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網游動漫 > 表妹難為

《》章 節目錄 153正月東宮雙千金 文 / 硃砂

    大年初一能進宮朝拜,這是一份榮耀,但也是遭罪,尤其你挺著大肚子的時候。

    綺年跟著秦王妃進大殿的時候,裡面人已經很多了,她們來晚了。秦王妃神色有些憔悴,勉強堆起笑容跟左右打招呼:「昨兒被爆竹聲吵得不曾歇好,果然是老了,不成了……」於是又得了一連串誇獎她駐顏有術仍舊青春貌美的話。

    綺年也跟著向左右的誥命夫人們行禮微笑,然後好容易找到一張椅子就坐了下去。她的肚子已經快八個月了,馬車那麼一路顛過來實在是不能再到秦王妃身邊去侍立了,只好對某些人投過來的目光裝看不見。

    「世子妃有沒有什麼不適?」如鴛擔心得很,今天馬車趕得太快了。

    綺年微微搖頭,示意她不必太著急。今兒秦王妃起晚了,為了趕時間不遲到,車伕只好把馬車趕得快些。這些昀郡王都看在眼裡,雖然沒說什麼,方才在宮門口分開的時候看秦王妃的眼神卻是很不悅的,那她就不必再添油加醋了。至於秦王妃為什麼起晚——她應該是沒睡好的,不過不是因為爆竹,而是因為年夜宴上昀郡王又斥責了趙燕平讀書不用心,還拿著趙燕和從前練武時的勤奮與他做比,魏側妃自然是美得幾乎能飄到天上去,秦王妃就要夜不能寐了。

    「……聽說郡王世子的通房姨娘都被除了,這才一年呢,通房就死了三四個……」

    竊竊私語,聲音壓得低,卻又正好能讓綺年聽見。如鴛用眼角餘光掃了掃,低聲說:「好像是秦家那邊的親友,奴婢記得見過,但不大熟。」

    「隨便她們說。」綺年覺得肚子裡的小東西又動了一下,連忙輕輕地把手覆在肚子上。這樣一路馬車顛過來,肚裡的孩子似乎也不開心了,「你記著是誰就成,別理她們。」

    「瞧瞧,婆婆在那邊,她也不過去伺候著,真覺得有了身孕就了不得了……」竊竊私語居然還不停,如鴛氣得臉脹通紅,低頭暗自咬牙。幸而這會外頭已經有內監高聲報太后皇后和太子妃到,眾誥命行禮,眾人便紛紛起身出殿站位,顧不上再說什麼了。

    三跪九叩罷,上頭的娘娘們各自回宮,這邊的誥命們又回了殿裡,便有內監來傳,讓綺年和秦王妃去仁壽宮,太后召見。

    用膝蓋想也知道不會是什麼好事,不然太后何至於叫一個懷孕八個月的孕婦顛顛地跑去見她?綺年只能在心裡歎口氣,上了來接人的竹轎。還好抬轎的內監並沒搞什麼故意顛簸之類的花樣,綺年心裡又稍微鬆了松。

    自打永順伯謀反,太后的身體就不大好了,今日是大年初一,太后也穿了全副的禮服,但看上去臉色有些晦暗,倒像是被繁重的頭飾壓得有些不堪負擔的感覺了。在她身邊陪著的鄭貴妃倒是面色紅潤,但妝飾卻頗素雅,估摸著也是照顧了太后的心情。

    太后先跟秦王妃拉了幾句家常,問了問大長公主的身體——東陽老侯爺一去,大長公主身體也壞了許多,聽說已經很久沒有進宮跟太后說說話了,難怪太后惦記。綺年坐在下頭的錦墩上,盡量坐直身體又把頭低下,既不失禮,又能讓自己的肚子不至於太壓迫到。正想著什麼時候能回去,就聽太后忽然轉向了她:「怎麼聽說世子妃最近沒在郡王妃身邊伺候?」

