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十節反擊海城的繼續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第二次反攻海城之敗,使依、長二軍的元氣都受到一定的損傷。

    更主要的,恐怕是對士氣的打擊。

    長順深感蟠踞海城的日軍防守堅固,但只是局限於從兵力著眼,認為若僅以現有兵力攻擊,徒受損傷,難以取勝。長順的報告裡,就說到「此次倭賊占踞海城,據守險要,反客為主,我以潛師遠攻,已殊勞逸,且各營大半新募,可勝而不可敗,若使連日攻堅,非特多傷精銳,兵家所忌,設有疏虞,則一蹶難振,大局便不可問。」所以,「未敢遽議進兵者,正以穩慎進取。」依克唐阿也期待著「一俟調集統領壽山等十一營,即當再圖攻取。」

    我估計實情,更讓兩位將軍棘手的,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如何找到有效的戰術問題。

    兩次反攻海城均遭挫敗,使兩人有束手無策之感。

    依克唐阿又提出擾襲敵後的戰術:「裹糧而行,卷旗急趨,擾彼岫巖、金、復,遇之則戰,得之不守,如飄風疾雨之過而不留。如此則該賊在驚疑,首尾不顧,辦理似易得手。」

    從前期看,海城日軍採取的是依托城池、陣地,堅不遠出作戰,說明了依克唐阿的戰術是可行的。依克唐阿和聶士成均有過「運動戰」和「游擊戰」的成功經驗,提出這個戰術手段,有很好的針對性。如果兩人分兵出擊,或者各出一部人馬作為游擊,向敵人後方去,估計情形會好過很多。

    當然,這還是——只能是一個假設。而歷史沒有假如,只有史實。

    依克唐阿戰術設想所缺乏一個關鍵性因素支持:時間。

    但攻擊海城、扭轉局面,偏偏又變得刻不容緩。

    又加上,依克唐阿的建議也很難得到上層的支持,也就無法付諸實施。

    所以,在此情況下,二人對長順所憂心的局面並無挽救之方。

    他們所能夠採取的唯一辦法,只是先厚集兵力,再訂期反攻。

    ……………………………………………………

    與依克唐阿「敵後游擊」策略的時間需要相違背,甲午戰爭形勢大變,容不得拖拉。

    日軍已從山東榮成登陸,進踞威海,對劉公島實行圍攻。

    就是說,戰爭基本已經被日軍主導。

    朝廷決定向日本乞和,並派戶部左侍郎張蔭桓、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東渡議和。

    為了促使日本同意議和,也爭取在議和談判中佔據主動,清廷把希望寄托在對海城發動第三次反攻,以期一舉攻取。

    2月7日,光緒緊急指示遼東戰場:「此時各軍俱到前敵,亟宜剋期合剿。著長順與依克唐阿同心協力,嚴飭諸將領奮勇進戰,務期一舉攻拔,再向南路與宋慶會合,節節掃蕩,軍事當大有轉機矣。」

    吳大澂率軍趕到遼東。11日,光緒又指示宋慶、吳大澂「會商進兵之策,速籌攻剿」。

    到十三日,依克唐阿所調在下馬塘的鎮邊軍及靖邊新軍共五營由統領壽山帶到。長順所調在在連山關的吉林靖邊軍步隊五營、炮隊二哨由統領元帶到。兵力有所增強。

    朝廷的一再督催,依克唐阿與長順商定,並約會徐邦道、李光久二軍,於2月16日,發動了對海城的第三次反攻。

    ……………………………………………………

    參加這次反攻的清軍有三支:

