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422 中藥學 5 文 / 月之輪迴

    內容簡介折疊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一。

    本教材包括總論、各論、附篇、附錄等部分。

    總論系統地介紹了中藥學基本理論,包括中藥、中藥學的概念,中藥的起源和發展,其中重點闡述各個歷史時期中藥學發展的特點及主要本草學代表著作的學術價值;中藥的產地與採集,介紹產地與療效的關係,道地藥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藥材,並介紹適時採集與藥效的關係及與採集相關的一般知識;中藥炮製介紹炮製的概念、目的與方法;藥性理論是總論的核心,主要闡明中藥藥性是論的概念、中藥治病的機理,重點介紹中藥藥性理論的主要內容。中藥的配伍闡明中藥配合應用的目的、原則及藥物「七情」的概念、中藥配合應用規律;用藥禁忌著重介紹證侯禁忌、配伍禁忌、妊娠用藥禁忌、服藥時的飲食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藥劑量與用法,介紹劑量與療效的關係,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藥煎服法等內容。總論附篇介紹中藥的命名與分類,指出中藥命名規律與中藥分類的方法。

    各論共收載全國各地常用中藥538味,按主要功效分列為二十一章介紹。每章先列概說,介紹該章藥物的概念、藥性特點、功效、適用範圍、分類、配伍方法、使用注意等內容。

    各論附篇為臨床常見百種病證用藥簡介,是在全書以功效分類縱向講解的基礎上,再按病證分類橫向分析臨床病證用藥經驗,以期打下辨證用藥堅實的基本功。

    目錄折疊

    總論

    第一章中藥的起源和中藥學的發展

    第二章中藥的產地與採集

    第三章中藥的炮製

    第四章藥性理論

    第五章中藥的配伍

    第六章中藥的用藥禁忌

    第七章中藥的劑量與用法

    附篇:中藥的命名與分類

    各論

    第八章解表藥

    第九章清熱藥

    第十章瀉下藥

    第十一章祛風濕藥

    第十二章化濕藥

    第十三章利水滲濕藥

    第十四章溫裡藥

    第十五章理氣藥

    第十六章消食藥

    第十七章驅蟲藥

    第十八章?止血藥

    第十九章活血化瘀藥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二十一章安神藥

    第二十二章平肝息風藥

    第二十三章開竅藥

    第二十四章補虛藥

    第二十五章收澀藥

    第二十六章湧吐藥

    第二十七章攻毒殺蟲止癢藥

    第二十八章拔毒化腐生肌藥

    附篇:臨床常見百種病證用簡介

    附錄一:藥名筆畫索引

    附錄二:藥名拼音索引

    教材版本二折疊

    版權信息折疊

    書名:臨床中藥學(全國普通高等教育中醫藥類精編教材)作者:張廷模

    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8-1

    isbn:978-7-5323-8419-8

    開本:16

    定價:32.00元

    編輯推薦折疊

    《臨床中藥學(供中醫藥類、中西醫結合等專業用)》從教材規劃到編寫的各個環節,層層把關,步步強化。重在提高內在質量和精編意識。本教材主編為我國著名臨床中藥學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臨床中藥學學科帶頭人。

    內容簡介折疊

    臨床中藥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由成都、北京、上海、南京、黑龍江等11所中醫院校臨床中藥學專家精心編寫。通過本科程的學習,以掌握中藥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常用藥物的應用技能,為進一步學習「方劑學」和臨床課程打下基礎。全書共26章。總論4章,介紹中藥及其相關概念。中藥學及其發展概況,中藥功效和性能理論,以及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各論分述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等22大類共508種中藥的基本知識,包括各藥的性能、功效、應用及用法。

    本教材的特點如下:1與現有本科教材相比較,吸收了其優點,質量有明顯提高,全書的結構和分類更為合理、名詞術語更為規範,並首次對功效術語進行了界定,總論及各論概述部分。分項論述,條理清楚,便於學習和記憶。2對大綱要求的教學內容,闡述更加簡明扼要,能符合教改地要求。3所附參考資料,既有利於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創新思維,又反映了學科進展。

    本教材編寫立足於中醫院校教學的需要。面向21世紀人才的培養目標

    ,貫徹精品和質量意識。繼承和發揚五、六版教材的優點,大膽創新,使教材內容更為系統化、科學化、合理化,便於教學,利於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目錄折疊

    上篇總論

    第一章中藥與中藥學

    第二章中藥的功效

    第三章中藥的性能

    第四章影響中藥臨床效應的因素

    下篇各論

    第五章解表藥

    第六章清熱藥

    第七章瀉下藥

    第八章祛風濕藥

    第九章化濕藥

    第十章利濕藥

    第十一章溫裡藥

    第十二章行氣藥

    第十三章消食藥

    第十四章驅蟲藥

    第十五章止血藥

    第十六章?活血化瘀藥

    第十七章化痰藥

    第十八章止咳平喘藥

    第十九章安神藥

    第二十章平肝潛陽藥

    第二十一章息風止痙藥

    第二十二章開竅藥

    第二十三章補虛藥

    第二十四章收澀藥

    第二十五章湧吐藥

    第二十六章攻毒殺蟲去腐斂瘡藥

    索引

    精彩書摘折疊

    1.三品分類是本草史上的第一次藥物分類,反映出當時人們已不滿足於孤立地認識各種藥物。而是力圖找出藥物之間的聯繫和區別,在思維上已經產生了飛躍。三品分類抓住了臨床藥物學藥物分類的關鍵——主要功效(扶正與祛邪)和毒性,這對後世的功效分類和性能分類,具有巨大的啟示,其歷史功績是應當肯定的。

    由於歷史條件和醫藥學術水平的限制。當時對藥物的認識還不夠深入,並且還受到道家和方士思想的影響,其對藥物品位的判定,帶有若干主觀臆斷的成分,未能反映出藥物臨床效應的客觀實際。如書中將有毒的丹砂列於上品之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加之這種分類比較原始粗略,所以,隨著醫學實踐的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三品分類最終被其他分類方法所取代。

    自然屬性分類依據藥物來源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的三類不同歸屬,再結合各類的不同特點進一步細分藥物的分類方法稱為自然屬性分類。自然屬性的分類思想,在我國源遠流長,漢字中的偏旁部首,就是這種分類思想的集中表現。首先應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的中藥學專著是《本草經集注》。該分類方法最適用於載藥數目繁多的大部頭藥學著作,所以成為後世綜合性本草藥物分類的主要方法。(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