    果然來了。綺年心裡暗罵了一句,連忙扶著如鴛的手站起來:「是王妃體恤臣婦,免了臣婦晨昏定省,准許臣婦逢五逢十才過去問安。」

    太后還沒說話呢,鄭貴妃已經掩著嘴笑了笑:「郡王妃寬厚體恤,世子妃可不能失了規矩才是,恃子而驕可是要不得的。」

    簡直放屁,難道你懷孕八個月皇后還讓你去請安嗎?綺年心裡暗罵,表面上卻還得裝出一副恭敬模樣:「是,多謝貴妃教導。」

    太后皺著眉,看樣子心情不大好:「聽說你剛才在殿裡就很失禮,不但不在郡王妃身邊伺候,還自己坐下了?這是什麼道理?聽聞吳侍郎家教甚好,怎麼你的規矩都沒有學好不成?」

    這到底是哪個混蛋這麼快的耳報神!綺年捧著肚子艱難地屈了屈膝:「這其中有臣婦一些想頭,還請太后允許臣婦私下陳奏。」有鄭貴妃在旁邊挑撥著沒個好,偏偏皇后今天不在。

    太后懷疑地看著她,鄭貴妃微微撇嘴:「什麼話還怕別人聽嗎?」

    綺年含笑不語,腦子裡飛快轉動。太后見她不說話,到底還是擺了擺手,叫眾人都退了下去,才不悅地道:「你有什麼想頭?」

    綺年捧著肚子困難地跪了下去,好在仁壽宮鋪著厚厚的地毯,還燒著地龍,跪在上頭軟綿綿的,倒比蹲身行著福禮舒服多了:「太后方纔的教導臣婦都牢記在心,但臣婦也有一點兒想頭——太后也知道的,王妃是世子的繼母,自來這繼母是難當的,稍有些兒不好就要被人議論。」

    這番話太后聽著倒是順了耳,因當今皇帝也不是她的親兒子,這認來的母子之間其實也多有些忌諱,因此聽著綺年的話,不覺起了幾分共鳴,微微點了點頭。綺年心裡一鬆,繼續道:「臣婦不知是誰向您陳奏今日大殿中的事,但臣婦實在覺得,此人對王妃有些不懷好意。太后試想,若是臣婦今日侍立王妃身邊,叫有心人看了,只怕會說王妃對繼子不慈,有意折騰兒媳,讓兒媳帶著七八個月的身孕立規矩。這些話傳出去,臣婦倒是落了個孝順的名聲,卻叫王妃如何自處呢?」

    「唔——」太后從鼻子裡哼了一聲,雖然沒說話,臉上的神色已經緩和了不少。

    綺年低著頭道:「臣婦寄居舅舅家中年餘,見舅母便是這樣行事的,寧願自己背負幾分不孝的名聲,也不能傷了外祖母的聲譽,因此臣婦自嫁入郡王府,也是這樣想的,只是臣婦到底年輕不知事,大約有時做得也未必妥當……」

    太后想起自己的親兒子親孫子,不由得心裡黯然,半晌擺了擺手道:「起來罷,帶著個肚子跪著,傳出去倒是我的不是了。」

    綺年趕緊站起來:「臣婦方才請太后屏退左右,也是為著這個。若叫有心人傳出去,說因為臣婦在大殿中未曾侍立王妃身邊就被太后訓斥,難免有人說王妃是到太后面前來告狀的,王妃又不好自己分說,真是說不清的冤枉了。」

    這番話倒叫太后對她有些刮目相看:「你能想到這一層,倒實在不能說不孝順了。可怎麼聽說,你跟郡王妃不怎麼和睦?人前連母親也不稱一聲?」

    綺年一徑低頭,露出幾分不好意思的表情:「總歸是臣婦年紀輕,不曉得怎麼孝順。再者瞧著王妃端莊漂亮,叫母親似乎總是叫老了,竟不好意思出口……」

    這話倒把太后說笑了:「你這孩子——」隨即又想起一件事,臉又拉了下來,「怎麼聽說你對世子房裡的人有些苛刻?這才嫁進去一年多,就打死了好幾個?」

    綺年立刻一臉的驚訝:「這,這是哪裡來的謠言?太后明鑒,要說臣婦不喜歡世子房裡的人是有的,可是打殺人命——郡王府裡素來沒有隨便打死人的規矩,臣婦要真敢這麼做,郡王爺早就不容了。何況有幾個還是郡王爺賞下來的人——她們是違了府裡的規矩,還是王爺親自下令處置的。」

