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335 五行之火 3 文 / 月之輪迴

    燃料分類折疊

    歐洲及澳洲的分類

    a型:燃燒固體燃料的火,包括木頭、布料、橡膠、紙張和塑料。

    b型:燃燒液體或可液化燃料的火,包括石油、汽油、油、油漆、一些蠟和塑料,但不包括烹調用的脂肪和油。

    c型:燃燒氣體燃料的火,包括天然氣、氫氣、丙烷、丁烷。

    d型:燃燒可燃燒金屬的火,包括鈉、鎂、鉀。

    e型:任何a型或b型的火若發生在電器、電線或任何帶電體旁邊皆屬此類。控制火勢時不能使用任何導電物體,否則有可能被電擊。

    f型:燃燒烹調用脂肪和油的火。由於其溫度常常遠高於其他b型火,因此一般滅火器都無效。

    從古至今的火折疊

    火是飲食烹飪的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化。在能夠熟練使用火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中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但在人類能夠熟練使用火進行後,人類的飲食便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就是所謂的「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按中國傳說來講,鑽燧取火的燧人氏是最早能夠使用火的中國古代先民。考古學家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的時間,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中說「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路史》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其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第二句中的「辰心」就是古人所說的「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氏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餘,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人們發現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的「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用硫磺浸泡過,遇火就燃。

    人們可以使用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的人,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中國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當火變得可以控制後,古人馬上注意到了火候對於烹飪的重要。

    古中首次談及火候對於烹飪的重要的是《呂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這樣告訴商湯:「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臊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這段話翻成現代的大意是:味道的根本,水佔第一位。依酸甜苦辣鹹這五味和水木火這三材來施行烹調。鼎中九次沸騰就會有九種變化,這要靠火來探制調節。有時用武火,有時用火,清除腥、臊、膻味,關鍵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規律,才能轉臭為香。調味必用甜酸苦辛鹹這五味,但放調料的先後和用料多少,它們的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變化,也是精妙而細微,無法形容,就是心裡有數也難以說得清楚。就像騎在馬上射箭一樣,要把烹技練到得心應手。如陰陽之自然化合,如四時之自然變換,烹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敗,熟而不爛,甜而不過,酸而不濃烈,成而不澀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膩口。

    袁枚後來在《隨園食單》中,專門有一節關於火候的論述。他認為,烹飪食物,關鍵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須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來的東西就會疲軟;煨煮則必須用溫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會幹癟,要收湯的食品,應該先用旺火,再用溫火。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會外焦而裡不熟。他認為,腰子、雞蛋這類,越煮越嫩;鮮魚、蚶蛤這類,則稍多煮就會不嫩。豬肉熟了就要起鍋,這樣,顏色紅潤,起鍋稍遲就會變黑。做魚要是起鍋晚了,則活肉都會變死。烹

    飪時,開鍋蓋的次數多了,做出的菜就會多沫而少香。如果火滅以後再燒,則菜就會走油而失味。袁枚說,傳聞道人必須經過九次循環轉變才能煉成真丹,儒家則以既不做過頭,又要功夫到家為準。廚師要正確掌握了火候,謹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調。掌握了烹調的廚師,做出來的魚,應該臨吃時還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這種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由此可以看出古人一直在使用火這方面不斷創新,深入。(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