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大漢雄風川軍威

正文 第六十二章 可怕的國淵 文 / 小黑可可

    書接上回此時守衛涇陽君城南門之人,非是別人乃是李典軍中的軍司馬!什麼是軍司馬呢?漢有軍司馬,而此時曹*部隊也實行著漢軍制度!軍司馬為大將軍屬官。大將軍營(即大將軍直屬部隊)分五部,每部校尉一人,秩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秩比千石。不置校尉之部,單設軍司馬一人。其餘將軍領兵征伐時,所屬也有司馬等官領兵。北周依《周禮》置六官,其夏官大司馬的屬官有軍司馬中大夫、軍司馬上士、軍司馬中士、軍司馬旅下士。軍司馬中大夫約當於兵部郎中。而此時守衛涇陽君城北門的就是軍司馬國淵!國淵字子尼,樂安蓋人也。自幼師事鄭玄。玄別傳曰:淵始未知名,玄稱之曰:「國子尼,美才也,吾觀其人,必為國器。」後與邴原、管寧等避亂於遼東之地。根據魏書曰:國淵篤學好古,在遼東,常講學於山巖,士人多推慕之,由此知名。既還舊土,太祖闢為司空掾屬,每於公朝論議常直言正色,退無私焉。太祖欲廣置屯田,使淵典其事。淵屢陳損益,相土處民,計民置吏,明功課之法,五年中倉廩豐實,百姓競勸樂業。太祖征關中,以淵為居府長史,統留事。田銀、蘇伯反河間,銀等既破,後有餘黨,皆應伏法。淵以為非首惡,請不行刑。太祖從之,賴淵得生者千餘人。破賊書,舊以一為十,及淵上首級,如其實數。太祖問其故,淵曰:「夫征討外寇,多其斬獲之數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聽也。河間在封域之內,銀等叛逆,雖克捷有功,國淵竊恥之。」太祖大悅,遷魏郡太守。時有投書誹謗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淵請留其本書,而不宣露。其書多引二京賦,淵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輦,而少學問者。其簡開解年少,欲遣就師。」功曹差三人,臨遣引見,訓以「所學未及,二京賦,博物之書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師,可求能讀者從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讀者,遂往受業。吏因請使作箋,比方其書,與投書人同手。收攝案問,具得情理。遷太僕。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祿賜散之舊故宗族,以恭儉自守,卒官。魏書曰:太祖以其子泰為郎。

    而此時張遼的對手正是此人!但見國淵此人足智多謀,國淵即時令旗牌官出去,把城外百姓盡行收拾進城居住,把房屋盡行拆了,等太平時照式造還。又令各營將士上城緊守。又差旗牌到鋪中給償官價,收買斗缸,每一個城垛安放一隻,命木匠做成木蓋蓋了。令軍士在城上派定五個城垛,砌成灶頭三個。又令製造糞桶一千隻,桶內裝滿人糞。又取碗口粗的毛竹一萬根、細小竹子一萬根及棉花破布萬餘斤,做成卿筒。一面水關上下了千斤閘,庫中取出鋼鐵來,畫成鐵鉤樣子,叫鐵匠照式打造鐵鉤縛在網上。又在庫內取出數千桶毒藥,調入人糞之內,放在城上鍋內煎熬,放入缸內,專等劉備軍兵到城下,將滾糞潑下。若是劉備軍兵粘著此糞,即時爛死。晚上將鉤岡布在城頭之上,以防劉備軍兵爬城。料理已畢,國淵便等著劉備軍兵來此攻城!而此時國淵這個方向的曹軍卻與其餘三個門不同!國淵此處一點動靜都沒有!不僅如此,張遼命令投石車發射投石,曹軍也一點都沒有反應!張遼見此狐疑不定!而此時小將軍張虎見此上前對張遼進言道:「父親,料來國淵此人,必是浪得虛名之輩!早已經率軍逃跑了!此時這個北城門是一個空城!我軍撿了一個天大的便宜!」張遼聽此不由說道:「國淵此人,吾不是過於瞭解!但戰場之上,如此安靜實在詭異,吾心中實在是不安啊!」張虎聽此說道:「父親放心,兒子先命令大軍前去進行實驗性攻擊!」張遼聽此點了點頭,張虎領令而去!

