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一節掛上「倒檔」的政治維新——王政復古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讀日本史,我總感覺很難。

    要想一下子記住、記清楚,是很費勁的事。倒不是他們那點歷史多長多複雜,前邊一半那些神話,可以當瞎話,不看都行,主要是那一些稀奇古怪的人名,讓人頭疼。劇情嘛又比較單調,反正是今天這個打過去,明天那個打過來,一會捉對廝咬,一會組團群毆。

    最後,只留下一個簡約而深刻的印象:這個小國沒有幾天是消停的,除了有兩次出去殺人放火,大多數的時間就是在幾個島上,自己咬來咬去。

    後來強人家族德川出場,好不容易過點安穩日子了,美**艦來了,英國、俄**艦來了。

    然後,就是被外邊來的人摁著打了幾頓。說是打,其實頂多算是敲打,大家在海邊相互開了幾炮,連個像樣的戰鬥都沒有發生,日本人就「開國」了。

    人家被打之後,眼淚都不擦一下,便以強烈的好奇心,跑到西洋去看個究竟了。

    於是一部分所謂的「有識之士」,一看外面的世界,立刻就發現了本國的問題並決心改變——實行西式的政治改革。

    而要推行改革,必須徹底推翻**無能的幕府統治。

    這就不是改革,而是先革命了。

    革命不是吃飯聊天、開會商量的事,還得先從自己人打自己人開始。

    可是,所謂革命志士,有志,卻沒有槍桿子,遍地的農民起義、暴動,又被革命志士們看成可利用而沒有領導價值的力量,搞不好還是革命成功後的敵人。志士們只能投身和借助當下的倒幕運動,打進去、拉出來,聯繫和鼓動一部分對幕府有怨、對現狀不滿的大名們,對陣擁護幕府將軍的大名們,一陣混戰。

    當時的條件,也只能如此。

    依靠軍閥來消滅軍閥,終究得不到想要的理想結果。因為各藩主的理想追求與維新志士的理想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跟他們打交道,從來不是拿嘴皮子就能鎮得住刀把子的事,最終恐怕是一個幕府將軍倒下去,幾個甚至幾十個大名站起來。看來維新派是混不下去了,就把天皇找出來了。

    自己影響力不夠,就打出歸政於天皇的旗號,先把德川將軍搞下去再說;和天皇結成同盟,實行不了美國式的資本主義政體,也可以效仿大英帝國的式樣。這應該是部分維新派的如意算盤。

    雙方各有需求,自然一拍即合。

    倒幕運動開展之際,還是十六歲孩子的明治天皇睦仁繼承皇位,在革命分子的鼓舞之下,12月9日斷然實行「王政復古」。1868年1月,倒幕派發動政變,迫使將軍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把政權交給天皇睦仁。2月9日(慶應四年一月十三日),在紫宸殿舉行元服之禮,接受加冕。3月發佈《五條誓約》,即施政方針:「廣興會議,萬事決於公論;上下一新,共展經綸;武百官以至庶人,務使各遂其志;破除舊日陋習,一切從天地間之公道;求知識於世界,大展皇基。」

    9月天皇下詔,改慶應四年為明治元年,元號為明治。

    「明治」還是從易經的「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一語中選出來的呢,很有化,非常講究。

    ******

    這就是日本所標榜的革命。

    人家革命是推翻帝制,日本人革命是強化皇權。

    我曾十分不解,日本人自己相當得意的資產階級革命,怎麼與社會潮流背道而馳,整出了個走向**的「王政復古」?

    日本人的資產階級革命,豈不成了一個輪子向資本主義跑,一個輪子向皇權**倒退?

