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節目錄 第120章 六太爺保媒 文 / 彌生涼
就如同溫宥娘所想,六老太爺第二日便帶著小廝上門拜訪魏山長,著著實實見識了一番周家娘子的手段。
彼時六老太爺剛與魏山長告別,前去見了餘慶年。然而便是餘慶年的院子門前,便見著了一幅閤家歡樂圖來。
餘慶年不知六老太爺前來,只低著頭正教導著周家娘子的女兒識字。而周家娘子就坐在一邊縫著一件明顯是男子的衣物。
待得六老太爺站了小片刻,周家娘子疲累抬頭恰巧見到立於門外的人,才起身上前問:「請問這位老先生可是來尋余大哥的?」
小娘子的聲音軟又糯,聽進人耳中只覺順耳。
六老太爺心中已猜測到這就是那位周家娘子了,只頷首道:「吾乃曲水溫氏。」
周家娘子哪不知曲水溫氏是誰呢,只應聲道:「竟是溫老先生來了,還請快快進屋。先前是奴家怠慢了。」
此時餘慶年才抬頭望向門外,見是六老太爺來了,忙上前迎接道:「不知溫老先生大駕光臨,余某在此謝罪了。」
六老太爺見著周家娘子十分熟稔的退到了餘慶年身後,心中暗暗歎氣難怪溫宥娘說不願意與她相爭。這般的默契,可不是一年兩年可養得出的。
再跟餘慶年進了屋中,不消片刻周家娘子又送了茶與點心進屋。
一番女主子做派而餘慶年臉上並無露出不妥之後,六老太爺就知今日不用詢問餘慶年如何處置周家娘子之事了。
因此六老太爺便直言道:「今日溫某來,只為一事。」
餘慶年忙起身道:「有何事,老先生請直言便是。晚輩自當承庭訓。」
六老太爺也不含糊,只問道:「之前那位周家娘子貌美賢淑,余賢侄可有所打算?」
餘慶年不曾想六老太爺來問的是此事,然而因心中早有決定,便將心中的想法托出,「周家娘子如今與夫家決裂,又跟娘家有隙,千里來尋晚輩投靠,晚輩只得收留其母女住下。只等晚輩會試之後,便將她們母女送回江南城。」
因見得餘慶年與周家娘子的相處,與多年夫妻並無不同,因此就斷了要與餘慶年結親的想法。()
六太老爺聽得餘慶年要將周家娘子母女送回江南城,然而也並未說明是送回周家,就猜測恐怕會是留在自己府中。
因此,六老太爺就問道:「聽聞周家娘子與賢侄自幼一道長大,且先前也有訂婚,不過因守孝之事耽誤了。如今周家娘子既然又與賢侄有緣。賢侄何不與她再續前緣?想來也當是一樁美事。六老太爺不說與餘慶年退婚之事,只說餘慶年與周家娘子有緣分,不如再續前緣。也算得上是給餘慶年一分面子。
餘慶年聽得六老太爺這麼一說,先是有些惱怒,覺得六老太爺這話說得有些糊塗,隨後又反應過來對方為何這般說,那惱怒的臉頓時又通紅了,只吶吶道:「溫老先生見笑了。只因晚輩只租了這一個小院,平日裡又無人打理,才請周家娘子費心一些。周家娘子如今正值夫孝,還望老先生莫要玩笑。」
誰跟你玩笑,傻子才跟你玩笑。
六老太爺心裡罵著,嘴裡卻道:「賢侄這話就錯了。周家娘子早已與夫家恩斷義絕,連孩子都與夫家再無干係,又哪來的夫孝?」
話說到這,餘慶年要聽不出來就不是迂是傻了,忙道:「溫老先生這是何意?可是晚輩有哪處做得不好了?」
六老太爺其實心裡根本不想說這些情啊愛啊什麼的麻煩事兒,餘慶年聽明白了,倒也好說了,便全推在了溫宥娘身上。
「當初周家娘子母女得孟世子相救,本就當是看在賢侄你於他有救命之恩的份上。後又因有急事前往閩州,故才將周家娘子母女盡托於我府上。我府上的小娘子與周家娘子也算是相見恨晚,在得知周家娘子之事後感慨不已。前兩日我歸京,便前來與我道。若賢侄與周家娘子若還有意,她亦有成人之美。」
六老太爺將退婚之意慢慢說來。
餘慶年雖接了周家娘子在自己院中,朝夕相處,卻也從未想到過此事。此時六老太爺這麼一說,倒將他說愣在了那,不知該如何回話。
六老太爺見餘慶年傻在了那,又添油加醋道:「我府上的娘子道,周家娘子得今日之果,蓋因賢侄你當日之因,若能再續前緣,不止一樁美事,亦算是瞭解一段因果。便是先輩地下有知,也當是欣慰。」
要說周家娘子與溫宥娘誰能讓餘慶年死去的父母滿意,自然誰也比不得余家父母當初親自定下的周家娘子。
六太老爺先是拿周家娘子有今日的下場都是被餘慶年所害說事兒讓他心中愧疚,隨後又搬出餘慶年的父母來說道,就不怕餘慶年不會心動。
六太老爺的話,餘慶年是聽進了心裡去了。
周家娘子自幼與他一道長大,要論情分,卻是誰都比不上的。然而兩人當初無緣,也如溫宥娘所言,是因自己之故。
那時他父母雙雙過世,連喪事都由各方長輩齊力而為,又哪知世事艱難,便見不到周家娘子已經十六,等不得六年,固執己見要守疊孝,因此而見罪周家。
等到如今,自己撐著門庭,雖有各處友朋相助,然而到底也知道了些許世事,才覺當初對不起周家,更對不起周家娘子。
這也是周家娘子帶子孩子前來京城投奔,他同意周家娘子當初在溫府所言,將人帶到自己身邊的緣由。就如溫宥娘所說,周家娘子有今日的下場,蓋因當初他的偏執所致。他欠了她的。
然而這與溫宥娘的婚事相比,卻又是另一回事。
溫宥娘願有成全之美,他也不可能不顧忌到溫宥娘的名聲。
溫宥娘生身父母之事,他亦是知曉的。因此溫宥娘的婚事其實本就困難,要再退婚兩次,又哪再說得到好人家。
這是害了周家娘子後,又要害溫家娘子去?
