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嬰城而守,憑險應戰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當然,葉志超雖然一直處於糾結之中,但也不是啥事沒幹。
沒有出城遠迎,也是因為太忙吧。
清軍一直忙著整修防禦工事。
包括前邊「四路大軍」修築的,又經調整完善,清軍已在平壤城內外修築了若干防禦工事。
先作個簡要介紹,盡量說得清晰一點。
弄清楚平壤的防禦問題,頗費了一番周折。因為年代太久、當時的記錄本身就不夠詳盡,能找到的有限的圖表,竟各不相同。有的介紹還算詳細,但因為沒有配上地圖,看得也是一頭霧水。版本不一,與地圖也有出入。只能拿到一起相互對照、印證,摩畫出個大概吧。
最終判斷:平壤古城依山水而建,所以不太規則,也不是那種常見的外城、內城層層嵌套的「回」字形狀。俯視平壤城的佈局,像從正面看一個三層抽屜的櫃子,也就是漢字的「目」字形狀。大致來講,最北邊一個「口」為內城,往南則依次為中城、外城(外郭)。另外在內城北面,還圍出一個不大的三角形城區,在體繫上,也算是外城,有的記述為東北城。
中城內城部分的城牆是比較高大厚實的,至最南面的外郭,城牆並不高大、完備,甚至只是土圍子。
各個城門也不是那麼規正。確切說,平壤內城一圈的大門,南有朱雀,北有牙城門(玄武門在牙城門外東北城城牆上),東邊偏北有長慶,東邊偏南有大同,西邊偏北有七星門,南面偏西還有靜海門。這裡我不能說東南、西北之類,那樣說不清楚大門在哪面城牆上。
下面介紹清軍最外面防線的設置:
東面防線——
出大同門至江東岸,原有一座船橋,東岸橋頭有一村,習慣稱為船橋裡。原有的船橋已經被主動毀壞,清兵就在外城東南角、老橋位置南面新架設了一座,連通江東岸的長城裡。
清軍在江東岸共修築5座堡壘。其中有正對新橋的長城裡堡壘,主要掩護船橋;北側船橋裡、南面的中碑街,築2座堡壘;再向南,至大同江向西拐彎處南面的支流上,有座永濟橋(水灣橋),扼住中和至平壤大道,清軍構築了2座堡壘。
南面防線——
清軍在大同江以西,從外城區的東北隅,習慣叫「外城一里」的地方起,築堡壘及兵營十五處,沿江岸綿亙至平川附近,設置了南部防線。我仔細對照地圖,發現這條防線,基本上是繞城東南至城南半圈。清軍還利用舊時胸牆加固,修建了一道長約半里、高丈餘的長牆,名之「長城」。就在外城一里臨江處,還修築了炮台,以支援江東岸守兵作戰。
西面防線——
已經到了中城。城牆與普通江的河堤並行,清軍就在城牆和城區蒼光、安山兩處高地上,由北向南共構築三座保壘,控制普通江河谷地帶。
北面防線——
構築兩重堡壘,以堡壘為骨幹,設置兩重防線。
先在東北城緊靠玄武門的牡丹台高地,構築一座堡壘,作為內重東壘。圍繞牡丹台往前,在台東北江岸處,又構築一座堡壘,作為外重堡壘,以防東路來敵。
在台西的並峴高地稍南,構築一座堡壘,為內重西壘。高地北側(向敵斜面),構築兩座堡壘,作為外重堡壘,護衛內重堡壘,並防西路來敵。
這樣就形成了三座外壘環繞兩座內壘,扼守平壤城以北至北面愛美、坎北二山以南的谷地。
…………………………………………