    仔細想來,以上就是基本原因。

    用句常見的話說,這是形勢發展的需要,是現實的選擇。

    但是,誰利用誰,還不一定。

    日本人也許會發現,至少該有部分日本有識之士明白,這是一個禍根。

    等他們明白,「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時候。

    我們不必帶有任何幸災樂禍的感情成分,或平衡心理的需要成分,等著。

    ********

    天皇親政了,接下來——

    還是一頓打。

    維新的內亂、戊辰戰爭……歷時1年零5個月,才告結束。

    維新勢力、新興地主和資產階級力量,毫不留情地掃蕩了一切反對勢力。

    德川家康勢力終於被搬掉了。

    因觸及利益而反對改革的武士團伙終於被清除了。

    因負擔加重而起義反抗的下層民眾終於被壓住了。

    面前,已經沒有了對手,局面終於鞏固下來。

    維新派們終於從「倒幕派」中脫胎換骨,恢復面目。

    一大群維新派,加上一大群來自舊幕府的投機分子,成了革命元老,粉墨登場。把持了朝廷政府上下權力,佔據了一伸其志的重要位置,也佔據了謀取個人私利的有利位置——沒錯,記住我說的話,這幫人既要留名青史,也忍不住要點真金白銀!

    ********

    終於有機會大展身手。於是,上上下下忙活起來。

    忙啥?忙著出國考察,一下子走遍了歐美十幾個國家。

    第一件事幹啥?憲政嘛,得先拿一個憲法出來。

    制憲的活動,是相當廣泛、相當喜人的。

    一時間,各個能人都要歡歡喜喜伸一嘴,拿出了形形色色的草案和建議,掀起了一股熱熱鬧鬧的憲法熱。好像既然高唱民主了,民眾就說了算了;有了憲法,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了。

    一番折騰,終於搞成了一本《大日本帝國憲法》。

    但是——其他人搞的「制憲活動」都是白扯,得到頒布的這部憲法,是秘密制定的欽定憲法。

    是伊籐博拉著一幫子人,在秘密的地點——最初在東京官邸,其後遷到神奈川縣金澤的一個旅館,最後在橫須賀海上的夏島、伊籐的別墅裡——秘密炮製出來,由天皇的最高咨詢機關——樞密院秘密審定,天皇親臨參與秘密修改、再審定、批准。

    自始至終都在秘密當中。

    所以,制定和審議決定這個憲法的,不是民主的憲法議會。民間及政府內部的一部分人,還想退而求其次,主張將這部秘密的明治憲法草案提交給國民議會或官民共同的憲法議會上討論,但這也不行。因天皇御用班子的反對,胳膊終是扭不過大腿,而只好作罷。

    而且,這個憲法,還是以德國憲法為藍本,修修改改炮製出來的,其「民主基因」和「民主成分」可想而知。

    1889年2月21日(明治二十二年)紀元節,日本宮中正殿舉行發佈憲法的儀式。憲法不是國會授予,而是由皇后捧獻給天皇。

    日本人還是興奮不已,各報紙爭相報道,無不自豪宣稱「日本成為亞洲最先立憲的國家」。

    只要奪得第一,走在亞洲前列了就好,其它也不管了。

    沒錯,是亞洲第一部。好賴這是部憲法,對亞洲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進步啟示的。

    僅此而已。

    對日本鼓搗出來的這種只賦予議會之名、卻束縛議會權力的偽裝的憲法政治,日本自由民權運動激進的理論家中江兆民評論說:國民「未及見到其實,卻先為其名陶醉了。」

    明治憲法從開始就跟議會沒發生多大關係,憲法中對議會的權力也設了障礙,留下了「後門」。而本應限制的皇權,卻空前加強了。

    當初部分維新派們算盤珠子辟辟啪啪,千撥拉萬算計,事情發展的結果還是超出了他們對「大英帝國模式」的預期。既然把天皇捧上天去、都捧成神了,就不可能再從神壇上下來,頂多降了一個台階。乾脆,再加一把火,培養培養,培養成個激進分子、同道中人,繼續用著吧。

