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大漢雄風川軍威

正文 第七十四章 曹操慌了 文 / 小黑可可

    書接上回卻說劉備軍二十餘萬兵馬在大元帥李宇的帶領下,用計奪取了長安城!不要小看了長安城這一小小的一座城池,歷史記載的狠明白西周、秦、西漢、新莽等朝代都曾在長安城一帶建造都城!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並且大漢王朝是漢高祖劉邦建立的!所以長安這個被漢高祖劉邦所選定的古都,在這個亂世之中的位置就更加高了!因為漢高祖劉邦斬蛇起義,方有的推翻大秦王朝,殺項羽,削平群雄成立數百年的大漢王朝!所以此時漢長安政治地位的重用性,已經遠遠超出了他地理位置的優越!相傳漢高祖五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零二年年,漢高祖劉邦開始在渭河以南和秦興樂宮的基礎上重修宮殿,命名為長樂宮。高祖七年也就是公元前二百年時漢高祖劉邦命丞相蕭何建造了未央宮,同一年由櫟陽城遷都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命名為長安城。漢惠帝元年公元前一百九十四年起修築城牆。惠帝三年春公元前一百九十二年,長安城的修築工作達到*,那個時候的大漢王朝先後大規模的征發了十四萬人的民夫築牆,到五年秋公元前一百九十年長安城方才真正建成。後來漢武帝劉徹繼位後,對長安城進行了大規模擴建,興建北宮、桂宮和明光宮,在城南開太學,在城西擴充了秦朝的上林苑,開鑿昆明池,建建章宮等。至此,經過近一百年的興建,漢長安城的規模始告齊備。在西漢的二百餘年的歷史長河裡,長安城一直都當時是全國的政治和經濟還有化的中心,也是我中華古國絲綢之路的東端起點,繁盛一時。漢平帝元始二年也就是公元二年的時候,長安城中戶口已經有八萬八千戶,大致為二十四萬六千餘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長安城毀於戰火。東漢漢光武帝劉協中興大漢王朝定都洛陽,以長安為西京。東漢末年,何進無謀被十常侍所殺,董卓私行廢立之時,漢獻帝劉協即位,然後天下真正的進入到了群雄逐鹿的時代,天下英雄群起討伐董卓!古都洛陽也被董卓縱火燒燬後,漢獻帝劉協也在無奈之下遷回長安居住。