    太后也知道昀郡王是個極講規矩的人,想想也覺得綺年這話可靠,便道:「哀家也是為了你好,婦人家最忌嫉妒,你是做正妃的,尤其不能小肚雞腸容不下人,外頭名聲不好,也是有損郡王府的。」

    綺年低頭稱是,又小聲道:「總歸都是臣婦年輕不知事的錯,臣婦也怕有人在外頭說王妃管家不嚴,若太后聽見了這樣的閒話,還請替王妃辯白幾句。太后一句話,頂得下頭人說一萬句呢。」

    太后歎了口氣:「你倒是個實心的,罷了,哀家都明白了,你身子重,也不必在這裡枯坐著了,去東宮看看太子妃,也見見惠良娣。」

    「謝太后恩典。」綺年心裡暗想您明白啥啊,但表面上還是一臉感激,費力地又行了個禮,退出了仁壽宮,又坐著那乘轎子去了東宮。

    金國秀已經到了該生產的日子,東宮裡已經有穩婆和醫女時刻等著,太醫院也有人專門輪值。綺年進去的時候,吳知霞和清明都在,陪著金國秀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話,見綺年也挺著大肚子進來,金國秀不禁笑了:「又來一個。你身子都這麼重了,還過來做什麼呢。隨月快扶著,不許世子妃行禮!」

    綺年到底還是意思著福了福身,就由隨月扶著在錦墩上坐下:「進宮一趟,總要來看看。算著太子妃的日子就是這幾天了罷?」

    「可不是。」金國秀好笑地指了指周圍,「你瞧瞧她們,一個個如臨大敵的——好歹我也是生過一個的,何至於此?」這話剛說完,她就微微皺起了眉頭。吳知霞離得近,連忙問道:「太子妃怎麼了?」

    金國秀不答,半晌才眉頭皺得更緊地道:「怕是要生了。」

    這一句話,殿裡頓時亂起來,金國秀一邊由隨雲隨月攙著進產房,一邊還不忘叮囑:「讓良娣和良媛都回自己殿裡,良娣有身孕,世子妃也有身孕,你們都小心伺候著!」

    奔走的宮女內監們心裡都暗暗叫苦,這是三個孕婦呢!哪一個他們也不敢怠慢哪。偏偏吳知霞的胎兒只比金國秀小一個月,看金國秀這樣子,她心裡一緊張,居然也覺得肚子疼了起來,這下就更亂了,幸而穩婆有三個,且都是有經驗的,看了吳知霞這樣子說這會兒還不會生,留下一個穩婆照看著吳知霞,另外兩個忙活金國秀去了。

    綺年看東宮裡亂成這樣,當然只有趕緊告辭的份兒。眼下沒人顧得上她,只有如鴛攙著往外走,剛走幾步,清明快步過來在另一邊攙住了她,沒等綺年說句客氣話,清明已經低聲道:「回去告訴世子,大理寺有個寺丞要出缺了,但看太子的意思是想把這個缺給陳家人,讓世子早些準備,想法子得了這個缺才好。」

    綺年震驚地看著她,半天沒說出話來。清明這是瘋了麼?竟然把在太子這裡得到的消息告訴趙燕恆?清明見她發呆,不悅地皺眉:「世子妃沒聽見我說什麼?」

    「我確是沒聽見清良媛說什麼。」綺年已經把驚訝的神情壓了下去,「清良媛方才什麼也沒說,我也什麼都沒聽見,有些事情不是你我可以置喙的,還請清良媛慎言。」

    清明兩道眉傲然地揚了揚:「你懂什麼!大理寺丞雖然只是正五品,但正因只比世子如今做的員外郎高一級,所以才好謀這個缺。且大理寺是——」她還沒說完,綺年已經高聲叫喊不遠處的宮女內監:「快來人送清良媛回宮,她有些嚇著了。」

