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大漢雄風川軍威

正文 第五十四章 周瑜來了 文 / 小黑可可

    書接上回去卻說此事江東軍副大都督呂蒙帶領手下所部的三十五萬江東新軍全部開始撤出荊州開往陸口駐紮!呂蒙還是服從了江東軍大都督周瑜的命令的!而卻說此事周瑜帥令自己所部的江東水軍也已經趕到了!先是遇到了呂岱派出的戰船護送跟隨,緊接著就遇到了張承所派出的樓船進行保護。

    而此時的呂蒙也看到了大都督周瑜,便命人開到大都督周瑜的船艦之策,江東軍副大都督呂蒙撤進了周瑜的大船之中!大都督周瑜也親自出來迎接副大都督呂蒙,周瑜和呂蒙相見之後,呂蒙撩袍跪倒對著周瑜說道:「今日荊州之戰,周瑜大都督慘敗都是呂蒙謀士不全,做事不周導致的!請周瑜大都督治罪!」

    周瑜聽此上前攙扶起來呂蒙說道:「如今荊州之戰已經結束!我江東軍將士損失慘重,非是一人之罪也!我周瑜身為我江東軍兵馬大元帥,罪責難逃!雖說諸葛亮鬼計有神鬼莫測之能!但是諸葛一生為謹慎,斷然不會獨自農險!這次諸葛亮身後必有別人輔佐諸葛亮用計!這也是我周瑜沒有想到的!若是論罪,我周郎也應當是首罪之臣!你副大都督呂蒙何罪之有,速速起身,你我同回建業,去見主公吳候!」

    呂蒙聽此也是羞愧難當,畢竟這次攻打荊州雖然得到了大都督周瑜的首肯,呂蒙這位江東軍的副大都督才開始向主公吳候孫權請戰,並且還提出了聯合北方集團的曹*,一同對抗劉備軍!然是順勢奪取荊州!可是呂蒙在得知了諸葛亮沿著荊州的長江防線打造了數百座烽火台和箭樓之後也是心灰意冷,是陸遜陸伯言的計謀讓呂蒙在此當然了攻打荊州的希望!可是明面上陸遜的計策已經成功了!諸葛亮這位江東軍的勁敵,被漢興王劉備調走!劉備軍的荊州大都督被劉備軍的左丞相陳宮改任!並且劉備軍的忠義公大司馬還調走了駐紮荊州的大部隊!可是這一切原來都是假的,荊州的部隊非但沒有北上支援宛城的關羽與曹*的交戰,反倒是還得到了增援!這一點是呂蒙和吳候孫權兩人都沒有想到的事情!

    呂蒙這一路上和周瑜談了很多!周瑜也非常詳細對呂蒙說明了自己自開始到荊州登陸以後,所經過的一系列的作戰!最後周瑜提出了一個從新的設想!那就是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不是這一朝一夕可以結束的!並且周瑜的二分天下南北對立之策,也不能和曹*一同事先,最起碼不能和如今還依然強盛的曹*聯盟事先,必須等到北方的曹*集團滅亡,或者淪落為魏蜀吳當中最弱的存在之後,方可提出二分天下之計!此時此刻二分天下的南北對立之策時機還不成熟!並且早期也錯過了最佳的時機!所以此時此刻只能放棄周瑜的二分天下南北對立之策,而開始改變尊臥龍諸葛亮在荊州隆中之時,所做的隆中對的三分天下鼎足之勢為當今國家的重點!然後收縮防禦,改江東長江的主動出戰的戰略,改為被動防禦!然後從新收縮兵力,開往合肥城下仍然開始與曹*的合肥大都督張合和軍師司馬懿展開合肥大戰!合肥乃是荊州的門戶,是江東軍北上的必經之路!並且此時江東軍沒有荊州在手,合肥就變成了江東軍北上的唯一的一條出路。所以這條出路無論如何也要打開,同時周瑜還跟呂蒙貫穿了一系列的孫劉聯盟在如今的這個時期之下的重要性!但卻不能忘記諸葛亮的可怕,所以江東和荊州的長江防線已經共有,所以對荊州的防備不能鬆懈一絲一毫!

