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372 六道輪迴 1 文 / 月之輪迴

    基本介紹折疊

    印度人最崇拜的圖騰是法輪,所以佛教以法輪為標誌,六道(又名六趣、六凡或六道輪迴)是眾生輪迴之道途。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三善道為天、人間、修羅;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但阿修羅雖為善道,因德不及天,故曰非天;以其苦道,尚甚於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佛教相信,任何人若遵守五戒,可得六根整然人身。若在五戒上,再加行十善,即可升到天界。

    六道是精神狀態,不是物理空間折疊

    那六道又在哪裡?其實六道不能簡單理解成物理空間,六道是心的境界。

    一個人走進了羊群,但我們卻不能說這個人進入畜牲道。但如果一個做出了道德上很卑劣的事,我們就會說這個人是衣冠禽獸。所以六道是心的境界,不是物理空間。行善的人,心安氣順,宛若人天;雖然行善,但心生嫉妒,宛若修羅;無慚無愧,無羞無恥,便是畜牲;貪心熾盛,毫無厭足,便是餓鬼;喪盡天良,無惡不做,就是地獄。九類眾生,一身具足,完全是在心的感受上安立的。癮君子,毒癮發做,如同在地獄之中,但近在咫尺的我們卻不可能感受這樣的痛苦。《地藏經》說地獄「若非威神,即須業力。非此二事,終不能到。」已經明確告訴我們,地獄不是鑽探隊能鑽到的。佛學中還說,一個人禪修到一定功夫時,可以達到一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等等天人的境界。達到這些境界的人。也並不是如同火箭一樣飛到大氣層外面,而是只有他本人能夠體會到的一種精神狀態,禪樂也是被很多禪修證實是真實存在。

    基本情況折疊

    度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種,統稱為三界。欲界又稱為苦界,或苦海。居住在欲界的眾生,從下往上。又可分為「六道」。

    六道者:一、天道;二、人間道;三、修羅道;四、畜生道;五、餓鬼道;六、地獄道。

    此中上三道,為三善道,因其作業(善惡二業,即因果)較優良故;下三道為三惡道,因其作業較慘重故。一切沉淪於分段生死的眾生,其輪迴的途徑,不出六道。

    傳說,當最高靈魂醒著時,世界是活動的;當他躺下時。世界就平靜下來;當他要睡時,萬物就消失融化於最高靈魂之中。最高靈魂就是通過睡和醒,永無休止的讓萬物生生滅滅。

    佛教傳入後認為地獄是六道輪迴中最劣最苦的,民間認識的「重獄」便是「十八層地獄」,

    所謂六道輪迴:是指描述其情狀,去來往復,有如車輪的迴旋,在這六道中週而復始。無有不遍,故名六道輪迴。

    世間眾生無不在輪迴之中。只有道教的神仙以及佛菩薩、羅漢才能夠跳出三界。不入輪迴。

    因果報應折疊

    婆羅門教稱:善業是清淨法,不善業是染污法。以善惡諸業為因,能招致善惡不同的果報,是為業果。作為業果的表現形式,世俗世界的一切萬法,都是依於善惡二業而顯現出來的。依業而生,依業流轉。所以,眾生行善則得善報,行惡則得惡報。而得到了善惡果報的眾生,又會在新的生命活動中造作新的身、語、意業。招致新的果報,故使凡未解脫的一切眾生,都會在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中循環往復,這就是婆羅門教所說的輪迴。

    六道分界折疊

    一般指天人是六道中的上乘小善果,但只要在六道輪迴中扮演的角色,可以都說是凡夫,生死流傳,不能出離,如同漫漫的長夜,雖然天人是六道中的最高地位者,但還是要受輪迴。一般言宇宙,是指有形世間,這有形世間為無名煩惱所包圍,所以世間為五濁惡世。在六道輪迴之中,六道又分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是六道凡夫所依止的居所,凡在三界內,都要接受輪迴,這因此佛經說三界猶如一座火宅,火宅也就是比喻三界之中,受生死煩惱無名之火所燒。

    據經典所指出,行十不善業因緣故,要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道。行十善業道因緣故,則生天界及人界。所謂天界就是「神界」,乃是正直福德的靈魂所居之境界,此境界雖然享福,但是福報總有享受完的時候,就是修善到非想非非想處天,此天是三界最高天,但一墮落,仍然要輪迴的。

    至於阿修羅境界,就是精靈世界,停留在精靈世界的靈魂,固然生前也修善業,但,走了一步邪路,所以不能稱為「正神」,只能稱為「邪神」或「邪鬼」了,阿修羅境界的環境是最複雜,「邪神」亦有神通力,故作祟人間者,以此類為最多。故人若有「正氣」,邪氣不能生。人若有邪念,「邪氣」乘隙而入。因此,所謂「走火入魔」就是人先有邪念,邪氣乘隙而入者也。

    主要內容折疊

    六道輪迴都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

    離苦,所求不得苦,五陰盛苦。如此,六道輪迴可以說苦多於樂,所以人生是苦海也。依解脫道論來說:「戒定慧,是解脫之道,守戒的人,是威儀的意義,也是行善之本。修定的人,他的心不散亂。而有智慧的人,他可以先知先覺。所謂解脫,就是離開束縛的意思,用戒為初善,定是中善,慧為後善,如此產生禪定力求滅苦,最後才得解脫六道輪迴。

    六道輪迴有二項是有形的,即是「人道」和「畜生道」。六道輪迴有四項是無形的,即是「天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有形的稱為「有器」,無形的稱為「無器」。

    教中雖然有「因果報應」的理論,但更正規的提法是「因緣果報」,那麼「緣」是什麼意思呢?佛教中「緣」的內容及其簡單,簡單地說就是「條件」。比方說:蛋可以孵

    成雞,但是孵成雞需要一定的溫度,這個一定的溫度就是「緣」。雖然蛋可以孵雞(因果條件具備),但是,不具備一定的溫度(緣),蛋是不會成雞的。

    因此,佛教中叫人「修行」,脫離六道輪迴,就是從「緣」字上下手,不令多生累劫造得惡因變成惡果;而讓多生累劫造得善因,盡快成熟,變成善果。從而離苦得樂,脫離六道輪迴。

    緣,不過是講事與事之間的聯繫分別化,很容易造成事物發展的不良性,因為,同樣的一件事,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遭遇,這不僅僅是事物條件造成的,還有社會環境影響,畢竟,在宏觀上來講,好與壞的定義都是人定的,而不是自然規律。(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