    而此時李宇得到長安可以說是一個中興大漢的標誌,可以說是給忠於大漢王朝的遺老遺少和平民百姓一個中興的信號!這也是曹*最不願意看到的事情!你們說曹*不想登基為帝嗎?那是假話,雖然曹*此時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但誰都有當皇帝的夢,畢竟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個社會上是不會有那麼的多的周公和霍光的!所以此時的曹*是知道,要想統一天下,不是她一代人能夠完成的歷史使命,是必須要付出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一個偉業!這也就是曹*想方設法,來籠絡人心的原因!而此時李宇打下了長安,使得大漢王朝的遺老遺少開始了蠢蠢欲動,使得此時的曹*慌了手腳!曹*知道李宇一定會集中全部優勢兵力奪取長安!也知道長安的陷落是遲早的問題,可是此時的曹*萬萬沒有想到,李宇只用了短短不到兩個半月的時間,先是在涼州消滅了自己的涼州主力兵馬五十多萬,然後回頭有以弱勝強殲滅了於禁統帥的七軍,七十萬大軍!而李宇此次出征從川蜀帶出來的兵力總數還不到三十萬,僅僅才有二十餘萬人馬,卻在涼州創造了一個奇跡,這個奇跡絲毫不弱於曹*的官渡之戰和周瑜和諸葛亮的赤壁之戰!二十餘萬的劉備軍川蜀鐵軍,轉瞬之間吃掉了曹*的一百二十餘萬的涼州主力!並且被後人尊為武聖人的劉備軍的忠義公大司馬關羽也帶領著徐晃和郭嘉還有徐庶等兩路大軍,一舉殲滅了樂進所統率的大軍,幸虧呂布死戰的托,並且還救出了樂進!要不然損失則會更大!並且同時江東孫權也不讓曹*消停!讓江東軍大都督周瑜和大將軍孫策兩路大軍同時展開北上!合肥之戰打的很是慘烈,幸虧張合一代名將,鎮守合肥。這才險險的守住了合肥城,擋住了江東軍孫權的北上!不是張合,擋住了孫權!曹*就更煩心了,搞不好漢興王劉備和江東吳候孫權這兩支兵力一同北上,中原都可能丟個乾淨!所以此時的曹*已經很無奈了,要不然曹*豈能派出司馬懿去和周瑜談判呢?但此時談判已經談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不好的消息有傳了出來,先是李典近二十萬大軍,被李宇全殲在涇陽君!李典生死不明!後是聘的洛陽主力兩萬餘人,本是去支援鍾繇堅守長安!但不幸被劉備軍的鎮軍將軍大將軍夫人王雪率部殲滅!曹*還未來得及從這個打擊之中走出來!最不幸的消息傳來李宇用計奪取了長安!鍾繇兵力大部被全殲!鍾繇此時率軍突圍而出,生死不明!此時的曹*一個腦袋都變成了十個大了!曹*恨李宇恨得直咬牙,恨不得一口將李宇咬死!哪怕長安在堅持半個月的時間就夠了,曹*就能和江東的吳候孫權談判成功,然後南北共同興兵奪取劉備軍的荊州!那個時候*迫李宇撤兵回援!中原自然而然的也就轉危為安了!可是曹*沒有想到,天不垂憐,李宇沒給他那個機會!用了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全面擊潰了長安境內的所有曹軍兵馬!大軍直指東漢古都洛陽!並且最讓曹*趕到害怕的事情是,李宇此時主力部隊根本沒有受挫,李宇自己手中的主力部隊不下二十餘萬,關羽在宛城有陳兵將近四十萬!此時劉備軍的總兵力已經是六十萬左右!可以說李宇此時已經落於不敗之地,進則可兵出潼關與關羽的兵力會和一處,取洛陽,打許昌!退則可固守潼關,和曹*真正的分庭抗禮!此時的曹*明白,以前曹*先打劉備軍荊州,或者川蜀就打的那個想打哪就打哪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那個時代結束了!並且曹*不得不佩服那個織席販履的漢興王劉備,劉備對李宇信任使得曹*感到害怕!曹*不知道派出去幾波人去川蜀成都傳播流言,說李宇有自立之心!想讓劉備撤回李宇統軍,若是能夠把李宇殺了就更好了!可是漢興王劉備反其道而行之,鐵血手段毫不留情把傳播謠言的人,殺了一個乾乾淨淨!根本絲毫不信曹*的謠言!並且漢興王劉備你不信就不信唄,你還把這些謠言都送給李宇,讓李宇更加對劉備忠心了!這漢興王劉備也不愧為當代梟雄,確有梟雄之姿!可以說漢興王劉備對李宇信任的如同一個人一般!但這還並不是最讓曹*頭疼的事情,而此時最最最讓曹*頭疼的就是,許昌之中那些忠於大漢王朝的遺老遺少也開始了動作,開始四處串聯,準備置曹*於死地!對於這些人,曹*一向是不會手軟的!曹*毫不猶豫鐵血手段,頻頻

    而出,漢獻帝劉協的朝廷之上,很多無辜的忠臣,先後被殺被貶斥!並且曹*此時心裡還有另一個想法,那就是親征長安和李宇對決直隸!但曹*若是親征,則必須免去自己的後顧之憂!那就是聯盟江東的吳候孫權,使得曹*沒有後顧之憂可以一心一意的和李宇決戰!

    而此時卻說李宇率領劉備軍奪取了曹*軍的涼州和長安,關二爺水淹七軍奪取了宛城!此時李宇和關二爺兩人威名大震,華夏皆驚。劉備軍鐵軍威名更是人盡皆知!此時劉備軍一時之間鋒芒畢露,無人可比!

