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二節《天津條約》——中日都忙著佈局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接下來,該坐下來,談談朝鮮問題了。

    連同該由大清說了算的,就讓大清說話。

    朝日的談判轉變成中日談判,談判地點也轉至中國天津。

    日本人還真應感謝朝鮮這檔子事,又給了日本一個與大清接觸的機會。

    ——*——*——*——*——*——*——

    1885年,距離上一輪交涉十年,李鴻章作為全權大臣,偕自己的副手吳大澂,與日使專就朝鮮問題的解決進行談判。

    話題基本還是那些老話題。他的對手換上了有名的伊籐博。

    這是日本史上有名的能人,也是一個十分難纏的對手。不過,他似乎十分關注「洋務運動」(肯定也研究過),甚至希望大清能通過改革自救自強,貌似還有點期望與大清「同心互助,共禦外洋」的想法。我對他在深恨之餘還有一點好感,也來自他的這一點好意。

    歷史是複雜的,歷史人物也往往是複雜的。我不敢絕對說伊籐是「聯中」派,但他絕對是一個有遠見、很務實,不缺乏冷靜的政治家。

    他在對付大清上毫不手軟,與李鴻章在談判桌上死掐,私下裡,卻就時局與兩國的國政,竟夕長談,包括談判結束之後,兩人間的對話竟還有所深入,二人也頗有些惺惺相惜。

    ——*——*——*——*——*——*——

    雙方談判,伊籐上來就代表日本,就大清駐朝鮮軍隊(袁世凱他們)(平亂中)傷及日本軍隊、人員,強烈要求懲辦駐朝將領。

    然後在朝鮮地位問題上,又激烈爭吵,言辭攻伐。

    最後,雙方重點在朝鮮駐軍的問題上,你來我往,爭執交涉。

    第一件,無非是「惡人先告狀」加「倒打一耙」。李鴻章豈能聽從日本人的「安排」,懲治自己的幹部?就說駐朝清軍代朝鮮平定判亂,不意傷及日本人,如果非要弄清原因,我們倒是樂意好好查一查。

    當然,以伊籐這樣的聰明人,怎會不知道李鴻章不過是遮擋?好在也沒指望能查個啥結果。再說日本人也不乾淨,「出水都是兩腳泥」,誰還說誰。

    提起這個事,不過是個見面的由頭,開場的鑼鼓。

    那就提正事。

    朝鮮地位**不**?

    李大人還是老調重彈,不說代為作主,但說如果朝鮮有情況,大清決不會坐視不管。

    等伊籐進一步提出應明確給朝鮮**地位,大清對這個底線是始終不退後的,吵半天,沒用。

    伊籐只好中止,好好,這個問題也不吵了。

    真正取得進展的,是李鴻章答應退兵,而且是雙方一起退兵。

    伊籐確實難纏,一項不成還有一項。等真有一項看似快要達成了,可能節外生枝還會再出一項——對今後如果朝鮮有事,兩國如果派兵,如何辦,也讓伊籐順勢提出,並且還解決了。

    雖然李鴻章一開始曾放出狠話:「朝鮮事,中國並未辦錯,其錯處全在竹添,若因此決裂,惟有預備打仗耳。」說得十分硬氣。

    但伊籐前兩個問題的鋪墊十分熨貼。在李鴻章看來,伊籐也算是講理的人,在追究駐朝將領的責任上,竟然能給予理解(李鴻章自己後來曾有表述),所以,李鴻章大人對伊籐有了一些好感。

    況且,李大人內心深處,還是希望雙方罷手。

    看來,伊籐確實理解人情世故,也擊准了李鴻章這個老者內心柔軟的部分。

    最後,《天津條約》簽訂,雙方約定以4個月為期一同退兵。

    還加上一條:如果將來朝鮮有變亂,日清兩國或者一國派兵,都首先照會對方,事件平息立即撤兵。

    伊籐最終的目的終於成功達到了。日本爭得了出兵朝鮮、與大清平等的權力。

    而關於這一條,後世均認為給甲午戰爭埋下了禍根。

    ——*——*——*——*——*——*——

    李鴻章只所以同意,是因為此時還需要妥協。

    他暫時打退了日本「給予朝鮮平等一國地位」的要求,維護了「宗主國」的地位——至少是名義上的。

    同時,他深信:如果日本派兵,須先照會大清國,日本斷不會貿然行事。——不管是從李大人信奉的《萬國公法》來講,還是從儒家道德的光輝思想來講,甚至還是從「進化論」上來講,「明的日本人」都不會,也不敢胡來吧。

    還有一個「小算盤」是:如果派兵,大清怎麼著也比日本先到一步。鴻章大人盤算過,中國駐軍跨海遠征,兩天足可到達漢城,而日本從海上運兵,至少需要四天。

    ——我不知道李大人是怎麼計算出來的,但他很認真、很自信。

    因為自信了這一小步,大清在外交上,又後退了一大步,在「法」與「理」上(我的意思是,也就僅是這個層面)也埋下了一定隱患。

    在以後的甲午戰爭中,陸奧宗光外相拿「兩國對朝鮮具有平等權力」和「派兵權力」說事時,中國將嘗到苦果。

    太小看日本人了,太把日本人當人了!

    ——*——*——*——*——*——*——

    但我認為,也無須把這一條看得危害程度有多麼多麼大,再大也僅僅是留下「

    「一定隱患」。也沒有給野獸打開籠子那麼嚴重,因為野獸本來就不在籠子裡。

    至多是給個現成「口實」罷了,日本人想幹什麼事,理由多得是。沒有理由,那……非得理由嗎?

    而且,日本人手裡還有一張牌——日本與朝鮮的《漢城條約》。

    ——*——*——*——*——*——*——

    其實李鴻章也深知,此時單靠大清,力制日本乃不可為。

    所以,接下來的事情讓我覺得,李鴻章在對待保護藩屬國的問題上,有了新的路線。

    打發走日本人之後,李鴻章立刻向總理衙門建議,並主導著干了另一件事——引列強勢力進入朝鮮。

    大清一改往日抵制列強與朝鮮締約的態度,打開了口子,勸服朝鮮與英法美俄德各國簽訂了通商條約。

    既然打開大門,就乾脆對各路豪強敞開,不能讓日本人吃了獨食。

    深知制衡之術的李鴻章期望,借列強之力,或可制止日本獨佔朝鮮,避免越南那樣的結局。

    況且,李鴻章那是真下力氣來幫助朝鮮。從與英國所訂的第一個條約起,基本上是平等條約,尤其是在關稅實行浮動制和定期協商定稅等方面,李鴻章從中所做工作值得肯定。史料稱,這是連大清都未實現的。只能說李鴻章對朝鮮是真心實意,也最大可能地保證了它的利益,而不是「黑」朝鮮一把。

    要知道,日本通過朝日之間的條約,是獲取了免稅特權,外加領事裁判權和駐留地、駐軍權等一系列特權的。

    應該說,這一手給日本人帶來了相當大的麻煩。今後日本想在朝鮮「有事」,需要打交道的就不止大清一國了。

    這個「麻煩」還包括未來二十年,日本被拖入一場危險的戰爭——日俄戰爭。

    李鴻章這個「壞老頭」的招數實屬不得已而為之,卻不可謂不毒辣。

    ————————————————————————

    1874年,北洋開始建設。

    1874年到1894年,發生了太多的事。

    其間的1884,是一個明確的前奏,一個關於朝鮮的幾乎同樣模式的戰爭「活劇」,又完成了全部的「鋪墊」那一幕。

    1884年到1894年,甲申之亂到甲午戰爭爆發。留給中國,留給日本的時間,都不多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