此外,清軍在大同門至朱雀門一線,充分利用臨江的城牆,加強守禦,包括設置炮位,加強對船橋的控制,以防止敵人搶渡。似乎,清軍明顯將東南方向作為重點防禦方向之一。
同時,清軍很可能將城北七星門至玄武門—帶作為另一處防禦重點,在內城的乙密台,利用城牆增修胸牆,並加設炮位,增強了對東北城城郭向北伸出的凸角的防禦。
只所以持猜測的態度,是因為未見資料顯示葉志超明確防禦的重點方向,包括下面在防守兵力的部署上,也未有明確安排。只是從防禦工事和火炮等重武器的配置上,分析他的防禦意圖。
更或許,由於東南清軍過江設置一線陣地,北面有東北城玄武門和城北牡丹台的陣地,內城自然成了二線,防禦縱深加大,且城牆高厚地形有利,清軍自然地加以利用,而自然而然此處防禦相對較強。其它南面、西面兩個方向則無這個條件,也因為西面未過普通江設置陣地,城牆成為一線,南面外郭距離較遠、中城無法控制到,因而自然導致了防禦相對薄弱。
如果是這樣,那就很有意思了。因為接下來的討論中,不僅關係到清軍的防禦有無重點,還關係到日軍的攻擊是否存在重點,這些戰術問題。
也許,很多時候就是誤打誤撞。
戰爭令人著迷的地方,就是不確定性;歷史令人著迷的地方,也是故事的發生,存在太多的偶然性因素。
…………………………………………
應該說清軍沒有閒玩,也沒有白干。而且,清軍將領也確實是經過戰陣、富有防禦知識的,也不全是無能之輩。
從這個陣地的構築上來看,已經充分利用了平壤地形——城牆、江河、近處的高地,特別是東南、北面兩處,設置更為合理、科學。
這套平壤城防工事,將讓日軍吃到苦頭。
但這套城防設置,也有明顯的缺點。一個根本的問題——淺,近
近。
工事離城太近,外圍兵力離城太近,防禦也就失去了彈性。
炮兵陣地的設置靠後,雖然能有效支援到清軍陣地、打擊靠近之敵,但對敵人縱深的目標,卻無法發揮火力。
特別是清軍賴以支撐的堡壘工事,外牆一般達一丈多高,構築得非常堅固,上面設置槍眼,又配以七連發步槍和加特林轉管機槍,火力熾烈,對步兵的殺傷力相當強。有的堡壘中還配置火炮。所以,這對敵人步兵來講,絕對是個噩夢。
但是,這種堡壘有一個弱點,就是難以抵禦炮火的攻擊。如果我方炮火不能對敵炮兵加以壓制,有效地掩護堡壘,相互加強形成一體的戰鬥力,那麼堡壘的效能將大打折扣。
嘗到苦頭後的日軍,會最終發現這一點。
…………………………………………
9月13日,葉志超終於最終確定了部署,下達了守城命令。
這個命令,應該是在各單位早就分片駐紮並構築工事的基礎上,不過是重申一下,而且末了老葉還嚴肅地強調:「不論何軍何營,倘有疏失,一經查出,立照軍法懲辦。」看那話語,有點「誰丟了陣地,要嚴肅處理,不管是誰、有什麼後台」的意思。
清軍的防禦部署大致為:
南面,包括江東陣地,由馬玉崑毅軍(外加配屬盛軍一營)防守;城南外郭防線,由衛汝貴部盛軍防守。
西面,由牙山軍,即蘆榆防軍(蘆台及山海關戍兵),加上新到的正定練軍及武毅軍古北口練軍各營防守。統領人沒明確,估計是統帥葉志超自己。
有一個人沒有提,特別能打的聶士成。
因為他在關鍵時候,被葉志超派回天津,負責徵召新軍去了。
這實在是葉志超的失策。大敵當前,前線將領怎麼還回去召兵呢?
