的官員們認為「蘇聯和中國出兵干涉的時機已過」。所以他們判斷美軍在向鴨綠江前進時,不會受到阻礙。麥克阿瑟猖狂揚言要在感恩節(1950年11月23日)前佔領北朝鮮,直達鴨綠江邊。
10月15日上午5時,**致電高崗與彭德懷,指出:「我軍先頭部隊最好能於十七日出動,二十三日到德川地區。休息一天,二十五開始築工事制敵先機。第二個軍可於十八日出動,其餘可在爾後陸續出動,十天內外渡江完畢,請酌辦。」17日上午,彭德懷指示參謀長解方帶作戰參謀龔傑隨樸憲永過鴨綠江到達新義州李委員長處,商談彭德懷和志願軍渡江後進一步展開行動的具體安排。下午,彭德懷與高崗乘飛機返回瀋陽,與東北局、東北軍區等領導同志進一步研究志願軍出國作戰的裝備器材、被服和醫院的保障問題。
但此時,彭、高突然接到鄧華和洪學智等的來電,稱:昨日渡江部署會議結束後,經過討論許多同志表示,現在部隊高射炮太少,又無空軍支援,敵人可集中大量飛機、大炮、坦克,毫無顧慮地向我陣地進行大規模攻擊。而朝鮮多為山地水田,天寒地凍,工事不好挖,如敵人大舉進攻,則陣地很難堅持。大家認為,各項準備工作也不充分,政治思想未普遍深入動員,建議度過冬季明春再出動為宜……彭德懷和高崗接到來電後,感到此事有關戰略全局,問題重大。正好這時又接到**17日下午5時發來的急電,令他倆於18日乘飛機火速回京。這是因為周恩來定於18日自莫斯科回北京,所以**電告彭、高:「對出兵時間,以待周18日回京向中央報告後確定為宜。」並要求彭、高緊急回京參加中央會商。
18日清晨,彭德懷與高崗乘飛機返回北京,當面向**主席匯報了渡江部隊的情況和鄧、洪17日來電內容。此時敵進甚速,平壤告急。就在當日晚召開的中央會議上,當周恩來和彭德懷各自匯報了情況後,**主席最終決斷地說:現在敵人已圍攻平壤,再過幾天敵人就進到鴨綠江了。我們不論有天大的困難,志願軍渡江援朝不能再變,時間也不能再推遲,仍按原計劃渡江。隨後**又指示彭德懷先以電話通知鄧華、洪學智等,要求志願軍各部隊嚴格保密,嚴密偽裝,立即進行政治動員,補足食品彈藥,召開誓師大會,立即準備出國作戰。
10月18日21時,彭德懷在北京奉**指示,以**的名義,給鄧華、洪學智、韓先楚、解方及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發出了特急絕密電報。電如下:「四個軍及三個炮兵師決定按預定計劃進入朝北作戰。自明(19日)晚從安東和輯安線開始渡鴨綠江。為嚴格保守秘密,渡江部隊每日黃昏開始至翌日四時即停止,五時以前隱蔽完畢,並須切實檢查。為取得經驗,第一晚(19日晚)準備渡兩個至三個師,第二晚再增加或減少,再行斟酌情形,余由高崗、彭德懷面告。」
同一天,為加強和統一志願軍司令部的指揮機構,**發佈命令,決定:彭德懷的臨時指揮所與團部(即原東北邊防軍司令部)合併,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洪學智、韓先楚為副司令員,解方為參謀長。當此緊張時刻,一個統一的精幹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正式成立了。同時志願軍各路渡江部隊亦開始向鴨綠江邊急速開進,偉大的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就此揭開了。10月19日清晨,彭德懷、高崗由北京乘飛機火速趕回安東。當天黃昏時彭德懷僅帶了一名參謀、兩名警衛員和一部電台乘一輛吉普車,在渡江部隊的先頭,開始跨過鴨綠江大橋。在硝煙瀰漫、炮聲隆隆的朝鮮戰場上,我黨我軍的一代名將--彭德懷又開始導演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為威武雄壯的一幕戰爭活劇。在抗美援朝戰爭進行中,**與彭德懷始終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彭德懷隨時向**報告朝鮮
戰場上的情況,請示作戰方針,**將得到的各方面的情況和指示及時向彭德懷下達。1951年2月,彭德懷從朝鮮回到北京,當面向**請示匯報。當時,**正在西郊的玉泉山,彭德懷徑直趕到那裡,恰逢**已就寢。彭德懷因軍備緊迫,不顧警衛人員的勸阻,闖門而入。**當即披衣起床,說:也只有你彭德懷在人睡覺的時候闖進來。**仔細聽取了彭德懷陳述朝鮮戰爭不能速勝的理由和當前急需解決的兵員、物資等問題。**當即明確表示,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彭德懷非常滿意,說這就有了一個機動而又明確的方針。彭德懷根據朝鮮戰場上的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我軍過去革命戰爭中所創立的戰略戰術,同朝鮮人民軍一道,在敵我武器裝備十分懸殊,物資供應極端困難,戰場條件異常惡劣的情況下,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迫使美帝國主義在停戰協定上簽字,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