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一節日軍出現戰略分歧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日軍雖然突破了清軍鴨綠江防線,在數天內連拔九連城、安東、鳳凰城。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日軍的下一步作戰將指向哪裡?

    在第二軍登陸遼東半島,正準備攻取金州之時,第一軍還在竭力擴張。但在下一步的作戰上,日軍在戰略上產生了分歧。

    分歧主要來自第一軍,也就是山縣有朋和大本營之間認識上的不同。

    11月3日,受勝利鼓舞,認為一切「風調雨順」的山縣有朋向大本營提出了《征清三策》,極力主張不怕艱苦再接再厲,發動冬季作戰,提出了如下建議:

    第一,從海路至山海關附近再次登陸,建立根據地,以進行直隸作戰;

    第二,向旅順進擊,以便將兵站基地移至不凍港;

    第三,立即北進,以攻取奉天。

    自負的山縣直接要求大本營從自己所提「三策」中取其一策。

    然而,大本營一策也沒選,選擇了——原地設營,等待春季。

    ……………………………………………………

    大本營是作如何考慮的呢?

    關於第一策,山縣認為:「此次之戰鬥,海陸兩軍均連戰連捷,且常不失先發制人之機,今已佔領若干要地,宜乘此時機進兵山海關附近,盡全力陷敵之首都,使彼結城下之盟也。」這本是符合日本大本營在戰爭爆發前夕所制定的作戰方針——日本海軍如能取得制海權,則陸軍主力將從渤海灣登陸,在直隸平原進行決戰。

    但是,情況已經變了。原來是獅子大開口,現在大本營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肚量」,也正在逐漸在縮小「口氣」。但好像那個宏大的計劃很符合大山的「胃口」。

    前邊討論過,日軍決定由第二軍進攻旅順,就是因為不敢貿然進入渤海灣內。

    別說僅登陸了遼東,還沒攻下旅順,即使攻下旅順,日本仍然不敢說有把握暢行無阻。

    最為頭腦冷靜的伊籐首相對山縣的這個計劃持反對態度。這就是伊籐進入大本營的好處,也是將來大本營想辦法把首相趕出去的原因。

    當然,趁著大本營還沒有狂熱得燒壞腦子這前,還要說服大本營的人同意。

    按山縣的《征清三策》,日軍將「南迫京津,北略奉天」,同時開闢兩個戰場。伊籐首先看出了山縣頭腦發熱,開始只看到軍事問題,看不到國際國內局勢,軍事上也只看到勝利的勢頭,而忽視不利條件。這就叫要犯「軍事冒險主義」的毛病。

    伊籐首相逐一分析,列出數條理由,來反駁這一策案。

    首先,這個計劃大得沒邊。「第一軍留守於九連城,舉其餘之主力進襲奉天,進而向南攻擊北京,第二軍亦將守兵置於金州半島,余皆渡海而叩山海關,循海岸陷天津,以使兩軍相應援呼?此雖壯則壯矣,又談何容易耶!面臨天寒冰結之氣候,在渤海求運輸交通之便利,乃至難之事也。」

    第一軍從九連城、奉天……第二軍從金州半島,山海關……這一路得留下守備部隊,確保後路,那得有多少兵力可撒。別說天寒地凍,海面難行,就是登陸了,那邊何時到山海關,這邊何時攻到天津?越近京城,清軍守備力量越厚,這是想都不用想的問題。

    山縣的傳人們後來犯的不就是這樣的錯誤嗎?只是真可惜,伊籐沒活到1937之後,否則第二次侵華戰爭就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了吧?倒是那名石原莞爾參謀提出的那個佔領並確保東北,不再南下全面擴大戰爭的計劃,確實挺瘆人的。可惜他份量不夠,說了不算。

    伊籐還認為,「且敵之艦隊自黃海一敗後,雖畏縮而無出戰之勇,然並非全部喪失其力量。故欲將第二軍之大部運至山海關,需大量海軍之掩護,自不待言。」

    以日軍的力量,根本達不到這樣的目標。即使是目前,也難以實現。因為大清艦隊還沒完全消亡,一切渤海內的活動只能是冒險。從最壞處著想,這也至少也是必須防備的問題。

    ……………………………………………………

    其次,這個計劃無底線,無限度。

    「即行此策,幸而達其所望,然彼清國必滿廷震駭,暴民四起,土崩瓦解,終必形成中外齊聲稱之謂無政府狀態。……若夫使清國一度陷於無政府境地,我方鑒於時機成熟,雖欲容彼之請而講和,而代表彼國擔當與我商談任務之對手,又決不能求之於已土崩瓦解之清廷也。」

    日本人此來,就是割地、搶錢來了。最省力的辦法,就是讓一個賣國的政府屈服,把東西湊齊了,給自己送上來。

    如果把敵國的政府推翻了,那不更好搶嗎?那可不是,那要直接面對中國舉國人民的反抗,承受無窮無盡的煩惱和麻煩。所以,還是讓他們的政府去徵稅的好。

    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就像後來日本利用滿清後人賻儀的那個偽滿洲國,利用汪精衛這幫人搞的漢奸政府,可以掠奪中國多少東西。誰反抗,甚至誰反對日本都不行,馬上出動偽軍、偽警察,打、抓。

    所以,伊籐最清楚,這場戰爭的目的是讓大清朝廷屈服,求和,把日本要的東西雙手奉上。

    這場戰爭,是有限度的。規模要有限,時間要有限,一旦哪一邊過頭了,哪一邊就承受不起,不是清國,就是日本,而最後失敗的是日本。

    ……………………………………………………

    最後,山縣的計劃,根本無視國際環境,缺乏大的視野。

    &nb

    sp;在列強環伺的情況下,伊籐博不得不考慮外交方面的問題,擔行引起列強的干涉。「若至斯時,儘管我國竭力避免西方列強之干涉,但列國在各自保護其商民方面,由於最為深切之利害關係,勢必導致不得不實施聯合干涉,乃屬必然也。此豈非自我招致各國之干涉耶?」