    而呂蒙對大都督周瑜的計劃也是非常的贊成,也表現出了非常高的肯定!呂蒙也對大都督周瑜提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設想,那就是對江東軍和劉備軍的聯盟關係封鎖消息!然後大都督周瑜從新在江東六郡九九八十一州之內重新抽調大軍!然後秘密開往合肥城下,對守衛合肥城的北方曹*集團發動合肥之戰!若是這樣就可以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極有可能一股坐下便能奪取合肥城,打開江東大軍北上攻取徐州和日後逐鹿中原的通道!周瑜聽了之後也表示呂蒙的計劃和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所以周瑜準備和主公吳候孫權兩人進行商議一下在進行決定!

    卻說周瑜和呂蒙兩個人在船上就當今的天下大勢,談的十分熱鬧!並且兩個人探討的也是十分的詳細!然後朱然、張承、呂岱、徐盛、丁奉、朱恆、賀齊、董襲等人的戰船也陸續向著大都督周瑜的中軍靠攏過來!而此時周瑜見此荊州之戰,正式落幕除了周瑜從合肥城下帶出的三十萬主力部隊中的二十餘萬戰死荊州境內以外,其餘的江東部隊沒有任何損失,這樣也使得江東軍在荊州之戰慘敗之後仍然還擁有足夠發動合肥之戰的兵力和鞏固江東防線的能力!周瑜見此還是很欣慰的,可是周瑜帳下大將潘璋戰死沙場又讓周瑜轉瞬想起,覺得心中十分難受悲涼!雖然古人常說瓦罐不離井口破,大將難免陣前亡。正所謂人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啊!戰爭就是這樣,不可能只有對方死人,而沒有自己這邊的傷亡!這是戰爭自古以來的規律,雖然有勝有負。但是真真正正最無辜的第一是天下的黎民百姓遭受戰火的塗炭,使得民不聊生!第二就是兩軍交戰的將士們紛紛喋血沙城,馬革裹屍!這就是戰爭的殘酷一面!寧為盛世狗,不為亂世人就是這個道理!不過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自古以來的規律,沒有什麼人可以去制止這個自然規律的變化!而周瑜如此一代智者也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可是如今看著昔日跟隨自己多年的戰將戰死沙場,並且周瑜還是一個愛兵如子之人,這些荊州之戰戰死沙場的江東軍精銳將士,有很多人跟隨周瑜的時間已經很久了!有些甚至可能是昔日周瑜的親兵衛隊!還有的可能是火燒赤壁,周瑜最輝煌的一頁之中的江東軍將士!他們跟隨周瑜打了很多年的大仗,參加了很多次的戰役都活了下來!可是這次荊州之戰,他們卻沒有能夠在跟隨周瑜活著走出荊州,而是永遠的留在了荊州的那片土地之上!他周瑜怎麼能不感到傷感呢?這可能就是換做任何一個別人,都會感到無限的傷感吧!甚至極有可能換做別人將會從此以後,從人生最為輝煌的巔峰一下子跌落到自己的低谷谷底之中,永世不能翻身了!而最起碼他周瑜沒有絕望,而是重生了!周瑜經過這次荊州之戰涅槃重生了!有一種傳說鳳凰死時會起火燃燒,而後會化為灰燼,並在灰燼中重生。而此時的周瑜便是這只浴火重生的火鳳凰!日後的崛起任何人也不能擋住這支涅槃重生的鳳凰,必將是一飛

