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五節關於中日戰略思維的討論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悲劇的是,當時情況下,清廷和李鴻章一班大臣沒有清晰地判斷中日力量對比消長,也沒有判清日本的國策和戰略,而是用一個模糊的概念和印象來代替。

    其實判斷了也沒用。

    日本領導人現在為了壓制中國,特別喜歡戴著微笑的面具、揣著銀子,遊走在世界各地,到處扯「價值觀外交」,好像自己講的是歐美的價值觀,就是善的化身、天使在人間,又好像一扯起這片「破布」,日本就相當體面、相當高尚了。

    但歐美的所謂價值觀本身就不是啥事,日本人又能當它是什麼事?

    那不過是為了拉攏歐美,往人家隊伍裡鑽。

    一個西方七國集團的「g7」,拉上俄羅斯變成「g8」,後來又把人踢出去,要咱中國人說那算個「g8」?可日本人在裡邊那個氣勢啊,彷彿一參加那個會,就站在了世界頂峰。

    其實,我們正可以挖挖日本人的價值觀,起起他們的老底子。

    這一起,才能看出日本人和中國人戰略上何其不同。

    中華化博大精深,日本人真的學會了嗎?

    「仁義禮智信」,日本人就是缺「仁」,無「義」,少「信」。

    忠義二字,在日本人心目中,只講「忠」字,沒有「義」字。忠於主人、忠於上級,不問行為對錯,沒有善惡是非。

    以前忠於將軍、大名,後來忠於天皇,服從長官,讓殺人就殺人,讓放火就放火。

    扒下一層又一層的裝飾,露出的實用主義和利己主義,就是日本價值觀的核心。

    日本人把中國博大精深的武術拿回去,把花裡忽哨的動作當作沒用的虛招全部捨棄,留下劈、扎、刺等直截了當的手段,把中華武術的美感、藝術成分全部去掉,留下「一擊必中」的狠辣,把中華武魂的扶弱、俠義全部去掉,留下嗜血、爭強。我真不知道中國一些人追捧日本人的劍道、追捧韓國人的跆拳道有什麼道理,那些玩意動作雖簡練,但直接而露骨,露骨得毫無美感可言。

    日本人把中國的孫子兵法、武經十書全搬回去,潛心研究,看到的是陰謀,學到的是血淋淋的博鬥方法,形成的是「不惜一切手段」的實用主義,唯獨拋開「不可輕易言戰」的寶貴思想、「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至大智慧,埋頭苦幹、走窮兵黷武的道路。

    一個只有狹隘利己心理的民族,除了實用主義和利己主義思想,對人的生命都不尊重,哪裡還有什麼善美的價值觀可談。

    ********

    作為一個連歷史都被「神風」和「神話」支撐的民族,日本人常被狂人描畫的前景煽動起來,而不問實現這個空想有沒有可能。

    幾乎所有的專著都認為,日本人缺乏戰略,目光短淺。

    幾乎所有的專著也都認為,日本人不善於思考,容易盲從,是一群被狂人帶領的人。

    所以,討論日本的戰略思維,不如討論其民族心理特點。

    其實,當下只要關註:日本人這個群體隨時可能被點燃,瞬間爆發,對外產生巨大的破壞力。

    從日本人發動的一次次戰爭就知道了。

    日本人不懂戰略的「張力」,不懂得維持力量的平衡需要什麼,戰爭的後果是什麼,更不知道「拿到手的並不一定是永遠擁有的」這個起碼的道理。羅馬帝國,元帝國,拜占庭帝國……這些帝國大起大落的興衰成敗,從沒有發生在日本這個小國身上,這些歷史一次又一次顯現的規律,日本人自然是學不到的。

    所以,直至今日還有日本學者惋惜石原莞爾「不出滿洲」的侵華方案,不懊悔發動戰爭而是懊悔「擴大戰爭」,喋喋不休地討論「如果當初沒有全面侵華,而是牢牢地佔據滿洲,那麼……」,檢討日本在侵華時中了蔣介石在南方開闢戰場,把日本拖入兩線作戰的「戰略陷阱」。好像不那樣,就怎麼怎麼的了。

    這就是日本人對戰爭的理性反思!

    *******

    我們常常說:日本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

    《絕版甲午》卻指出:包括日本在內的大量海外史料,說明「日本人民」從來就不是什麼侵略戰爭的受害者,而是受益者。推動著日本「軍國主義」的,就是強大的民意力量,其中包括那些屬於「被壓迫階級」的工農。如果非要說「廣大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那麼,他們並不受害於侵略或「軍國主義」,而只是受害於「不幸戰敗」而已。

    此言深刻!

    我認為這個觀點,是比較客觀的,也比較準確說明子日本人的思想認識實況。

    我們直到日軍侵華戰爭,至少2000萬人無辜被害,還念念不忘日本多少人也被戰爭奪去了性命,為軍國主義殉葬。

    我們可憐日本人。但,日本人這麼想過嗎,這麼認為嗎?

    直到挨了原子彈轟,人家去找那「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算賬了嗎?

    日本人不是腦子進水了,是進水泥了。

    ********

    但我們應當佩服日本人的勇氣和韌性。

    日本人一但定下決心,就堅韌不拔地實施,直到被原子彈轟掉,也不回頭。

    投降不代表戰敗,投降也不代表懺悔,不代表回頭。

    只是暫時縮回「忍者神龜」的頭而己。

    &nbsp

    ********

    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就可以理解我們與日本人的不同:

    我們常常拘於當前條件,提出基於現實選擇的方案。我們常常選擇等——等著全盤準備完畢,一擊之下奏效;更高明的是——等著有了壓倒性的威懾力量,對手自動放棄非分之想。

    日本人卻更多地信奉「豺狗戰術」——在實力不夠時,日本人就像一隻豺狗,堅忍地跟在獵物後面,不定時瞅時機上來咬一口,直到獵物的血流盡。

    ********

    所以,遺憾的是,大清面對咄咄逼人的小日本,選擇了忍讓。

    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一貫哲學。

    也許,李鴻章選擇「中日之間不可輕啟戰端」這一思路,不失為一策略。

    忍讓怎麼了?漢武帝和他的父親、爺爺不也跟匈奴單于和親,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父親不也受過突厥可汗的氣嗎?

    是。但有一個前提,暫時忍讓,是爭取時間,積極備戰,這樣的忍讓才能稱其為積極策略。

    不是自以為換得永遠平安,恬然自安,自此無憂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