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一節東學黨之亂解除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清日兩國大兵壓境,大有眼看就要在朝鮮國土上開戰之勢。

    巨大的政治軍事壓力之下,「東學黨之亂」又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

    早在6月12日,前兩批清軍在牙山紮住腳,立即展開工作。

    根據李鴻章的指示,葉志超委派聶土成為前敵營務處,負責剿辦事宜,自己坐陣牙山指揮籌劃。

    聶軍並沒有直接對起義軍發動攻擊,而是打起了「政治攻心」仗。

    聶士成只是派出一百多人,隨帶翻譯,持告示前往全州招撫義軍,以期兵不血刃、消弭戰端。

    一,曉諭起義軍解散。告知起義軍和百姓,「爾國王發電告急,我中朝愛恤屬國,不忍坐視不救,奉諭欽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統領率帶馬步槍炮大隊前來助剿。」說明來意之後,就宣明政策,承諾「特念爾等本屬良善……大兵到日,爾等能悔罪投誠,洗心革面,均予免殺」。

    二,安撫民眾。「諭示商民各安其業,毋得驚恐」。

    三,申明軍紀。公開向朝鮮民眾申明,清軍「奉憲檄飭,防營遠征,保護藩屬,護衛商民,自行軍旅,紀律嚴明。今入朝鮮,軍令重申,購買物件,照給錢。如有騷擾,或犯別情,軍法從事,決不稍輕。」

    清軍的策略,既宣示天朝兵威,又體諒民眾,設身處地、入情入理,還能著眼保全民眾生命,不妄加殺害。恩威並重之下,確實高於一般的武力清剿。

    孫子曰:夫戰,攻心為上。

    孟子又曰:仁者無敵。

    聶士成雖然挾著威嚴,但在舉起屠刀之前,選擇了「說服教育」,確是以仁厚對待朝鮮義軍和民眾,有將者的智謀和仁心。

    事實證明,一人不殺,也能達到目的。

    這與後來日軍佔據朝鮮,對重新拿起武器、抗擊日寇的東學黨人大舉進攻、大肆搜捕、大加殺戮,唯恐除之不盡的凶相,實有天壤之別。

    *——*——*——*——*——

    大清出兵之時,北洋艦隊派往朝鮮的警戒分隊,赫然發現日本運兵船絡繹而至,「大和」「築紫」「赤城」三艦也先進進泊仁川海面,還明目張膽派遣出汽艇在牙山灣進行探測。

    清軍據此判斷,日軍「居心叵測」。

    警號已經出現,李鴻章卻要袁世凱勸告朝鮮政府對日本採取隱忍的態度,委屈求全:「日與華爭體面,兵來非戰,切毋驚擾。迭阻不聽,即聽之。速設法除全匪;全復,華兵去,日自息。如有要挾,仍可堅持不許。」

    李鴻章竟將日本的派兵看作是「和中國爭體面」,顯示與大清有同等的待遇,為的是一個「虛名」,確實有些掉以輕心了。

    他已經被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困住了,包括解決問題的思路。

    當然,一個統帥,考慮更多的還是策略問題。所以,他還在與朝鮮國王統一思想,協調步驟,以在行動上取得一致:盡快平息東學黨起義,恢復全州的局勢,然後中國撤軍,日本人除了撤回,也沒什麼咒可念了。

    「消除亂源、釜底抽薪」,是絕佳的的獲勝之道,屢試不爽。

    理論上是這樣。

    但日本能聽李鴻章指揮嗎?

    *——*——*——*——*——

    自6月10日起,朝鮮朝廷行動起來,主動改變態度,向農民軍妥協和讓步,命全羅監司(全羅道長官)金鶴鎮與農民軍談判。

    政府愉快接受了農民軍的全部12項要求,包括停止迫害起義者和東學教徒、查明並嚴懲貪官污吏的罪行、嚴懲橫暴富豪、改善七種賤民待遇等,痛痛快快地全部答應,還煞有介事地邀請東學黨人一道參與、合力維持社會秩序。

    看來農民軍就是農民,特別容易滿足。一旦變「剿」為「撫」,對抗局面便逐漸緩和。

    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大火,終於平息下來。

    雙方握手言和,達成《全州和議》,簽訂和平協定。

    農民軍主動退出全州,解散返回故里。

    *——*——*——*——*——

    到此為止,事情進行得很順利。

    這是朝鮮官府和義軍的有效溝通、互諒互讓,當然,也是清日兩大軍「共同努力」的結果。

    準確說,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儘管日本人的兵馬,離起義軍還有一段距離,也並沒有馬上朝自己進攻的跡象。

    這一點,也許連日本人開始都沒有想到。

    扶持著東學黨的日本人大概也不會往那上邊想。

    所以,我們有種種理由肯定,東學黨的退讓,是一個深明民族大義的行動。

    雖然是政府首先妥協、讓步,而且農民軍所要求的改善自身地位、待遇,分地、減稅,並實施一些政治改良措施等訴求,至少從紙面上,也都得到了承諾,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但能夠讓屢屢上當的農民軍兄弟冒再受一次騙的風險,恐怕不那麼容易。特別是在「革命形勢」如火如荼的時候,讓他們停下腳步,那他們的意志也太弱了,與他們那個綱領差距也太明顯了。

    顯然,突然撤旗,只能有一個原理

    來合理解釋:當外部矛盾上升時,內部矛盾就不再是主要矛盾。就憑這一點,東學黨就不簡單,比什麼事大黨、親日派**黨要明白事理。

    農民軍兄弟接受談判,一定程度上是看清了,自己搞起來的這場內亂,成了外部勢力——清軍也好,日軍也好——侵入的緣由。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侮。」

    大清和日本紛紛進軍朝鮮,戰爭陰雲密佈,受害的不光是朝鮮王朝,還有朝鮮百姓。

    東學黨還不想在這個時候堅持鬧事,淪為民族罪人。

    *——*——*——*——*——

    現在,出兵的理由已經煙消雲散了。請的也好,不請自來的也好,大家各回自家吧。

    不管怎樣,朝鮮政府終於可以大起膽子,向清日兩國提出了退兵的要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