    當然還有一部分維新派從來都信奉集權**,相信這一套對日本更合理更有用。這些人一路考察到德國,聆聽教誨,終於認定,這各模式才是最適合日本的。

    就這樣拉拉扯扯好多年,把日本的政治體制搞成了皇權至高無上,名義上內閣、議會分立的半封建、半資本的「雜交品種」。

    這部混雜著神權、皇權、上層特權,唯獨缺少民權的號稱「資本主義」憲法,將皇權放在首位,第一條即以「大日本帝國由萬世一系的天皇實施統治」開頭,並賦予天皇統帥,決定陸海軍編制、常備兵力量、宣戰、講和、締結條約,還額外具有戰時、國家事變之際的特別大權。

    為保證以上權利能實現,天皇還直接被弄成了最大的地主、資本家,大臣們故意讓其擁有可敵全國的財富,很大很大,大到——即使議會卡住預算,天皇拿自己的資產,都可以發得起官吏的俸祿,可以在預算外干很多事情,比如——造軍艦。

    這就是《日本憲法》,未來擴張戰爭的制度之根。

    ********

    日本已經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帝國了。

    從前的天皇,權力不是落在地方豪強或外戚貴族的手上,就是落在武家政權的手中,天皇可以說只是一個傀儡。到了明治天皇,終於總攬大權於一身。雖說一幫「元老」們動不動也耍耍牛,但說他僅僅被日本改革派用來作「精神領袖」是不夠的,說他只是「偶像派」是不對的。

    誰要再以為天皇是一個傀儡,明治開始,包括後來的昭和天皇裕仁,那純粹是不察史實。

    日本人拿來為裕仁開脫罪責的話,可信嗎?

    日本人民被軍國主義分子驅使,軍國主義分子聽從上級的,上級聽天皇的,天皇說了不算……??????誰發動的戰爭?誰該為戰爭罪行負責?

    歷史上真實的睦仁,沒那麼老實,也不像有些人說的那麼不堪。

    睦仁極會等待機會,利用機會,爭奪權柄、鞏固皇權。

    特別是當對外戰爭、擴張的野心一致時,天皇和權臣們還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各自發揮有力的作用的。

    ********

    在中國,一個皇朝江山坐久了,皇上往往犯迷糊,安享太平就忘了「忘戰必危」的道理。你看中國皇帝善於幹的事就知道了——有寫詩填詞的,有畫畫的,有演戲的,有擺攤的,有唸經修道的,也有干木匠活的。不是隨便玩,那可都是絕對專業水平的業餘愛好。

    而日本天皇一家子一旦好不容易掌個實權,就「暴走」。雖然古今中外的歷史證明,處在權力頂峰、至高無上的皇權有一種魔力,容易使人膨脹,但象日本這樣造成滔天禍害的,空前絕後。對於明治天皇睦仁這樣一位年輕、被改革派精心培養,有膽識有見地,渴望建功的人來說,掌握實權就是給他插上翅膀、如虎添翼。

    當試著發了幾個號令,發現還比較好使之後,

    ,站在那幾個狹長的小島上,一股血直衝腦門子,雄心「**」,立志「開拓萬里波濤」,妄圖「布皇威於四海」,發起侵略戰爭,把國家引上對外擴張的道路,實在是太正常了。

    睦仁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繼承大統,也繼承了日本開疆拓土的民族基因,又生逢其時,面對一個空前的挑戰,也有了一個大好的歷史機遇。國家統一,直面世界,在充滿弱肉強食、奉行叢林法則的時代,太適合日本人的本性了。幾千年淨自己打自己了,此時不放手一搏,簡直白瞎了由野蠻向野獸「逆進化」的成果。

    師永剛、張凡在《首敗》一書中,以「日本明治天皇一生對位的三位中國皇帝」進行結論性歸納,做了非常有意思的描述:明治對同治——「不同之治」,明治對光緒——「『光』『明』殊途」,明治對宣統——滿洲無國。

    清日兩國帝王的政治建樹,國家的命運興衰,一目瞭然。

    現在,對日本人來說,大海對面那個佔著一片富饒的大陸,老得快走不動的老大帝國,怎麼看,也像是一個待捕的誘人獵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