    而此時探馬報到許都說李典和國淵還有夏侯尚三人回來了。曹*聞聽三人回來大喜,急忙出去迎接,畢竟打了敗仗是打敗仗的,這幾個人都是曹*如今所能依仗之人!而更讓曹*高興的,於禁和程昱回來了。並且曹休還帶回來了一萬多人的虎豹騎的精銳!這更讓曹*大喜!並且鍾繇也率軍從長安境內跳出了李宇的包圍圈!此時也已經來到許昌!此時的曹*大喜,正所謂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這些人都是跟隨曹*起身立命的人!只要這些人還在,曹*的事業就沒有結束!此時的曹*急忙聚武大臣前來商議戰事!不久臣武將到齊,曹*看了一眼,但見無缺一人便開口說道:「某素知李宇此人名不虛傳智勇蓋世,今日已經割據涼州和長安,使得劉備軍已經如虎生翼。如今的李宇和關公完全有可能合兵一處,共同進犯許昌國都,如今我大軍挫銳;倘彼李宇率得勝之兵直至許都,我等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鄴城以避李宇之鋒銳也。不知眾位意下如何!」

    曹*的話剛說完,但見臣那邊一人急忙起身開口進言曹*道:「遷都之事萬萬不可啊丞相。今於禁和樂進兩人雖敗,李典失手長安!但我軍根基在中原,所以根基未被李宇所傷;此時於國家之大計,本無所損。如今之事雖然李宇連戰連捷,但孫權卻被張合將軍堵在合肥數月,未有寸進!此時李宇連連獲勝,如日中天!但為今也是孫權和劉備失好的關鍵之事,此時劉備和李宇得志,江東吳候孫權必人不喜;怕日後劉備做大,反過身吃掉孫權!畢竟此時天下大勢三足鼎立已成!孫權是這三足之中,最弱之所在!並且江東軍大都督周瑜最恨之人乃是諸葛孔明也!此時周瑜焉能讓劉備做大!此時曹丞相可遣使去江東和吳候孫權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關羽之後,許下重諾言事平之日,割全部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合肥之危自解矣。不僅合肥之圍自解,還可讓禍水北上荊州,使得關羽收軍而回,和孫權激戰!那時候曹丞相便可親提大軍與李宇展開決戰!漢興王劉備雖有戰神李宇為帥,武侯諸葛亮輔佐用兵治國!但根據畢竟不穩,不如我軍!無論軍力還是物力,財力都是遠遠不能與我比擬的!所以只要拖下去,我軍則必勝也!若是遷都一避鋒芒,則軍心盡失也,那時候三軍士氣將蕩然無存。李宇則必然繼續提兵北上!到時候曹丞相悔之晚矣!」一番話說完,使得曹*大驚!曹*覺得此人之言甚是有理,急忙視之,原來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跟隨曹*起家的曹*頭號謀士荀彧也!

    而此時不等曹*說話,主簿蔣濟也起身說道:「荀若之言甚是也。今曹丞相可即發使往東吳,不必遷都動眾。我軍尚有決戰之力!根基為傷絲毫,請丞相勿要有遷都之念,若是將此時之言,傳到外面必然會造成人心浮動,軍心不穩啊!」

    曹*聽此沉思半響之後,決心把荊州給孫權!畢竟給孫權也比在漢興王劉備手裡強出太多了!並且曹*決然不會讓孫權白白得到荊州!曹*要孫權付出代價!此時曹*依允了荀彧之言,但此時曹*一言不發,心裡正在計劃著什麼!曹*可不是無謀之人,曹*在想著用什麼辦法可以轉敗為勝,轉危為安!但確實如荀彧所說,曹*的的根基在中原,李宇奪取了涼州和長安!但曹*的根基沒有被李宇此次所帥的劉備軍大軍所傷!此時曹*就是因為江東孫權也在其中,孫劉聯盟兩路並進,使得曹*不敢輕易調動主力部隊!而此時曹*到底心中在想什麼呢?大家不要急,請看下章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