    宮女內監們聞聲不由得嚇了一跳。這兩位主子都在生呢,再嚇著一個還了得?且多半都知道這清良媛雖然出身微賤,卻是有護駕之功的,又是沒有生育過的年輕女子,說不得真要被嚇著,急忙鬧哄哄過來兩三個人要扶清明。

    清明又急又怒,想不到綺年這樣的大膽,竟然連她的消息都不肯聽,連忙低聲喝道:「世子妃你——」

    綺年卻並不聽她說什麼,只指點著宮女們道:「清良媛年輕,見了這場面難免害怕,你們快送她回自己屋裡,待太子妃和惠良娣平安生了,自然就好了。」扶著如鴛的手轉身就走。幸而送她過來的竹轎還在外頭等著,此時東宮二人同時要生產的消息已經傳開了,太后也坐不住,自然也不能留秦王妃久坐,綺年便直接乘著竹轎在宮外接著了秦王妃,一併坐車回郡王府了。

    直到回了節氣居,如鴛才道:「世子妃,今兒清良媛說的話——」

    「都忘了它!」綺年緊擰著眉頭,「一會兒世子回來我與他說,這話絕不能再入第五人的耳朵!若是太子知道清良媛竟然給世子傳遞消息,只怕就會以為世子是有意將清良媛送到他身邊的,那就完了!」本來伴君如伴虎,太子是未來的帝王,也少不了那帝王心術,若是被他懷疑上了,那趙燕恆還說什麼前程,不倒霉就不錯了。

    如鴛大駭:「奴婢還以為,還以為——」

    「還以為這對世子是好事?」綺年瞥她一眼,「世子用不著一個女人在內宮替他打聽消息,何況太子都有意思把這個缺給別人,世子卻去謀這個缺,難道是想與太子做對?」

    如鴛不由得拍拍胸口:「奴婢沒見識,真還當是好事呢,幸好世子妃沒聽。不過——」她又擔心起來,「若是清良媛一心想著這事——」

    「她沒有本事把這消息送出來。」綺年想清明應該也不至於傻到隨便買通個宮女往外送消息的地步,「只要我不進宮就無妨。」

    正說著,外頭腳步聲響,趙燕恆已經快步進來,上下打量綺年:「聽說東宮今日有些亂,你沒嚇著罷?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還真嚇了我一跳。」綺年擺手叫如鴛到外頭去看著,才小聲把清明的事說了一遍,「她不會瘋到找人給你送信的地步罷?」