    張虎高抬手中大刀,向前一指,劉備軍三軍步兵領命而行!一路之上,劉備軍三軍根本沒有遇到任何抵擋!這讓身為北城門主將的張遼既高興有心焦起來,而此時張遼之子張虎已經開始,令劉備軍五千精銳步兵戰神打頭陣,而張遼身怕中了國淵的奸計,便自領大兵為後隊。來到涇陽君護城河下,此時劉備軍的將士將雲梯放下水中,當了吊橋,以渡大兵過河。然後等大軍過河之後,便將雲梯向城牆扯起,一字擺開,劉備軍將士一齊爬城。將已上城,那城上也沒有甚麼動靜。張遼見此心中大驚,心中暗暗想道:「必然是那國淵率軍逃走了。不然,怎的城上沒個守卒?」正揣想間,忽聽得城上一聲炮響,滾糞打出,那些攀登到城上的曹軍一個個翻下雲梯,盡皆跌死。城上軍士把雲梯盡皆扯上城去了。張虎在張遼身旁見此心中大驚,急問父親張遼道:「父親怎麼這些爬城軍士跌下來盡皆死了?卻是為何?」張遼聽此歎氣道:「此乃國淵的滾糞打人,名為臘汁,沾著一點即死的。」張虎聽此大驚,忙令前軍收兵回營。

    正所謂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卻說張虎命令前軍速退,這裡國淵見此便叫軍士將跌死小番取了首級,號令城上,把那些雲梯打開劈碎,又好煎熬滾糞,不表。且說張遼和張虎父子在城下目視涇陽君城樓之上!張虎見此對父親張遼說道:「白日爬城,他城上打出糞來,難以躲避。等待黑夜裡去,看他怎樣?」算計已定。到了黃昏時候,張虎仍舊領兵五千,帶了雲梯,來到城河邊,照前渡過了河,將雲梯靠著城牆,令劉備軍兵一齊爬將上去。張遼帥大軍在後壓陣,此時張遼在那黑暗中,看那城上並無燈火,那劉備軍將士一齊俱已爬進城垛,心中大喜,心中暗暗說道:「這遭必得涇陽君了了!」張虎初生牛犢不怕虎,更是高興小聲對將士們說道:「事不宜遲,誰第一個上了城樓,誰就是此戰的首功!」卻說張虎的話音剛落,只聽得城上一聲炮響,一霎時,燈籠火把亮子油松,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日,把那劉備軍將士的人頭頭盡皆拋下城來。張虎此時看見,眼中流淚,急忙率領剩下的軍兵退回大陣之中對父親張遼問道:「父親大人今日我軍這些將士,怎麼都莫名其妙被他國淵都殺了?卻是為何?」張遼征戰沙場多年的老將此時也是一籌莫展,仰天長歎說道:「小小的涇陽君已經擋住我大軍三天三夜了,國淵此人果真名不虛傳!今日之事父親也不解其意。」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國淵命人在那涇陽君北城之上是將竹子撐著絲網,網上盡掛著倒須鉤,平平撐在城上,懸空張著。那些爬城的劉備軍兵將,黑暗裡看不明白,都踹在網中,所以盡被殺了。而此時卻說張遼愛兵如子,心想連續幾次交戰不見大軍寸進絲毫,反倒是折損了好多兵馬!見此光景,不

    不覺大哭起來,張遼心中無比悲傷!征戰沙場這麼多年,張遼從來沒有打過這麼窩囊的仗!