餘慶年搖搖頭,低聲道:「正因晚輩曾經錯過,不願再傷人名聲。」
六老太爺聽得這話,其實對餘慶年的好感又上升了一些,然而腦子裡又閃過了之前他與周家娘子的相處那一幕,又覺得那點好感也比不過溫宥娘日後的平穩日子。
「那周家娘子母女,你可有想過當要如何處置?若是讓她們母女回到江南城,周家找上門來,又當如何?周家再娶新婦,聽說為人不大慈愛,你可知曉?還有周家娘子的大嫂,因當初周家娘子與你議親,其母將所有陪嫁折做嫁妝,因此與周家娘子不合。這些你可都有考量?」
六太老爺劈哩啪啦一堆說下來,又把餘慶年給說猶豫了。
周家娘子當初與餘慶年訂親,因余府富貴,因此她母親怕她嫁入余府沒有底氣,因此便將自己的嫁妝一分不少的全分給了周家娘子當作嫁妝,半點沒留給兒子兒媳。
後來因與餘慶年的婚事不成,又重新挑選夫婿,為了讓自己女兒在夫家立得住,不因訂婚了兩次而受奚落,因此籌備的還是原來的那份嫁妝。
因此讓周家娘子見罪於大嫂。加上後來又有了有些小家子氣,年紀相差不大的繼母。周家娘子要回娘家,必然是別想過上好日子的。
然而要不嫁給餘慶年,周家娘子母女又能與什麼名目拒絕回到周家?
「再嫁從己。要賢侄有這個意思,便讓老夫保媒一回又如何?」六老太爺最後道。
餘慶年與溫宥娘的婚事,乃是魏山長保媒。然而要是婚事不成,六老太爺願意給餘慶年與周家娘子保媒一回,就是雙方不曾鬧僵,於魏山長那也好說話。
畢竟魏山長也是世家出身,世家女訂婚退婚什麼的,卻是比庶族還要頻繁,也算不得什麼。
「可溫家娘子連連退婚,恐怕於名聲不利。」餘慶年還是有些猶豫道。
在餘慶年眼裡,溫宥娘就是那位在雨天裡給他送傘的心地善良的小娘子,他又如何忍心見她因為接連退婚而名聲不好。
然而要說到最好的解決辦法便是娶了溫宥娘當妻室,又納周家娘子當妾室。
可他本就對不起周家娘子,又如何有臉道為妾之事?就是周家的家風,也是不允的。
再來說與溫宥娘成婚後就算是納妾,一般有點見識的人家,也只會在嫡妻多年不孕之下方可納妾延續血脈。又哪有妻子尚未迎進門便納妾,或者妻子才進門就納妾的規矩?
餘慶年顧忌溫宥娘的名聲,六老太爺心中舒服了不少,然而婚事是必須不成的,就道:「可若是成全賢侄與周家娘子,又哪算得於名聲有礙呢?」
也就讀書人的嘴皮子,幾句話一說,黑的變白,白的變黑。
「何況,兩家並未交換庚帖,也算不得真正定下。到時就換成老夫,與賢侄和周家娘子做媒,也當說得過的。」六老太爺又道。
反正就溫氏六房與餘慶年及魏山長這三方,在沒有交換庚帖,在衙門裡備案之前,怎麼說都由他們三方商議說了算。
之前是魏山長替餘慶年與溫氏的溫宥娘保媒,如今是溫氏六老太爺對魏山長故友之子餘慶年保媒,其實就一個『意思』了。
餘慶年雖與溫宥娘有幾面之緣,也得一送傘之恩,然而要說感情卻是怎麼也比不過對周家娘子那一份接近於至親之情的。何況餘慶年對周家娘子還有那麼一份深沉的歉意在裡面。
因此在六老太爺的忽悠之下,餘慶年已然覺得與周家娘子成婚已不是什麼大事。一個再婚從己,另一個父母雙亡,都能自己做自己的主。
雙方前往魏山長那說之時,魏山長也便同意了。
之前魏夫人亦說過溫宥娘容貌過盛,與餘慶年的家世不當,恐帶累餘慶年。魏山長心中雖也這般認為,然而因已經說定不好再變,故才一直不曾吭聲。
今日見雙方已然說定,假裝婚約不存在,且六老太爺還願意為餘慶年保媒,保媒的對象還是當初餘慶年父母選定的兒媳,魏山長尋不出半點不同意的地方來。
最後,餘慶年與溫宥娘的婚事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是餘慶年與周家娘子的婚事。
各方算得上是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