    左翼軍吉林將軍長順所部。包括靖邊軍步隊十六營、馬隊二營三哨、炮隊四哨,吉字軍步隊八營、馬隊四營,豫軍精銳營步隊三營二哨、馬隊三哨。

    中路軍依克唐阿所部。包括敵愾軍步隊四營,鎮邊軍步隊四營、馬隊九營,靖遠新軍步隊五營、馬隊四營,齊字練軍步隊四營、馬隊二營,齊字新軍馬隊三營,韓登舉民團三營。

    右翼軍,包括徐邦道的拱衛軍步隊十一營,李光久的老湘軍步隊五營。

    ……………………………………………………

    這次反攻,仍然採取「奪取山地要點」的攻擊方式。

    16日,長順帶所部主力攻向雙山子,豐升阿為接應,丁春喜豫軍鎮東營由栗子窪進攻,防敵東面增援,威脅翼側。

    當進至距日軍陣地約三百米時,日軍伏在戰壕裡拚死抵抗,敵人的炮兵火力猛烈,清軍猛烈的攻勢立刻被阻於陣地前,無法突破。

    猛烈到什麼程度?孤軍深入的日軍下了血本,不計成本地猛打。這又是違反戰爭常規的現象。答案在後勤補給線。

    日軍炮火不斷向攻擊隊形壓下,「炮彈在頭上炸裂,榴彈在周圍迸散」,清軍死傷不斷增大,不得已而後撤。

    中路的依軍進攻晾甲山,西路徐、李二軍進攻唐王山,也皆阻於日軍炮火。依軍進逼晾甲山數次,未能得手,只得收隊後撤,據守搶佔的各個村莊,防敵反擊。

    攻擊進展最為明顯的是徐邦道、李光久,兩軍「奮勇當先」,先佔領了唐王山以西的高地。但是,唐王山西北兩面全是斷崖絕

    絕壁,不能攀登,只有東面和南面兩面山勢平緩,有登山的道路,絕對是利於守而不利於攻的地形。

    所以徐、李軍只能分兵,一部向唐王山東南側迂迴,另一部向唐王山以北的八里河子和唐王山後村的日軍哨兵線進擊。

    但清軍的行動被高處的日軍觀察得非常清楚,當清軍進至距日軍陣地七、八百米時,佈置在唐王山上的日軍炮兵突然射擊——仍然是不惜血本地猛烈射擊。

    從雙方記載判斷,狡猾的日軍幾乎將整個唐王山全部用戰壕圍起來,還在山下村莊藏下兵力,清軍一旦攻上來,山上據壕抵抗,山下出來夾擊,所以,儘管清軍多次發起攻擊,卻最終未能達到搶佔山頭的目的。

    下午三時,徐李兩軍也向西退去。

    海城戰場又恢復沉寂。

    ……………………………………………………

    至此,需要一提的是,三次反攻海城,清軍確實佈置了進攻析木城的戰鬥,如果可能,這將是切斷日軍後路的努力行動。

    但前兩次,由民團等負責。第一次,民團由於地形和雪天,未能攻擊。第二次,由於民團武器落後、缺乏攻堅力量,僅稍稍起到了牽制敵軍的作用。

    依克唐阿、長順在三次反攻海城之戰中,曾與遼陽知州徐慶璋相約,令駐吉洞峪鎮東軍各營於同日攻打析木城。但是,清軍達析木城已是2月17日,比預定日期遲了一天。當清軍進至城東橋頭,日軍守城的一個大隊從城內突然衝出,兩軍發生互攻。雙方「槍炮如雨」,清軍雖然「奮勇攻擊」,但終究不敵。

    營官胡魁福及兩名哨官的坐騎均被擊斃,營官馬振芳中槍落馬,幸虧被搶回,可見戰鬥激烈程度。

    由於兵力太弱和錯過約期,戰鬥節奏上根本就沒有合上拍,鎮東軍配合反攻海城又未能奏效。

    ————————————————————

    清軍第三次反攻失敗後,稍作後撤,據村防守。各部駐紮地基本距海城十里八里不等,仍未遠離。

    時隔3天,2月20日,朝廷再次急切命令關外諸將「亟應聯絡各營,鼓勵土卒,齊心併力,迅圖克復海城」。

    於是,依克唐阿、長順共同商定,於接旨的第二天,2月21日對海城發動第四次反攻。

    按照諭旨,這次攻擊責任重大,吳大澂部趕到,宋慶也難以旁觀。清軍在兵力上有所增強,除依克唐阿、長順、徐邦道、李光久外,又增加總兵梁永福的鳳字軍五營;同時吳大澂又派署永州鎮總兵劉樹元率其親軍四營前來助戰。