    「諒來不會。」趙燕恆眉頭緊皺,「連我都不知她究竟想做什麼了。你做得對,萬不可讓她往外傳這種消息,若被太子知曉,我渾身是嘴也解釋不清,連你都要連累進去!」

    綺年鬆了口氣,只要趙燕恆沒這個心思那就好辦了:「只消沒人進宮,想來她也沒辦法。只是她這心思若不打消,恐怕是個麻煩——」

    趙燕恆長長歎了口氣:「如今她進了宮,我們也管不到了。」

    「我怕她瘋瘋癲癲,最後連累了你可怎麼好!」綺年本來想再也不見清明,可是現在又越想越覺得不踏實,「不行我還得進宮一趟,要警告她斷了這個念頭才好。」

    「你且別想這事了。」趙燕恆拉住她,「挺著個肚子跑什麼,今兒早上車跑得那樣急,我就擔心得不行,萬事都等我們的孩兒落了地再說。」

    說到孩子,綺年不由得摸了摸肚子:「他很乖的,這樣也都沒怎麼鬧。話說回來,也不知道太子妃和惠良娣生的是男是女。」

    東宮兩妃同時生產,隔了一天消息就傳了出來,生的全是女兒。

    鄭氏有幾分失望:「都是女兒——」一方面有些遺憾女兒沒有生下太子的長子,另一方面卻又覺得這樣不扎眼,免得遭忌。

    吳若錚只得安慰妻子:「來日方長,這時候生下長子未必是好事,倒省得將來捲入奪嫡之爭。」

    鄭氏歎氣:「若是太子妃一直沒有兒子呢?哪怕生了養在太子妃膝下——」

    「別胡說!」吳若錚低聲喝止妻子,「那也不是什麼好事,留子去母的事多了。」從前他想著女兒能做皇長子正妃,所以也有一搏的心思,但女兒既然沒有這個正妃的命,那倒不如將來平平穩穩的過日子了。

    鄭氏心裡何嘗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吳家沒有留子去母的事,但別家卻是少不了的,只得歎了口氣,把話轉開去:「不過墨畫來報喜,說太子還是喜歡的,還取了個小名叫珠兒。掌上明珠,這名字也好。」

    吳若錚曉得妻子是自我安慰,也不戳破,只道:「到底是自己骨肉,自然喜歡的。」隨即說起了吳知雪的親事,「……就是山東那邊的舊同僚,你也認得的,提起孔家的一個子弟,算來也是嫡枝的,今年才十七歲,已中了秀才,只是家裡清苦些。父親是早就去了,去年本來要參加春闈的,因母親又過世要守孝,不然一個舉人也是穩拿的。」

    「那不是要嫁到外頭去?」鄭氏心裡捨不得,卻又盤算,「若說是孔家子弟也好,為何不接進京裡來讀書?」

    吳若錚不以為然:「孔家那邊難道還少讀書人?這也是那孩子的風骨處。若說家裡清苦,我們多多給雪兒備下嫁妝就是,進了門就當家,沒有公婆,不必像你當年一樣受氣……」

    鄭氏聽得眼圈微紅:「還虧老爺想著,這也好。」當初她嫁進來,沒少受顏氏的氣,女兒若不必伺候公婆,那是極實惠的事。

    吳若錚歎了口氣:「說來,我在兒女親事上不如大哥,若不是當初思慮欠佳,也不會讓雪兒背了個退親的名聲。幸而那同僚都是知道咱們家裡的,又見過雪兒,才一力保了這親事,不然孔家門也難進。」

    二房夫妻兩個說著這個,大房那邊也在說話。吳若釗對妻子道:「今兒皇上問我,丁尚書要告老,選誰去接任這個尚書為好?又問我願不願去。」

    李氏心裡緊張道:「老爺怎麼說?」

    吳若釗歎道:「我對皇上說,我對禮儀之事可稱精通,但吏部所管轄非我之長,因我不曾放過外任官,好些事都不通曉,若論起這些,還不如二弟。」

    李氏怔了一會兒,歎道:「老爺說的也是實話。其實如今也就罷了,老爺在禮部清閒自在,日子是極好的,我也不求什麼,只要一家人和睦也就足夠了。」

    吳若釗拍了拍妻子的手歎道:「你說的是。只我也有幾分私心,若奏對得當,一者對二弟是個好處,二者皇上心裡若讚賞了我,對咱們霄兒日後也有好處的。我這個年紀,是三品還是二品也無甚大妨礙了,倒是霄兒的路長,要好生謀劃一番。」

    李氏聽得連連點頭:「老爺這樣的苦心,霄兒必是要好生上進的。」

    吳若釗這番奏對還真是大起了作用。二月裡丁尚書告老,皇帝按著規矩再三挽留無果,便允了他歸田,並大加賞賜了一番。隨後,原吏部左侍郎升任吏部尚書,騰出的空缺由行太僕寺少卿吳若錚補上。吳若錚由正四品升為正三品,已與乃兄平級了。

    京城中頗有人議論,說吳若錚陞官乃是因著女兒的緣故,不過很快,吳若釗就升了都察院右都御史,也由正三品變成了正二品,同樣是連升兩級。且還有一件事眾人不大注意,就是吳知霄外放山西府通判,而吳知霆從翰林院無品級的庶吉士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