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仙俠修真 > 玄明傳說

正文 十四章 明君——至仁至禮 文 / 問道玄明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即朱標病死的同一年,朱元璋執意立朱允炆為皇太孫,在老朱心裡或許有對朱標的愧疚,更或許是對朱允炆至孝褒獎,

    但其實朱允炆並不想當這個皇太孫,因為朱標之死還沒有令他的心完全平復下來,也還沒準備好,加之朱標曾跟他說」不入仕途也罷,以我為鑒」。

    父親的死對於才十五歲的他,心理上是一個不小的陰影,讓他覺得這個儲君的位置內外交困,心力交瘁,精神上的壓力過大,他還只是一個孩子,也不想重蹈父親的覆轍。

    但是允文知道,祖父的意志是不可違背的,再加上六十五歲的祖父才經喪子之痛,如果拒絕的話,會令老人的痛苦更雪上加霜,於是他沒有表達過他內心的真實意願,他始終是一個孝順的人。

    猶為奇怪的是,允文對祖父的感情,有時居然令他感到比父親更親近一些,因為在旁人眼中,性格強勢,說一不二,雷厲風行,生殺予奪的爺爺,對他來說真的是慈愛有加,每次不管爺爺碰到什麼煩惱的事,只要見到允文,都會歡喜,百般疼愛,從沒有疾言厲色。

    其實朱元璋這種態度的轉變,也是合乎情理,情有可原、有跡可循因為朱畢竟年紀大了,他最敬最愛的馬皇后離他而去,久矣!而曾付予無限希望與理想的兒子朱標也先他而去,朱真的在心裡感到無依無靠了,這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滋味,讓英雄一世的朱元璋也落寞淒涼,無限悲哀。

    他殺掉了那麼多與他出生入死,鐵蹄征戰,功勳卓著,開國輔業的文臣武將,殺得讓他也不敢相信任何人,狹隘的小農意識還是容不得半點對他皇權覬覦的外人。

    除了有血緣關係的親人,他對誰都懷疑,猜忌讓他一次又一次舉起屠刀殺戮,私心使他把所有的望向他的目光都看成了居心叵測,不懷好意!

    為了後代子孫不受他同樣的苦,他不惜以殺光開國功臣的極端作法與代價來維護鞏固他的皇權,設立錦衣衛東西廠,令所有當官者的一言一行都逃不過他的監視與控制,他是很強,但是他也是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沒有人理解他,只有人背後詛咒他,天下人都會對他不滿,更沒有人真正愛他。

    然而允文在他心裡的位置就不一樣,一,是他親孫子,二,允文非常孝順,從不逆他龍鱗。三,吸取朱標的教訓,不再嚴厲苛責於允文。

    朱允文是他最後的希望與選擇,他為允文準備好了天下都尊崇的大儒來輔佐他,他精心策劃了所有軍權兵力都掌握在他幾個兒子的手中,天下始終是他朱家的,江山不會落入他人之手。

    終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重病期間,因太祖性情剛烈,病中脾氣更甚,周圍人等莫不提心吊膽,戰戰兢兢,生怕觸怒龍顏,唯恐丟掉性命,允文又主動承擔責任,盡心盡力服伺朱元璋,相比此前十五歲那年的護理工作,允文更做得體貼周到,事事合禮,人人敬服,好幾次都令朱元璋老淚縱橫,宮中之人莫不讚許允文之仁義孝心,朱元璋臨終,耳語允文:「孫兒,記得朕昔年得兩寶,藏於東嶽行宮,你有難時記得去取,可保大業無憂。」

    太祖崩!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允文感太祖之慈愛,按照古禮,祖父或父親去世,子孫得守孝3年。但考慮到朝廷國務繁忙,皇帝守孝可「日等同月」,即天子守孝一天可算一月,如此,天子守孝滿三十六天就可算守孝三年。但允炆想到祖父對自己的慈愛卻傷心不已,他下詔書說自己要為祖父實打實守孝3年。

    允文即位,年號建文,初登大寶,廣施仁政,體恤民情,大赦天下!