    侵入大清國土,一旦觸及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會有直接牴觸。

    把大清推翻了,列強「代理人」沒了,這是一個道理。所以,列強不可能允許日本推翻大清朝廷。

    中日開戰前,伊籐首相和陸奧外相東奔西跑、東拉西扯,跟列強拉攏、許願,為的就是讓列強置身事外。伊籐知道「線」在哪,搞大了,越過那條「線」,後果不堪設想。誰知道列強是不是僅僅看著日本教訓一下大清,而不是看著大清被打倒呢?肯定是的。

    其實,伊籐這個明白人後來才明白,到目前,各國也等著跟日本要更大的「回扣」呢。下來,我們會看到。

    不利因素,決不僅僅是伊籐所說的這些。但伊籐說的這些,已經足夠。

    根據伊籐博的意見,日本大本營否定了山縣有朋的第一策。

    而且也就是說,從此時起,日本就根本上徹底不再打算提那個「直隸大決戰,逼到北京城跟前」的事了。

    ……………………………………………………

    第三策,山縣要求的北攻奉天,大本營認為兵站線將拉長,必然增加補給上的困難,能否勝利尚不可期,亦非良策。

    前線的事,可能山縣似乎更有發言權,但有些事,大本營對著對圖和報告,也能估摸個差不離,比較戰線、部署。還有些事,前線的山縣不一定知道,但大本營知道。比如說全局上的,比如說糧餉、軍火供應。

    大本營認識到了兵站拉長的危險。

    而這個危險,將由山縣推動,去實踐證明。只可惜,他把一個爛攤子給了別人。

    至於第二策,山縣明顯是要求第一軍向南攻擊,與第二軍合力佔據遼東半島。這一案雖比較容易實行,但是,全部兵力擠在那裡,金州以東無足夠的宿營地,且日軍向南進軍,根本沒有力量守禦從鴨綠江西岸,因而必須放棄一些業已佔領的地區,將給士氣帶來不利的影響。

    而且,這樣會比第三策還要小。

    這是願意冒險的山縣真心實意的提出的策案嗎?讓兩個軍的部隊擠到一起,在遼東半島上抱團取暖?

    雙方分歧出來了:山縣根本就沒想要放棄鴨綠江這邊既占的地方。他的心可比大本營大,清軍一遇就走,地面大點怕啥?

    ……………………………………………………

    與其都到半島上,不如保持現狀。這就等於是採納了山縣的一點建議中的「精華」部分。

    因此,大本營最後否決了山縣有朋的冒險進攻方案,做出了冬季宿營的決定。

    11月9日,大本營命令第一軍退至九連城附近,在靉河與大洋河之間(也就是鳳凰城、安東、九連城地區)建立營地,全軍冬營待命,為明年開春發動攻勢作準備。

    但是奇了,這個方案本來感覺還好於山縣的第二案,原地不用動,省勁省事。整體佈局上,與遼東半島第二軍遙相呼應,兩翼張開,形勢更好啊。

    但是,山縣竟然對大本營的決定極為不滿。

    我是不太理解日本人的。可能,只有可能,那個「南攻旅順」不過是山縣拿來湊滿三條的。或者可以猜測,他當時沒想明白,後來想明白了,建議已經遞上去了。不止一位研究者說,日本人是喜歡把自己的錯誤推給別人的。

    這個自負的傢伙,還自恃有天皇的寵信,認為「皇上知道我歷來偏重軍事」,「使今日之戰鬥半途而廢的這種公開策劃的意見是不對的,以致彼此間引起了不應產生的紛紛議論。」而把這種分歧的主要原因歸到大本營身上。

    另外,山縣認為:停止戰鬥會使士兵的士氣低沉(看樣子苦命的日軍就不應該歇著);清軍會利用這段時間將加強自己的防衛體制(加強是會有,但確實有點高估大清);為了斷然進行直隸作戰,確保後路的安全是必要的。

    要依他的思路,他的士兵就該一路前進前進,快速前進,戰鬥戰鬥,而決不能停止。

    所以,他準備圍繞直隸作戰的「後路」作章,擴大佔領區。

    這位老將軍一意孤行,抵制大本營關於冬季宿營的命令,獨自實施北上策略,以「進逼遼陽、奉天」為主要戰略目標,還叫囂著要進奉天城內過年。

    這個計劃,對於擴大遼東日軍佔領地,消滅清軍力量,是極為有利的。奪取更多的勝利,以建功立業,也是真實的想法。

    ……………………………………………………

    但是,戰場情況真的變了。

    此時,清軍在遼陽東部,西起摩天嶺,東到賽馬集的防線已經形成。

    摩天嶺又是遼陽東路第一險要,僅有大嶺、小嶺二道可供通行大車。聶士成、呂本元、孫顯寅等部便利用摩天嶺險要地勢,堵住日軍東路進攻遼沈的通道。依克唐阿則駐守賽馬集,牽制日軍兵力,使其不敢全力直撲摩天嶺。

    這一點,與山縣的判斷正好相反。

    而還有一點,與山縣的行動相當

    相似。

    在日軍企圖北進奉天的時候,李鴻章正組織實施「固守旅順、夾擊金州」的戰略反擊。

    宋慶率毅軍和銘軍劉盛休的銘軍,此時已向金州前進。

    清軍憑險據守,日軍步步進逼,遼陽東路,即將展開一場新的阻擊戰。

    這場阻擊,對打亂日軍的戰略部署,穩固東北,將有重要意義,也能有力策應宋慶將軍的作戰行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