    飛沖天,一鳴驚人!但是周瑜的這一路上不知道還有多少個可怕的敵人和一生的勁敵在等著與他周瑜交鋒作戰!周瑜的這一條路,在天下沒有平頂之前是萬萬不可能會平坦的!其實本人不喜歡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其實周瑜是一個人人傑,並沒有那麼氣度狹窄!而周瑜相反卻是一個真真正正的正人君子,氣度恢宏!其實三國演義裡的三氣周瑜純屬羅貫中為抬高他人而虛構,蜀漢昭烈皇帝劉備都評價周瑜說「公瑾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後來在東吳當皇帝的孫權也評價周瑜說道:。」「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賴哉?」程普評價周瑜說:「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陳壽評價周瑜「性度恢廓」,另外洪邁、蘇東坡等古人,在周瑜的人品方面,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孫權曾為其素服弔喪。周瑜性情開朗,氣度寬宏,深得維恩顯著。精通樂律,即使在醉酒時也能聽出音律的錯誤。這才有了曲有誤,周郎顧的典故了!甚至到了宋神宗元豐五年,一代豪蘇軾兀立於滾滾奔流的長江之畔,「想公瑾之神」,「壯公瑾之業」,感慨萬千,以一闋千古絕唱《念奴嬌?赤壁懷古》,抒發出他對風流儒,功勳彪炳的周公瑾的無限嚮往和景仰。

    其實,早在三國時代,周瑜便以他的膽略兼人、氣度恢宏和雍容大贏得了大家、甚至是敵人的仰慕。但遺憾的是,隨著千年歲月的流浙,這樣一位才華卓越、氣度雍容的一代懦將卻在百姓的心目中蛻變成一名妒賢忌能、器量狹小、目光短淺而又意氣用事的青年將領。以至於雖然沒有任何一部史籍提及那位諸葛孔明在赤壁之戰開始後到底做了些什麼,但在千年後的今天人們仍不得不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爭論蘇軾詞中那位「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英雄到底是誰。由此,不禁令人感歎歲月待周公瑾太不公平。那麼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又是什麼原因使得他的雄才大略,他的儒雍容被歲月的洪流沖刷得面目全非呢?本人感覺陳邇冬先生在《閒話三分》一書中說周瑜「這個人對孫氏忠;對朋友諒;劃策有絕招;風頭足;名聲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這段話說得有一定道理,但周瑜受貶低,最主要的是周瑜投身的是孫吳集團。我們根據後事的典故就能看出!無論是從《三國誌》到《漢晉春秋》,從《資治通鑒》到《通鑒綱目》,或以曹魏為正統,或以蜀漢為正統,反反覆覆,眾說紛紜。而人物的善惡褒貶也隨之潮起潮落,數度浮沉。身處夾縫中的東吳無論在哪一種正統觀念下都處於頗為尷尬的地位。周瑜雖然以他卓越的才華和崇高的人格在歷代的史傳學中始終保持著、固有的穩定性。無論是「擁曹反劉」或是「帝蜀寇魏」,在這些熟讀經史深受化熏陶的士大夫們的字裡行間依舊始終如一地充盈著對周瑜的無限崇敬和由衷欽佩,但任何一個民族都有俗兩種化,雖然以禮樂詩書為內核的化系中,周瑜的形象沒有發生多大變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以民間意識為內核的俗化系統周瑜幾成「妒才忌能、意氣用事」代名詞。所以這一切對於一代大智者都是不公平,所以本人不願意讓一代智者周瑜周公瑾過早的英年早逝,準備讓他周瑜盡可能的多活一段時間!去和諸葛亮和郭嘉、司馬懿、賈羽等人一同爭奪天下!

    我們書櫃正傳卻說大都督周瑜此時此刻握著手中的酒杯來到自己戰船甲板之上,仰天長歎道:「隨我周郎出戰的我江東軍將士,此戰十成人馬損失九成左右!諸葛孔明如此之恨,萬難消也!今日大勢已成,若是在與你諸葛亮交戰,乃是只我江東於死地!我周瑜萬難如此抉擇!諸葛亮你我之間必有一戰,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下一次交戰,我周瑜必要一雪前恥,拿你諸葛孔明的人頭為潘璋將軍祭奠!」

    呂蒙見此也急忙上前解勸周瑜說道:「周瑜大都督不必如此,日後必可一雪前恥!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今周瑜大都督正值壯年,日後必有和諸葛村夫一戰的機會!不必傷感,潘璋將軍若是在天有靈!也是不願意看到周瑜大都督你如此為他潘璋將軍傷感的!潘璋將軍還在等著周瑜大都督為他報仇雪恨呢?」

    周瑜聽完呂蒙的話沒有回到,而是將自己手中的酒灑到了長江之中,到底周瑜此時此刻心裡在想著什麼呢?請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