有記載,自打從牙山北撤平壤後,聶士成又顯出他閒不住的勤利勁,到處轉悠,「出望大軍漫無佈置,隱切杞憂」,瞅出很不靠譜,一個勁地向葉志超等人建議,應該派兵把城外的重要地方給佔住,不能困守城中,老老實實被敵人「包餃子」。(「力陳各軍宜擇要分扎防敵抄襲,悉駐平壤城中非策。」)這非常不合老葉的思路,而且這傢伙曾越過自己,直接給李鴻章打報告。或者因此,他便有了這個光榮的任務。
北面,由左寶貴部奉軍和豐升阿部盛字練軍防守,其中北門外山上,江自康率盛字練軍兩營駐守。
以上只是從各種資料中梳理出來的大致安排。因為日本人記載的葉志超的命令,也是大致安排,且有的人員安排上直接吩咐到了總兵,而不提統領將軍,地名上用了大西門、南門、北門等名稱,與資料不甚一致。
根據葉志超的「大體安排」,分析一下,也就是一個「分區據守」。根本沒有明確哪是重點防禦方向。且存在相當的不科學的地方。
整個兵力部署,前輕後重,北輕南重。
我說的前輕後重,是一線兵力不夠。唯一的亮點,是準備由二線向一線不斷增援——採取「添油戰術」。但是,如果順利,還可抵擋。一旦後援不繼,防線就將被突破。
一線兵力不夠,也說明清軍還是沒有打算在戰鬥開始的第一回合下重拳,一舉將敵擊潰,然後再追擊它一陣,也沒有打算在某個時機,發起反攻。葉總統所謂增援,最多只是危急時候堵「口子」。
而北輕南重,說明葉志超事先就把重點放在南面——敵人最有可能來的方向。可能也是過分看重了北面的地形,其實那個牡丹台高地,或者說牡丹峰,只是個山丘。有多高?95米。明明已經發現敵人渡過大同江,從北面包圍了平壤,葉志超卻沒有認真對待,至少他沒有明顯做出向北側調兵的反應。
還有,那些留守後路的清軍兵力呢?
彷彿消失在了時空之外。
…………………………………………
日軍合圍平壤的任務基本完成。正好,也是四路大軍。
按野津道貫命令是限定的「以九月十五為總攻之期」,至14日,除第五師團主力到達距平壤十六公里的沙川,還在費時費力地渡江,所以15日上午才抵達距平壤六公里的山川洞,也就是除了師團長閣下本人,日軍其它三路部隊已經按期到達指定位置。
野津道貫命令中,對各部隊的任務分配是:
大島義昌3600人,沿漢城至平壤大道逼近平壤,從正面進攻平壤,吸引清軍精銳部隊聚集於平壤東南方,掩護其他部隊強攻。
師團本部(野津道貫親率)5400人,從十二浦渡大同江,迂迴至平壤城西南;
立見尚率2400人的朔寧支隊,由麥田店渡大同江,繞到平壤北面;
佐籐正率4700人的元山支隊,迂迴到平壤北面。一部與朔寧支隊一起攻城,一部佔領平壤清軍後路順安(平壤以北約二十公里),切斷平壤與後路聯繫。
我看日軍的這個攻擊部署,一句話,也就是「分片包干、三面圍攻」。和葉志超比,高明不到哪裡去。看不出哪是重點進攻的方向,也瞧不出什麼圍三缺一之類的花花點子,完全是硬上。
因為根本來不及會同研究,連個戰前會議都沒開。
大家齊搭伙子上,誰能撕開口子,就算誰運氣好、戰力強吧。
但是從兵力上,卻是北面兩支部隊合起來兵力最多,即使是還有一部分佔領順安
的情況下。
歪打正著,可以這麼說,正是北面,擊中了平壤清軍防禦的弱點上。
…………………………………………
由於清軍畏縮平壤,不敢遠出,日軍步步進迫,基本判明「清兵據平壤城壁,如為專守防禦者」,日軍各部隊力爭最大限度地迫近平壤,佔據了十分有利的位置。
朔寧支隊進至國主峴高地附近的國主店,沿大聖山南麓設前哨線,隔合併江與清軍對峙,兩陣相距僅三、四公里。在朔寧支隊通報中,說到日軍還一度進至「距平壤城壁凡六百米突」。
元山支隊13日進佔順安,14日,負責攻城的一部分部隊向前越過坎北山、愛美山兩山,移駐坎北院,在此處佈置炮兵陣地。此處距平壤城北的井峴清軍陣地僅約三公里。
這個距離,等於直接佔據了攻擊出發陣地,省卻了接敵的路程,而且使清軍陣地完全置於炮火的有效射程之內,有的地方還直接威脅到城牆防線。
真是標準的兵臨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