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25 中醫藥 2 文 / 月之輪迴

    中藥配伍折疊

    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藥性特點,有選擇地將兩味以上藥物配合同用。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往往是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常表現為虛實並見、寒熱錯雜、數病相兼,故單用一藥是難以兼顧各方的。所以臨床往往需要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藥物。藥物配合使用,藥與藥之間會發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強或降低原有藥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則能產生或增強毒副反應。因此,在使用兩味以上藥物時,必須有所選擇,這就提出了藥物配伍關係問題。前人把單味藥的應用同藥與藥之間的配伍關係稱為藥物為「七情」,「七情」之中,除單行者外,其餘六個方面都是講配伍關係。現分述如下:

    (一)單行折疊

    即不需配伍,單用一味藥即可治癒疾病,稱為單行。如清金散就是單用一味黃芩,治肺熱咳血的病證。(

    (二)相須折疊

    即將性能功效相類似的藥物配合應用,以增強原有療效。如石膏與知母配合,能明顯增強清熱瀉火的治療效果;大黃與芒硝配合,能明顯增強攻下瀉熱的治療效果;全蠍、蜈蚣同用,能明顯增強止痙定搐的作用。

    (三)相使折疊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雖然不相同,但是治療目的一致的藥物配合應用,而以一種藥為主,加一種藥為輔,能提高主藥療效。如補氣利水的黃芪與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時,茯苓能提高黃芪補氣利水的治療效果。

    (四)相畏折疊

    即一種藥物的毒性反應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種藥物減輕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薑減輕或消除。所以說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薑

    (五)相殺折疊

    即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薑能減輕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說生薑殺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殺實際上是同一配伍關係的兩種提法,是藥物間相互對待而言的。

    (六)相惡折疊

    即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因萊菔子能削弱人參的補氣作用

    (七)相反折疊

    即兩種藥物合用,能產生或增強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藥物。

    藥物的配伍應用折疊

    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

    上述除單行外的六個方面,其變化關係可以概括為四項,即在配伍應用的情況下:1有些藥物因產生協同作用而增進療效,是臨床用藥時要充分利用的;2有些藥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藥時應加以注意;3有些藥物則由於相互作用,而能減輕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應用毒性藥或烈性藥時必須考慮選用;4一些藥物因相互作用而產生或增強毒副作用,屬於配伍禁忌。原則上應避免配用。基於上述,可知從單味藥到配伍應用,是通過很長的實踐與認識過程逐漸積累豐富起來的。藥物的配伍應用是中醫用藥的主要形式。藥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組合,並確定一定的份量比例,製成適當劑型,即為方劑。方劑是藥物配伍的發展,也是藥物配伍應用的較高形式。

    中藥詞典折疊

    中醫藥詞典(收集:陰陽五行,髒象。經絡,精、氣、血、津液。病因,病機,證名,辨證,方劑,醫史。醫籍等相關醫學詞彙及其詳細解釋!

    中醫名詞詞典總共包括十二個大類,二十多個小類,收錄了將近3000條中醫術語,是學習中醫,理解中醫藥化的基石。

    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由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2007年10月16日頒布。將中醫名詞進行了國際統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收錄了包括總類、基礎理論、診斷學、臨床各科等八大類3543個詞條。

    中醫方劑詞典包括近2000條數據,主要內容為方劑名、處方、製法、性狀、規格、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儲藏、摘錄等。

    宣傳重點折疊

    據《中國中醫藥報》2010年8月11日報道,「日前,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下發《關於開展中醫藥化科普巡講活動的通知》,佈置了工作。此舉旨在加強正面引導,突出中醫藥特色,宣傳推廣中醫『治未病』理念,為群眾提供正確、科學、權威的中醫藥科普知識,也是完善中醫藥化科普工作長效機制的嘗試」。開展中醫藥化科普巡講活動,是復興中醫的一個必要措施。在為之拍手叫好的同時,筆者認為:根據目前中醫臨床存在的一些問題,普及中醫藥常識應該重點宣傳以下幾個方面的重要內容:

    一是中醫診斷治療的基本方法。由於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缺乏相應的中醫藥知識,致使當代人特別是年輕人不瞭解中醫診斷治療的基本方法。如不少人見別人診脈,也去湊熱鬧,但診斷之後不服中藥,不用針灸,仍去打針輸液,弄的醫生很尷尬。普及中醫藥知識,首先應該讓多數人明白:中醫診療疾病的基本方法就是四診和參、辨證論治、中藥、針灸,找中醫看病就應該盡量使用中藥、針灸治療,這樣才能發揮中醫所長。

    二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優勢領域。雖然國家提倡中西醫並重,但實際上目前中醫遠沒有主流醫學的地位。普及中醫藥知識,應該引導大家瞭解中醫藥治病的優勢領域,如民眾應瞭解的內科慢性病、婦科病、骨關節病等等。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中醫在這些病種的特長,引導患者選擇中醫的優勢病種就診,可以幫助中醫衝破壁壘,打開局面。當然,中醫對許多急症的治療也很有特色,但在基層,「中醫善治慢性病、除根」的理

    念已經深入人心,我們應該因勢利導,在鞏固現有成績的同時,參與急症的救治,用實效讓老百姓瞭解真正的中醫藥優勢。

    三是中醫治療疾病的方法多樣。普及中醫藥知識,應該讓大家知道,除了中藥之外,中醫還有針灸、推拿、火罐、中藥外敷等多種綠色療法。在用西藥無效或副作用明顯,或在原有中醫藥療法療效欠佳的情況下,不妨變換治療方式,或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滿意療效。

    四是中醫藥治療疾病是醫患雙贏。目前「看病貴」的問題依然突出,這種局面與前些年單純把醫療衛生事業推向市場有關。隨著新醫改的實施,國家開始注重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同時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扶持力度也在加大。在這種大前提下,我們應該理直氣壯地宣傳中醫藥治病的「簡、便、驗、廉」,為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的問題,提供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用中醫中藥,從病人的角度講等於減輕了經濟負擔;從醫院的角度看等於提高了社會效益。(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