    清軍仍分三路進軍:

    東路為長順軍,由東北進攻栗子窪,出雙龍山之東,以為牽制;

    中路為依克唐阿軍,由正北搶佔波羅堡子和教軍場,再向東南直插雙山子;

    西路為宋慶和吳大澂所部,由西進攻晾甲山和唐王山。

    西路宋、吳所部也進行了具體分工,李光久會合劉樹元,由正西進攻晾甲山,徐邦道會同梁永福接應(二梯隊);拱衛軍分統羅應旒先掃清龍台鋪伏敵,然後繞出唐王山後,進攻唐王山。

    ……………………………………………………

    21日上午9時左右,各路清軍開始向日軍陣地進逼。

    依軍從沙河沿出發,經過驗軍堡至三里橋,又以快速的運動向東南行進,直撲歡喜山與雙龍山之間的甜水溝。

    與此同時,長軍也從西艾塔堡子插向雙龍山東側,先「以偏師相挑」,率先打響戰鬥,吸引敵人。

    10點10分,依軍對甜水溝的日軍前哨,長軍對雙龍山東側陣地,同時發起了進攻。

    在沙河沿的清軍炮兵陣地也連連發炮,向雙龍山轟擊。在炮火的掩護下,依軍和長軍進至距日軍陣地一千五百米處,開始一邊前進一邊猛放步槍和抬槍。

    日本隨軍記者描述當時的情景說:「這時,炮擊越來越猛烈,敵軍企圖左右夾擊雙龍山,頗為趾高氣揚。……三里橋南端的一支敵軍猛然向南挺進,以相當機警的動作向我前哨衝鋒。」

    但是,此時日軍已經加固了雙龍山的防禦工事,並增修了碉堡,北部負責人大島久直少將擔心有失,還親自搬到雙龍山指揮。

    日軍還是簡單地套用以前的那套老辦法,不惜血本地拿槍彈炮彈阻擊。當清軍接近後,炮兵發炮,步兵也從碉堡裡一齊射擊。

    這次,日軍還專門尋找和炮擊清軍的炮兵,依軍大炮開戰不久便被擊壞五門,炮力不敵,難以再進。

    西路清軍也按計劃向晾甲山和唐王山發起攻擊。李光久、劉樹元兩軍先集中於二檯子,由西搶佔安村堡子,又向南進至糰子山西側和前後石井堡。日軍從唐王山上觀察,李、劉二軍齊頭並進,「運動非常整齊」,10時30分,清軍戰線由石井堡推向晾甲山西側日軍前沿陣地。

    徐邦道督副將胡廷相、蔣順發,並會同梁永福,從南面直攻晾甲山。各軍奮勇猛攻,日軍前哨抵擋不住,開始向山頂反奔回來。

    處於西路清軍最右翼、從戰場西南面進攻的羅應旒判斷晾甲山必將得手,便率隊迂迴,直撲海城,「揮隊自唐王山後抄襲而下,欲攻人城」。不料,日軍第十八聯隊部分兵力由大石橋返回,出現在羅應旒的後路。於是,這股日軍與駐守唐王山的日軍,頓時對羅

    部形成了夾擊之勢。

    徐邦道見羅部處境危殆,便合同梁永福轉炮向西轟擊,予以支援,將敵擊退,並迅速督隊渡過沙河佈置陣地,列炮以待,日軍夾擊羅部企圖終於落空。

    但清軍也無力再向海城發展進攻,上午11時,雙方停止戰鬥。

    ————————————————————

    從1月17日到2月21日的36天內,清軍共發動了四次反攻海城的作戰,卻全部遭到了失敗。

    但清軍在甲午開戰後,由一路被動防禦,到在戰場上漸多地採取攻勢行動。這種明顯的變化,甚至使日軍方面感到驚奇。

    雖然軍事鬥爭原理是一致的,日軍大致能猜測清軍戰場行動與大清上層需要的關係,但前線將領在戰術手段上的改變讓日軍注目。他們說:「清軍先攻鳳凰城,後又攻海城,這些行動之所以得到軍人的讚賞,是因為清軍擺脫了牙山、平壤以來實行專守防禦的常規。敵軍現在採取攻勢,其志甚佳。」

