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科幻小說 > 神探貝斯特

正文 第二百一十三章 盜墓行業分類 下 文 / 月之輪迴

    發丘將軍

    發丘將軍到了後漢才有,又名發丘天官或者發丘靈官,其實發丘天官和摸金校尉的手段幾乎完全一樣,只是多了一枚銅印,印上刻有天官賜福,百無禁忌八個字,在掘丘者手中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號稱一印在手,鬼神皆避。此印原型據說毀於明代永樂年間,已不復存於世。

    與摸金一派的手法接近,技術上稍微遜色,但比較注重眾人合作。古代經常以當鋪的朝奉,古董商等身份為掩飾。不輕易出手,偶爾行動多針對某些大型陵墓,是四派中唯一不忌諱與官方合作的一家。清代因為外族迫害,流亡海外,多活動於東南亞及美洲一帶,曾經在諸多大型古代陵墓發掘隊中發現過他們的身影。國內余支多以考古學者的身份混跡於政府部門。

    發丘將軍行規

    發丘將軍行動多同時邀集多人,做好詳細計劃,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做出應對措施。然後按部就班,依次進行。因此在掘丘過程中危險性最低。而麻煩多來自事後分贓保密等等程序,因此有所針對地產生了一系列規矩。但具體細節暫時不詳

    嶗山派

    嶗山道士擅長於驅鬼捉妖,鎮壓殭屍,詛咒解咒,傳統中醫,地脈風水,內家功夫等

    其中地脈風水與傳統功夫兩法分流到山賊組織,形成了卸嶺力士一派。曾經輝煌一時的綠林軍中多有嶗山門下。唐末義軍領袖黃巢就傳說學過嶗山之術,並曾經在陝西挖過多處唐墓以充軍餉。而嶗山派內部這些本領卻逐漸失去傳承。

    嶗山道士多以驅妖捉鬼,周遊行醫為生,也有人為富豪官宦服務,對付他的敵人。嶗山弟子素來以不分正邪,行事膽大妄為著稱。號稱只尊天命,不理人情,弟子中頗多和四大門派合作盜掘古墓牟利之人。四大門派中迴避殭屍的法器藥物。也多為嶗山弟子所創。與茅山為宿仇。

    茅山一派擅長尋穴找墓,風水祭祀。迎親典禮,機關陣法,相面測字,看八字,算吉凶,甚至逆天改命等等。其中機關陣法,與搬山分甲術意外流失,形成了掘丘一行中的搬山道人一派。

    茅山派人多以道士身份。巡遊四方,以參贊紅白喜事,看風水找墳地,看相算命等行為生。茅山派認為天命雖不可違卻可變,所以最擅長利用墓穴改變他人命運。也因此和掘丘者水火不容,中土墓穴中的守墓機關,號稱有半數為茅山弟子所創。

    茅山嶗山兩派為宿仇,結仇原因因為年代久遠,已經難以追溯。實際上後人多是因為謀生過程中產生衝突。嶗山道人慣於破壞墓葬取利,茅山弟子則要費盡心思研究如何不讓人掘丘破運。一來二往兩派中人死在對方手下不計其數,數千年歲月下來,仇恨之深。集合江海也不可洗清。

    到了近代,尤其是革時期,兩派都被極力打壓,又沒有出逃外國的經驗,幾近失傳,開放後,隨政策的放寬,又逐漸興盛起來,但聲勢大不如當初。不過在港台東南亞日本韓國等華語化影響範圍內。兩派依然頗有影響力。

    茅山派

    道教教派。中國南朝齊、梁道士陶弘景所創。因在茅山築館修道,尊三茅真君為祖師。故名。一說漢茅盈及其弟固、衷,得道於茅山。開茅山道派。此派主修上清等經書,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後聖金闕帝君、太上老君等為最高神,主張思神、通經、修功德,兼修辟榖、導引和齋醮。該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李含光等,高道輩出,隱若道教正宗。北宋時與龍虎山、閣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菉派,號稱三山符菉。元代以後歸並於正一道。

    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已經可以看到有意識的墓葬破壞現象的遺存。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陝西鳳翔的秦公1號大墓,是迄今所發現的先秦時期規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國應用科學考古方法發掘的最大的墓葬。這座古墓發現盜洞247個,其中有10數個盜洞直接打入槨室。

    在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人姓李,從小就以盜墓為生,在民國十二年。有一天,他到十幾里外的一個縣去趕集,有個來自偃師縣馬溝村的人熟人正在搭棚子,準備賣煎包子.雙方見面打個招呼,他見這人用一把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在地上挖了一個豎起的小坑,以便放入棚柱,這人用此鏟往下一走.擔上來時帶出不少土,一下子觸發了他的靈感,這傢伙比鐵掀省事,特別是能帶上原土,可以判斷地下不同地層的情況,於是找了張紙,貼著鏟畫出了一張大圖樣,回家後找人按圖打造,一試果然得心應手,效果不錯,於是得到了推廣。

    一般的洛陽鏟已經被淘汰,用的鏟子是在洛陽鏟的基礎上改造的,分重鏟和提鏟(也叫泥鏟)。由於洛陽鏟鏟頭後部接的木桿太長……目標太大,所以棄置不用,改用螺紋鋼管……半米上下,可層層相套……隨意延長。平時看地形的時候,就拆開……背在雙肩挎包裡。同樣的,挖的墓不同……盜墓工具也不同。由漢墓用洛陽鏟演變而成的重鏟,挖唐墓時用扁鏟(類似魯智深的月牙鏟),進入漢墓墓室(漢墓多為墓坑,多已塌陷)搗土時用滾叉和撇刀。一般來說,西漢墓不帶耳房,東漢墓多帶兩個耳房,這是標誌。唐墓是墓磚搭起來的,磚之間沒有粘合,搭成穹頂。而有墓磚的漢墓並不常見(大墓除外),多為墓坑或坑上加木方。明清墓則多為磚結構,墓磚之間以石灰和鐵片鑲死,有的明墓墓頂厚達兩米多(七輻七券墓頂)……非常堅固。明墓距地面深度一般不超過六米,可以不用特殊方法而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漢墓一般距地表十一二米左右,西周墓則更深,要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必須使用特殊方法。尤其是漢墓、西周墓歷史久遠,標誌難尋,先有一個「找地方」的過程。確定好位置、下探條、下鏟、看坑灰、落實墓室形狀方位(也就是確定年代)……然後才能做好準備、用特殊方法在一夜之間盜掘完成。盜墓賊盜墓的目標性非常強,比如

    ……進入墓室會直接挖向棺材的位置……然後在「左肩右腳」找東西,然後到耳室(東倉西庫)搜羅,……至於其它位置,則看時間長短而定,時間短則棄之不顧。「看地形」時也有很多「心得」,比如「秦埋嶺漢埋坡」等古代盜墓挖坑都是「方」型坑,近代為「圓」型坑,這就是所謂的「古方近園『。(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