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龍旗飄落

正文 第一節海防、陸防之爭 文 / 雪天雪晴 非包月作品

    朝廷「火筷子」一撥,又撥旺了大清「海防、陸防之爭」這把火。

    原浙江巡撫丁日昌以《擬建海洋水師》章程入奏,建議建立三洋海軍,李鴻章甚至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將「停撤之餉,即勻作海防之餉」。

    以左宗棠為首的一部分官員,則力主出兵收復新疆,理由是:如果西北「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尤其招致英、俄滲透。

    不知是「收復新疆」的爭議開始,還是「專心對日」的爭議打頭,反正兩者趕在了一起,又引起一個長久的問題——「海防」與「塞防」之爭。

    ————————————

    海陸難以兩顧之痛

    一直以來,事關大清國的國防建設,大臣們分成兩派,即海防派和塞防派,或稱海防和陸防兩派。

    隨著時局的變化,兩派各執一詞、爭執不下,朝廷也一直左右搖擺。

    但是,我們評判大清「海防和陸防之爭」優劣長短,其實就是個偽命題。

    古人不是傻子,大清高官也不是吃白飯的,清楚問題所在。

    海陸兩派爭的,不是不防,也不能不防,不是需要哪個不需要哪個,而是誰先誰後。

    先海上還是先陸上,不同之處,只是軍事思想指導上和對局勢的判斷的差異。說到底,它實質上最終是一個戰略選擇的問題。

    中國是傳統的大陸國家。長期以來,中國的疆防概念,也基本上等同於陸上邊疆,而無「海疆」概念。

    明太祖朱元璋派36大姓遷居琉球,提高琉球製造大船水平,是中國王朝史上最大規模的航海技術輸出。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沿岸,是中國王朝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探險。

    然而,今日的海域怎麼樣呢?最遠處,也只留下南海一片海上遺產。

    對著世界地球上那一大片海,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我們錯過了地球大發現之旅,反而讓歐洲後來者居上,那一輪全球勢力的大佈局後,地緣政治版圖的變化給我們造成的壓力,直到今日還在。

    天朝大國豐富的物產,使我們不必看重外域。航海巨大的花費、生命的付出,得不償失,使中華帝國打消了走出去的願望。

    退回就退回吧,國防上也沒有將海上列入重要防禦方向——茫茫大海阻隔,即是天然防禦。我們不出去,敵人也未必有那本事進來。

    誰想到會有一天,歐美的艦船會將大海變成通途。

    等到察覺海上威脅的時候,中國已經無法有效地從關注陸上疆界的安全中轉移到海上。

    到晚期,大清國面臨多個方面的威脅。海上不時有西洋各國艦船逼迫,陸上面臨俄羅斯步步進逼,巧取豪奪,列強推動下中亞幾個國家的勢力,也都趁火打劫。俄羅斯侵佔伊梨,阿古柏竟在大清國內「建國」……大清國的邊防,已經如同一個四面透風的籬笆,連「左支右絀」的局面都比這樂觀,實際上已經陷入四面招架。

    看看這次海防陸防之爭的源起就知道,事實明擺著,若海防陸防同時並舉,財力、兵力,力不從心。處處設防,則等於處處無防。

    先解決哪裡的問題,成為擺在大清面前的一個難題。

    如此境地,分個誰先誰後,先顧一頭,實為無奈之舉。

    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

    李鴻章提出暫棄關外,專顧海防,也是從當前「急需」出發,有點收縮防禦,集中財力、精力,力求從海上取得優勢的意思。

    所幸爭歸爭,干歸干,面對西北被入侵瓜分的危局,左宗棠堅決主張反擊。

    我所知道的,左宗棠大人一直是「洋務派」干將,也是一直大聲疾呼水師建設,還挽起袖子,準備在福建海面大幹一場的大臣!

    從他的痛苦選擇上,難道不是正能看到大清之痛嗎?

    1875年,左宗棠以63歲高齡,憤然請旨出征,帶領湘軍子弟,歷時三年平定新疆。到1878年擊敗阿古柏,摧垮了浩罕國,並將沙俄軍隊驅逐出伊梨。

    打仗就要用銀子,收復新疆,朝廷調動了陝甘寧蒙各省的力量保障,並給了千萬兩白銀。這還是左公精打細算,又自籌部分錢餉,外加步步穩扎,一路屯田,就地解決部分軍糧的情況下,所支出的用度。

    海陸難以兩顧,這是大清之痛。明知「挖東牆、補西牆,還是住破房」,也已經在所不惜了。

    ————————————

    大清水師之痛

    大清水師,不是落後,是相當落後。

    不是沒有,是聊勝於無。

    清史記載,清朝後期水師已經有了內河水師和外海水師之分。

    內河水師是古老兵種,古老到從大清至少上推到三國赤壁,基本沒變。當時各省及內湖、內河、沿江水師,戰船名稱形形色色,皆是落後的帆船,所謂的兵艦,不過是個頭大點、帆數多點,弄幾個老式鐵炮在上邊。

    但外海水師呢?不過是個名頭而已,也好不到哪裡去,戰船差不多,連個小火輪都沒有,基本無法出海作戰,竟至落到租用商用輪船出海剿匪,還要出近海、不能走遠了的境況。

    兩次鴉片戰爭,大清海面上僅有的那點戰船,幾乎被「掃蕩」一空。水師提督關天培和水師官兵的血肉之軀,

    擋不住西洋的大炮巨艦。

    具體看看歷史記載就知道此時有多破落:

