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三節日本幾乎現成的對朝用兵方策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6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向朝鮮派兵。

    陸奧宗光外相、林董外務次官、川上操六參謀次長三人當夜就一起研究出兵方策。

    日本歷史上是這麼記載的。

    我一度對這個「急急風」似的狗頭軍師「三人組」十分費解,日本人幹事就是這麼怪異——怎麼外交大臣不是滅火的,而是點火的?到底誰是指揮戰爭的?外務大臣和次官,再加一個參謀次長,就負責並完成了研究具體出兵方策的任務?

    慎重地小心求證,仔細琢磨之後,我又覺得這個組合,十分具有日本特色,也十分有可行性。

    可能,而且相當可能,還不止他們這一組在研究,那一夜肯定有很多日本人徹夜不眠。

    從日本追隨大清國、持續十幾年的「研究熱」來看,外相、海相、海軍艦長、陸軍參謀,只要有有點官職的,都爭先恐後地上書天皇,《征討清國策》,《對清國戰爭方略》,都是這麼鼓搗出來的。別忘了民間,還有一些「軍事愛好者」、一些「大清發燒友」們呢。

    這三個人也許只是志同道合、脾氣也挺合得來,會議一散就組合在一起了——在多個組合當中。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提前預習功課,而川上他們的準備速度告訴我,老師說的是多麼正確多麼重要——「三人組」能這麼快速地拿出一個方案,實際上也得益於,對朝方策其實幾乎都有現成的。

    日本人野心已久,關於戰略的謀劃,可以說是從維新時起,非止一天,可不是今日才提出。也早就有不止一個策案,《東亞兵備志》裡有,《征討清國策》等方策裡也有,還有其它等等地方,多了去了。日本人還不時地拿出來修改一下、補充補充,這些東西也是一個接一個版本地問世。別說對清作戰,連幾十年後的對俄作戰都討論過了,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朝鮮戰事的設想、對策,在歷次的官方和民間研究中,在方案連續不斷的修訂中,哪一次不被討論討論?

    所以,基本就是現成的,直接拿出來就能用。

    好了,先找出那幾本「參考書」作藍本,「三人組」要干的,就是花點工夫再根據實際推算一下細節,完善一下,大功告成。可惜那時候沒有電腦,有電腦,可以調出檔來直接修改,連抄一遍的力氣都省了。

    加上這三個傢伙,還真不是等閒混飯吃的。那都不是一般的能人,是胸懷大志、責任心強、工作熱情高的能人,三人聯手,可謂強強聯合。

    陸奧宗光,日本千年「智慧」的結晶、集大成者(臉皮厚,心黑,有謀略),日本外交界的鼻祖,外務省的偶像級人物,至今仍有銅像立在日本外務省大院裡,還是唯一的一座。不過他倒不甘於「默默無名」,把自己的事跡、心得,凝在一本《蹇蹇錄》裡,也被後來的日本外交官當作必讀的經典。也許他沒有想到,這本書從另一個角度去讀,就是供述日本軍事外交、戰爭策源等罪行的不遮不攔的「自白書」。

    這個鼻祖,就是這樣為日本創立外交傳統的。

    川上操六,可是個標準的「中國通」。日本政界、軍界的要人們,很多是親自到清國旅遊觀光兼考察調研過的,川上次長自當參謀起,就先後多次到中國調查兵要地誌,刺探中國的兵備。

    1893年4月,也就是一年前,川上次長又親自前往朝鮮和中國實地考察,從朝鮮釜山、仁川、漢城,再到清國芝罘(煙台)、天津,用一個月時間對朝鮮和清國的軍事現狀進行了評估。李鴻章視川上操六為座上賓,採用炫耀自家實力打壓對方的一貫做法,能拿出來的全拿出來顯擺顯擺。這就等於反過來向潛在的敵人敞開了秘密,給川上的刺探提供了各種方便。川上一行在天津參觀天津機器局,走訪武備學堂,觀摩步兵戰術操練,登上北塘炮台觀看炮兵操演,還利用郊遊的名義,對天津周邊地形進行了觀察。

