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十三章 戰亂——顛沛流離 文 / 問道玄明
王靖康,看著九歲天真可愛的女兒,她只是用一雙烏溜溜的大眼睛,純淨無邪地看著她的父親,卻不言不語,連笑都沒有,
靖康,不由一聲仰天長歎,道:「嬪兒,不知道為父還能不能等到你開口說話的那一天啊?」轉念一想,又道:「不說話也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免生諸多是非喧嘩!」
然後,王靖康又不禁長歎一聲,道:「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他望向北宋之都開封汴洲,一時國仇家恨,湧上心頭,淚水無法抑制地陡然滑落!
小女兒卻知道伸出小手,替爹爹把淚擦乾,遠處高樓又飄來一陣飄緲清麗的歌聲,歌詞卻是「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罷桃花扇底風!」,王靖康,眉頭一皺,對女兒說:「你娘,真的是盛世也歌,亡國也唱,國破家亡了也不悲傷!」
小女兒不聲不響,凝眸望向那西湖邊上的高樓,若有所思之狀。
此女孩正是下世修行的青鳥,這一世,她本名叫:王笑語,小名嬪兒,但因為後來,有一個很會相面算命的道人,建議王父,將她更名為:王妃嬪,稱她有尊貴的皇家根骨氣質,王父也沒多想,就改成了這個名字,後來想改又沒有改回來了。
王之祖父忠良公,曾在北宋任職文官,彼時王妃嬪尚未出世,說也奇怪,王父是忠良公老來得子。
公元1127年,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所俘,史稱:靖康之恥,標誌北宋滅亡!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繼承皇位,後遷都臨安,史稱南宋,臨安之意就是臨時安定之處,當時的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
忠良公追隨南宋王朝遷入臨安(杭州),因朝政上位者偏安,不思北上復國,岳飛死於風波亭,王之祖父悲憤不已,辭官離朝,,並將王父親的名字佑華,改成靖康,以志不忘國恥,永記國難!但王之祖父,也是名符其實,忠良之士,享高壽而亡。
王的母親柳如是,本是南宋一梨園花旦主角,擅長唱花腔高調,在當地一方也算是小有名氣,後遇王靖康常來聽曲,一來二往,青年才俊與秦腔花旦,一個風流文采,一個長袖善舞,自是才子佳人,一拍即合,
婚後如是棄業從夫,但因自小梨園長大,愛歌早已深入習性,故平日裡時常邀一二同道相好,在家中吹拉彈唱,後王父也頗有遺少之風,見復國無望,不由意志消沉,抑鬱成疾,撒手人寰。
王隨母親,又入梨園戲班,母親重操舊業,王還是一言不發,不過倒是學會了彈奏古錚,且天賦奇高,一時間梨園戲班的師傅們,刮目相看,爭相傾囊傳授,其中一琴師年紀與王相仿,也是天資卓越,精通琴藝音律,長相俊美,王與之朝夕相對,日久生情,琴瑟合鳴,但彼時琴師已有婚約,王不顧母親反對,毅然與琴師同居,成秦晉之好,喜結連理。
但後遇一道人,與他二人批命,算過姻緣,謂只是朝露短暫,轉眼分離,二人自是難分難捨,問可否改命,道人,道:「除非她一輩子不登台,不開口唱歌,否則不可能白頭到老!」
不久後,崖山海戰爆發,舉國淪陷蒙古鐵騎之下,兵荒馬亂之中,背井離鄉,惶惶逃亡者不計其數,還有無數遺人淚盡胡塵裡,南宋殞滅,殉國者,浮屍海中,十萬之眾,謂華夏血脈斷絕,漢人皆不願為元朝效力!
梨園戲班也風雨飄搖,賣藝求生、顛沛流離,北人文明自未開化,從未聞過江南之音,偶然觀看,聽之大悅,謂之仙樂,於是元廷後宮組建宮廷樂坊,招募天下梨園子弟,並巧取豪奪,威逼利誘,在江南大肆徵集名家樂師,充實宮廷樂坊。
王的丈夫琴師倒是頗有民族氣節與家國情懷,不想為元朝效力,欲帶王離開戲班,但王執意不從,原因有三,一、她過慣了優裕生活,不願流落民間,生活清苦,為衣食奔波。二、她極嚮往宮廷名家樂師,欲拜師習藝,更上層樓,三、其母柳如是身有肺疾,也不願離開臨安,於是琴師也只得滯留戲班。
後元軍佔據臨安府,強令戲班舉行慶功禮宴演出,彼時王已成年,亭亭玉立,其母柳如是,在演出上場前,卻突然不明原因的失聲,嗓音沙啞,不能演唱,整個戲班,眾皆惶恐,大驚失色,如不能登台演出,臨時更改也來不及了,這可是殺頭之罪!
就在此萬分危急關頭,王妃嬪卻突然開口說話,願代母出演,彼時大家也別無選擇與辦法,只得提心吊膽,讓妃嬪上台,萬萬沒想到的是,妃嬪開唱,萬眾息聲,清曲妙音,傾倒全場,聽者無不、如癡如醉,餘音繞樑,蕩氣迴腸。
這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這九世的禁言不語,換來與生俱來的天籟之音,彷彿世間所有美好的聲音,都是在等她到來,甘心為她所用,一切為她準備的,此中玄機,常人當然意想不到。
一時之間,妃嬪之名,不脛而走,聲譽雀起,遠播四方,以至元朝皇帝下旨,御筆親點,宣召王妃嬪入宮,得以濟身於後宮樂坊,王妃嬪想與丈夫一起入宮,但她丈夫非常厭惡元朝,誓死不從,並欲叫王,同他一起,遠走他鄉,亡命天涯,王卻道,貧賤夫妻百事哀,也不從夫,於是夫妻二人,自此反目,只得分道揚鑣,各奔東西,卻也正應了道人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