    道光「二十一年,以外夷船堅砲利,舊設外海水師,強弱不敵,等於虛設,擬改水師為陸師,專防內地。」「尋以海盜滋擾,全恃水師緝捕,廣東之虎門,為外海籓籬,尤藉舟師之力,乃定議緩裁。」就是說,勉強能稱得上海軍的外海水師,因為打也打不過洋人,還不如不搞,所以除了虎門的以外,基本全給裁了,留下虎門地區的外海水師,也是用來防備和追剿海盜的(追剿都夠嗆,估計也就是嚇跑還行)。

    這等於是乾脆把海防撂下了,成了不設防。

    …………………………………………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大清便進行了建設「現代海軍」的第一次嘗試。

    1862年,時任清朝政府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受恭親王奕?委託,前往英國購買軍艦。

    英國人出奇地痛快。

    剛剛和大清打了一仗,馬上又好起來了。這一點以前的教科書上沒看到,也沒想到,非常意外。

    很快,1863年,一支英國造艦隊到達中國。率領這支艦隊的是英國人,叫阿思本。

    非常意外的還有,阿思本不但帶來了軍艦,還帶來了英國政府的好意——幫助大清建立艦隊,艦隊的名稱就是「中英聯合艦隊」,或者更真實一點,稱為「李——阿艦隊」。

    李阿?——李泰國和阿思本啊。

    就是說,這個艦隊名義上由大清領導,實際上由李泰國控制,阿思本統領。

    啊,想起來了,記得有位著名人物曾經說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在海上霸主英國看來,你撿個現成的,有了這支艦隊,海上不就無事了嗎?

    在大清看來,我花銀子,你來率領,這樣的生意,天下難尋。

    打個比喻:我買個車,不會開,請個司機是可以的。我不買車,我租車,或乾脆打出租車,也行。但我不能買車了,車還要由賣車的掌管,想怎麼用、想去哪,他都說了算,我還要跟他商量,那誰是老闆?

    合著我花那麼多銀子,就是算個「初裝費」?

    這太荒謬了。

    這一切,最初源於李泰國的野心和狂妄,他已經私自「代替大清作主」,與阿思本簽訂了一個合同,就是兩人掌控「李——阿艦隊」權力的合同。

    李泰國把自己代簽的合同遞給奕?,奕?當即就震驚了。

    曾國藩、李鴻章等大臣們也被激怒了。

    這種毫不掩飾、也沒打算掩飾的野心,自然引起大清上下毫不掩飾的反對。

    曾國藩說得明白:寧可將船賤價賣了,做成虧本買賣,也不能接受英國人領導中國的艦隊。

    雙方彆扭在那裡了。

    奕?不客氣地明確立場、予以指正,雖然李泰國修改合同,接受大清派官員統領,而讓阿思本擔任副統領和教習的要求,但阿思本不幹了,宣佈辭職,帶領艦隊返回英國。

    到最後,軍艦被作價賣給其他國家。大清支出了173萬兩的購錢銀兩,只收回了106萬兩,大大地被坑了一把。

    因為鬧出這麼一出,李泰國也被清政府免去稅務司職務,炒了魷魚。

    但大清國第一次建海軍的嘗試,卻無可挽回地匆匆收場了。

    …………………………………………

    到同治皇帝上台以後,從同治六年(1867)開始,一幫大臣們又反覆上書,提議加強海防建設。

    結果怎麼樣呢?

    7年過去了,一遇外事,還是無船可用。

    加強海防建設的結果——水師人數雖然空前龐大,但戰力卻更加衰退不堪。

    原因——水師無船。

    船隻數量、質量,還是他老爸道光時候的樣子,除去朽壞的,甚至還不如。

    從曾國藩給皇上的報告可以看出:「以江南水師,向分外海、內河二支,外海水師六千七百七十六名,武員一百十八人,內河水師八千二十一名,武員一百三十三人。船數則近稽道光二十四年江南舊例,水師船二百七十五艘,朽壞居多,別造舢板船一百三十五艘,大?船十二艘,約計各船不過載兵二千數百人,而額定之兵數,尚有萬餘人。」就是說,將近一萬五千人的水師,手裡的船只能載二千餘人,竟有近一萬三千人無船可坐!

    沒有船的水師叫什麼水師,難不成還有陸基水師?

    一段時間以來,清朝水師(包括地方部隊的,如湘軍水師)不過專注於內亂,鎮壓太平天國時,還能拉出一支內湖水軍,在鄱陽湖裡大戰一場,沿長江直指南京。後來呢?

    後來仗打完了,就嫌「吃白飯」的多了,裁撤淘汰。一般士兵也樂得拿點錢,回家整幾畝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去了。

    戰船質量呢?據所查資料,清水師營所用內河戰船有小哨船、舢舨船、長龍船等。舢舨以下,均為用槳划動的小船。

    綜合這點兵力裝備,要拉出去上陣,別說海上能不能行駛、打仗,光從規模上看,還不如動員一些漁民出海打魚陣容壯觀。

    難怪曾國藩稱之「徒費餉項,有水師之名,無舟楫

    楫之實」。

    這一切只說明一點:大清的海軍基礎之薄弱,薄得像一張煎餅。

    實在是——不建不行了。

    朝廷頒旨各地大小官員,為建設新式水師出謀劃策。一時群情激奮,各地督撫紛紛上書。

    具體討論發言,說開話就長了。簡要說吧:

    在洋務派的一致努力下,「海防」之論一時壓倒「塞防」,促使清政府下定決心加快建設海軍。

    實際上,也是形勢所迫。

    日本人在大清海防建設上推了關鍵的一把,功不可沒。

    太后老佛爺聖明,小皇上英明,各大臣給力。雖是半夢半醒之間,也該是一掃昏昏沉沉的時候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