    所以,對於搞這麼個東西,從對政府戰略目標的把握、局勢的判斷、外交與軍事的配合到具體的兵力和戰術運用,這幾個人的職能上剛好能有效擔負,不多不少。

    只需再加上一點戰爭的狂熱。

    後來日本人也得意地認為,這樣的組合,無意中有了一個好成果——此後正式的戰爭中,日本外交與軍事行動的配合協調,「正是基於此次的一致」。

    我看這個例子,確實可以作為日本行動的範本。

    而且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的外交,從來就是軍事外交,刺刀外交。

    不是所有的加班熬夜都是被逼的。

    有機會進入歷史記載的,必是天皇和政府採納的,得到實際施行的。天皇他們選中的,正是這個「三人組合」制定的方策。

    *——*——*——*——*

    「三人組」研究的結論是:清國在朝鮮的兵力不會超過5000。為保持優勢兵力,日本須派兵6000——7000人。決戰地點很可能就是漢城地區和平壤一帶。

    ——評價:估算相當準確。

    戰役設想是:如在漢城一戰即勝,清國可能即求和;如清國增兵,則日本再派一個師團並在平壤戰勝,清國講和必成定局。

    ——評價:這個設想幾乎把局勢發展算計了個恰好,如神算子「掐算」一般。

    行動:為達成以上設想,考慮必須先派一個混成旅團,並做好再派一個師團的準備。

    ——評價:准。這特麼就不用考慮。

    由於長期的準備,日本軍力已完成近代化轉變。師團都是現成的,從6個裡面定一個即可

    可。靠平時關係,還是靠看哪個師團長順眼、長得好,選一個都行。除了那個近衛師團,是天皇的親兵,不能隨便動用。

    當然,可能是考慮戰鬥力。

    戰鬥力也都是相當強的,編製統一,武器兵員都法制化了。

    按日本實行的步兵師團、旅團、聯隊編制,一般將兩個兵聯隊編成一個步兵旅團,兩個旅團編成一個師團。師團另轄有炮兵聯隊、輜重兵聯隊。

    而所謂混成旅團,可以理解為我們所稱的加強旅團。就是在師團所屬的某個旅團編成的基礎上,抽調部分師團直屬的炮兵、工兵、輜重部隊,予以加強,使之各兵種俱全、基本具備單獨面向一個方向的**作戰能力。

    這個組合模式不固定,所以很靈活,可按任務需要和兵力實際抽調,甚至有點現代常用的「模塊化」結構、能靈活組合的意思。

    混成旅團,這個在後來的日軍全面侵華戰爭中頻頻出現的概念,此時已經用於中日戰爭,可見日軍已經達到十分成熟的水平。而且從編制到兵力運用,都具有了多兵種合成作戰的意識。

    看來日本人請德國教官,真是沒白請。

    「一根筋」的日本鬼子從技術層面上學習什麼東西,還是很在行的。

    *——*——*——*——*

    最後決定,這個混成旅團由第5師團所屬第9旅團為基幹編成。

    第5師團,按日本以地域徵兵和編成的傳統,是由來自廣島——就是那個光榮地挨原子彈轟的地方——的兵員編成。

    它是日本第一批編成的師團之一,日軍稱為老師團,戰力強,戰功多。對外第一仗,就與中**隊作戰,看來不愧是侵華的急先鋒,所謂戰功多,也幾乎全是轉戰中國創立的。

    後來曾由阪垣征四郎率領、自稱為「鋼軍」、橫行一時的,就是這個第5師團。

    山西平型關被伏擊,成就了**和八路軍115師的盛譽;

    山東台兒莊戰役被包圍痛擊,成就了池峰城、張自忠等名將和所屬部隊盛名;

    廣西崑崙關被「鐵軍」痛殲,成就了杜聿明和**第五軍的聲譽;

    這一路「光輝足跡」的最後,是窮途末路——老家被原子彈幾乎滅了,老領導阪垣被吊死了,這個師團也算完事了。

    *——*——*——*——*

    所以,日本在對朝用兵上,基本上是預有準備,而部隊也做到了快速反應。

    抽組一個混成旅團,只能算是日軍的先頭部隊,更大的行動還在後頭。

    怎麼上去?那得海軍來幫忙了。陸軍參謀次長的方策裡就沒提,那點事,到時候再現說吧。

    海軍方面。

    在陸軍參謀次長川上操六與外務省兩名「軍事外交官」研究對朝策略時,海軍也沒閒著。

    早在6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做出向朝鮮派兵決定的當天,日本海軍也立即著手,進行動員和戰爭準備。

    雖然開始政府,陸軍都沒怎麼看重海軍,打算讓他們配合一下而已。但他們有自己的考慮,有自己的理由,可不會這麼「服從安排」。

    而且相比陸軍,他們的工作量也是相當大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