    而此時大戰連續進行了三天三夜,無論東南西北四個門劉備軍都是死戰到底!曹*軍也是拚死抵抗不退絲毫!兩軍死戰各部退讓半步!無論是劉備軍還是曹*軍都是寸土必爭!但見一個小小的涇陽君城池,硬是擋住了三十餘萬的劉備大軍尺寸為近!可見李典此人不愧為當代一流名將,更是一個知兵善用的帥才!但同時李宇此時在涇陽君城下看著此時涇陽君的城牆之上,鮮血流趟!城下死屍堆積如山,血流成河!連涇陽君的護城河都已經被劉備軍的死屍已經填滿了!可見這場戰鬥的慘烈和劉備軍損失的慘重情況!三天三夜的攻擊劉備軍損失了不下五萬人馬!雖然劉備軍人多勢眾,但也架不住這麼損失下去啊!李宇此時也是心疼萬分!我們的主人公李宇也是一個愛兵如子之人!焉能不心疼士兵的性命!但見李宇拔出腰間尚方寶劍說道:「此戰我軍損失如此之慘重我身為三軍之統帥,罪責難逃!如今數萬將士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本帥李宇有何面目回川蜀去見大哥漢興王劉皇叔和川蜀父老,今本帥懇求三軍將士死戰立功奪取涇陽君為此戰死去的將士們報仇雪恨!今我李宇自刎於三軍面前!」李宇說完便把尚方寶劍架在脖子上,而正在此千鈞一髮之時,總軍師龐統急忙上前拉住李宇說道:「自古三軍不可一日無主護國公大將軍豈可議罪?」李宇聽此怒吼一聲道:「本帥自製之法,吾自犯之,何以服眾?」即掣所佩之劍欲自刎。眾急救住。趙雲跪倒在地說道:「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今護國公大將軍總統數十萬大軍,豈可自戕?如此豈不是亡我大軍,有負於護國公大將軍與漢興王劉皇叔桃園結義之情,有負於大漢天下黎民之期盼嗎?護國公大將軍乃是我大漢王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今日若是自尋短見,我等兄弟豈能苟活,願與護國公大將軍共赴黃泉!」而此時三軍將士整齊劃一跪倒在地齊聲高呼道:「護國公大將軍無罪,都是我等無能,請護國公大將軍勿要自戕!」李宇聽此沉吟良久,乃對三軍將士說道:「既《春秋》有法不加於尊之義,本帥姑且免死。」乃以劍割自己之發,擲於地說道:「今本帥李宇割發權代首。」使人以發傳示三說道:「今護國公大將軍全國兵馬大元帥,天下討曹督招討李宇,因此戰三天三夜不進絲毫,損失慘重本當斬首號令,今割發以代。」於是三軍悚然,無不懍遵軍令。另外劉備軍將士們士氣也高漲,戰鬥力陡然而生!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李宇如此三軍將士無論劉備軍的川蜀大軍還是漢中大軍,都把李宇視為知己,願為自己的三軍統帥李宇死戰到底!

    而此時李典採取了堅壁清野的策略,讓城外的居民攜帶防守器具,全部遷入了涇陽君城內,然後放火燒掉城外所有民房,使李宇所率領的劉備軍大軍到來之時沒有任何可以利用的掩體。並且身為曹軍三軍元帥的李典為了激勵士氣更是加是刺血為書,這樣大大的激勵了曹*軍三軍將士的士氣,此時李典撩袍跪倒,向曹軍三軍將士下拜,表示抗擊劉備軍到底的決心。這樣使得曹軍三軍將士們大受感動,都表示願意同涇陽君共存亡。不僅如此李典還發出緊急公長安城的的守將鍾繇,讓他們把逃跑到那裡的官兵一律斬首,用以懲戒那些臨陣脫逃的怕死鬼。李典此時當機立斷採取了這一系列果斷措施,全城軍民都決心各守崗位,嚴陣以待,奮勇抗擊劉備軍攻城。

    而此時劉備軍的三軍元帥李宇無奈之下傳令三軍暫時歸營休整!準備簡單休整三軍將士之後,便開始進行最後的決戰!此時的劉備軍將士們,一個個士氣高漲,戰鬥力陡然而生!都已經在此鼓足了勇氣準備與曹軍拚死一戰!但李宇的考慮不僅如此李宇連續命人整理各班排練損失情況!李宇並且改變一貫作風,命令犒賞三軍將士!此戰雖然還沒有打下涇陽君城,但此時戰鬥打到這個情況了!三軍將士每一個人都需要鼓勵!只有如此,才能讓劉備軍每一個將士發揮出最大的作用!然後一鼓作氣奪取下涇陽君城!並且李宇心中還有著自己的打算,而此時李宇心中到底還有著什麼打算呢?一切靜等下章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