    昔太祖在時,律法極嚴,犯者動則被處死,且不時頒布「誥」來補充律法未盡事項,同時以「榜文」列舉典型案例,並要求《大明律》將「誥」「榜文」收錄在附則。

    太祖命允文,參照歷朝刑法,修正《大明律》,允文覺祖父之法過嚴,「誥」與「榜文」中定下的懲罰尤其如此。便勸說祖父取消這樣的條款,改定洪武律畸重者73條,天下皆頌其德。足見允文之德不獨予祖與父,也是惠及天下蒼生。

    即位後,允文又禁止以誥為據判案定罪,同時停止公佈榜文,等於進一步修訂了法律中的嚴苛條文。

    元末,張士誠踞蘇松區域,多施仁政,深得民心,據傳太祖當年攻打此地尤為艱苦。開國後,太祖對此地域,報復性地課以重賦,每畝地徵稅2~3鬥,且規定「蘇松人不得官戶部」。其時蘇松耕地只有天下的1/88,繳納的賦稅卻佔到了全國的9.5%。

    允炆即位後,下詔大幅減免蘇松賦稅,將徵收標準降到每畝不超過一鬥,同時允許蘇松人入戶部為官。

    皇權排他,需一權獨大,以保子孫享富貴榮華。太祖建政後,為了牢固控制國之大政,將兒子派到各地做諸侯王,在他掌權時當然不會有事,畢竟他是父親,有巨大的威性、能力和倫理道德優勢。

    但輪到建文執政,諸侯王皆是叔父,心裡未把皇帝真當回事了,有甚者在其封地為胡作非為,令建文帝憂心不已。

    在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建文帝決定削藩。他先是將周王、岷王、齊王、代王等廢為庶人。

    湘王朱柏秉性剛烈,強不受辱,在得知朱允炆要抓他時,攜全家老少**而亡。此舉極大驚嚇仁厚善良的建文帝,他開始後悔以前的削藩。甚至在朱棣起兵作亂時,還要求官軍不得傷及朱棣,「毋使朕有殺叔父之名」。

    對於臣子,建文帝也仁義有加。朱棣作亂時,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聲稱自己是「靖難」,而且仗打得越久,官方丟的地盤越多,換上別的皇帝,早就以處死齊泰與黃子澄為代價與對方和解,

    但建文帝不是這樣,雖然一度他表面上也要求齊秦、黃子澄離京,實際上卻是派他們外出秘密募兵。

    李景隆心懷鬼胎,居心叵測,受命統帥60萬大軍與朱棣作戰,優勢明顯,敵寡己眾,卻屢戰屢敗,白溝河一役更是敗得慘不忍睹,官軍被斬首數萬,溺死10餘萬。

    後李景隆兵敗回朝,連最初極力推薦李景隆的黃子澄當廷痛哭「景隆出師觀望,懷二心,不亟誅,何以謝宗社,勵將士」

    吏部左侍郎練子寧還當廷抓住李景隆,數其罪,請誅之!

    帝,尚顧念景隆是表兄弟,不忍治罪,練憤激叩首大呼曰:「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臣備員執法,不能為朝廷除賣國奸,死有餘罪,即陛下赦景隆,必無赦臣!」因大哭求死

    方孝孺等十八人殿前,義憤填膺,群情激憤,圍毆景隆,並有監察請求誅殺李景隆以謝天下,建文帝依然不忍心治他的罪,後來甚至還將與朱棣和談的重任托付給他。

    建文帝至仁至禮,其人格力量,從以方孝孺為代表的大批文武大臣在大勢已去之際甘於赴難,可見一斑,後世有人論述:真正毀掉建文帝的不是他的仁愛,而是不讓他好好施仁愛的皇權體制。

    給讀者的話:

    月票、推薦、收藏、一個也不能少!請支持玄明!我的創作動力一半源自內在,一半源自各位書友的鼎力推薦,願你們喜歡玄明,給玄明以力量與熱情,你們能夠創造玄明的未來,因為他有可能為你們而存在,謝謝!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