    這算是對清軍戰鬥意志的一個稱讚吧。

    不過,攻勢行動,需要精心謀劃、戰場的嚴密配合,和必需的攻擊能力。

    反攻海城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多數原因與其他戰役失敗的原因是共同的。但反攻海城,實際上是攻堅戰,所以也有其特殊的原因。

    歸結起來,攻擊預有準備的日軍,對於此時的清軍來說,是一項難以完成的任務。

    首先,用一句話來講,是攻擊力量不足。

    這個攻擊力量,不僅僅是兵力,或者說人數。

    當時,日軍實行陣地防禦,利用工事和碉堡隱蔽,主要靠炮火取勝。而清軍在進攻時不但無隱蔽物可言,而且清軍攻城火力不足,尤其是炮兵數量,與日軍相差懸殊,在敵人優勢的火力面前,清軍難以前進。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清軍在每次戰鬥中傷亡人數遠遠超過日軍,頂多堅持兒個小時就打不下去了。

    另外,清軍攻擊戰術被證明欠佳。

    清軍使用的基本戰術就是「先搶山頭」,攻擊要點。動機不能說不好,但其效果則不佳。

    攻城能力不足,火力不夠,這種靠硬拚的方式,並不適用。

    火力占弱勢,可用的辦法,最好的應該就是襲擊——奇襲,夜襲。

    可清軍每次進攻的時間都是在上午或者中午前後,以堂堂正正之陣,大搖大擺地行進,這無疑等於預先通告自己要進攻了,使敵人得以從容準備,結果每回都遭到重大的傷亡,不用說搶不著山頭,連山腳也到不了。

    而且,即使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之後,清軍竟然也沒有打出一次夜戰,或者夜襲,甚至沒有一次夜間行軍。戰術的呆板可算是到了相當頑固的程度。

    反觀狡猾的鬼子,在進攻中卻多在半夜出發,拂曉打響,這幾乎成了日軍的定勢。

    第三,部署上局限於正面,局限於敵人城防。

    清軍有一個很大的失誤,就是擁有眾多兵力,卻沒有想到切斷海城的後路。

    攻城,斷敵糧草彈藥補給,這是三國演義裡都反覆使用的。有時,攻城的重點不在城牆,而成了糧道爭奪戰。糧道一失,連諸葛武侯都得匆忙退兵。雖然是小說,卻揭示了這個不變的道理。

    當時析木城的守敵僅一個大隊,還算容易攻打。往南的日軍運輸線,也非常脆弱。如早加大兵力拿下析木城,並死守大石橋,即可使海城日軍真正成為孤軍。如果按依克唐阿的思路,大舉襲擊鬼子後方運輸線,也可尋到斷絕日軍補給的機會。

    日軍敢不計成本地拿彈藥砸,全賴這條運輸線的完整。據統計,在迎擊清軍的四次反攻戰中,日軍就消耗炮彈約三千發,槍彈約十一萬發。若能完全切斷海城日軍的供應,並多方擾襲之,僅彈藥消耗一項就可使它難以久支。

    但是,清軍卻始終未能切斷日軍補給線,甚至連海城日軍與軍司令部的軍用電線都保持暢通。日軍守城一個多月,防禦力量不但沒有日漸削弱,反而更為增強了。

    ……………………………………………………

    反攻海城失敗,全殲日軍第三師團,從而使遼東戰場形勢改觀的願望落空。以遼東大戰牽動整個戰局,支援山東作戰的努力也化為烏有。

    由於清軍沒有把握住可能扭轉局勢的大好時機,整個遼東戰場開始陷入被動局面。

    等日軍出於與大清同樣的考慮,向遼東守軍發動進一步的壓迫,局勢便更加難以抵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