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三回 害忠良千古奇冤 奉禮教毀卻良緣1 文 / 任我*飛揚

    第一節

    ?見岳家軍再次大舉出征,無奈之下孤注一擲,傾巢而出的劉豫,同時趕忙向金朝哀求救兵。

    這時,恰逢金主吳乞買病故,立廟號金太宗。新登基的金主合剌(漢名完顏亶)是吳乞買的侄子,他討厭劉豫的為人,對其求救置之不理。

    劉豫不得不硬著頭皮與大宋硬抗,可數次作戰全部失敗,他的拚死反擊被徹底粉碎。

    此時大宋北伐局面大好,齊、金兵將校控制不了部下,紛紛投降。連甚得昌平王兀朮喜愛的原遼降將韓常,也想過要投奔岳家軍,並派人與岳家軍聯絡。

    岳家軍已經深入河南地區,此處為大宋故地,大宋帝陵所在。在金宋之間的戰爭中,也是受到戰火摧殘最厲害的地方。

    本地百姓在金人的殘酷屠殺下,早已無法生活下去。看到岳家軍北伐,無數百姓不顧生死,齊來幫助岳家軍。

    在百姓們的支持下,岳家軍先後收復穎昌、鄭州、洛陽各地。

    此時,發現戰況不妙的大金朝廷,這才調動重兵前來抵擋北伐宋軍的攻勢。

    但岳家軍氣勢如洪,在平原上在騎兵野戰中連續戰勝粘罕為主、兀朮為副的金人精兵。此後,擁有優勢兵力的金人連戰連敗,岳家軍則連戰連勝,一直追擊金軍到原大宋東京附近的朱仙鎮。

    深感岳家軍厲害的金人,發出無奈的感歎:「撼山易,撼岳家軍難」。並收縮兵力,準備退回黃河以北固守,利用河北大平原有利地形,拖垮宋軍。

    出於擔心宋軍真的打到北方,金人又將趙佶和趙恆二帝遷到比原女真故地更北面的五國城。

    二帝及隨行人員在押送的金人驅趕之下拚命趕路,到達五國城時,隨行人員只餘下一百多人,趙老官家趙佶的皇后鄭氏也死在北遷的路途中。

    連戰皆捷、士氣高漲的岳家軍將士,都認為現在是北伐的最好時機,沒人想到,此次出兵是在朝廷沒有許可的基礎上。

    在岳家軍眾將和謀士會聚討論下一步軍事計劃的時候,岳帥拒絕了岳靈提出的:「聯合北伐諸將,固守黃河沿線,經營已收復的土地,並在此地休生養息;既可以免除朝廷的猜忌,也可以等待給金人致命一擊的機會。」的遠期戰略目標。

    一心一意要報答君恩的岳帥,決定藉機渡過黃河收復失地,在朱仙鎮招兵買馬、聯絡黃河兩岸各路義軍,還對諸將言說:「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耳!」。

    岳飛準備渡河北伐的消息傳到朝中,天子趙構對他不奉詔令,進而擅自招兵買馬、聯絡義軍的行為十分反感和惱怒。

    一群主和的大臣更是藉機向皇帝屢進讒言,極力述說岳飛跋扈不可信,要防止其擁兵反叛。

    朝廷先是下令岳飛撤軍,但岳帥抗令不遵。後來,朝廷下達的旨意越來越嚴厲,甚至有隱指岳家軍謀叛的意思。

    意識到朝廷決不會同意北渡黃河,為了保住此次北伐的成果,無奈的岳帥最終接受了岳靈的建議,以固定已經收復的土地為由向朝廷上奏,請求允許岳家軍收復西京後留守。

    此時的岳靈雖然說服了自己的父帥和軍中將領,但內心深處卻越來越擔心,總想著議和的朝廷會不會理解父帥為成大事不計其餘的做法?天子和朝中重臣根本就不支持現在北伐,萬一採取了什麼激烈的手段,父帥的下場又能比自己的父親好多少?!搞不好就是更慘的結果。

    從戰場形勢來看,北伐的宋軍此時僅有二十多萬人,其它的部隊遠不及岳家軍的實力。

    開戰之前,金朝老皇帝吳乞買突然故去,新任皇帝合剌由於自身對劉豫的厭惡,故意放棄了在戰事初期出兵的良機,任由宋軍進攻偽齊;沒多久,大金朝內部又發生了原遼降臣叛亂,金軍被迫調動大批軍隊北上平叛。

    在大金內部如此紛亂的情況下,岳家軍做到了連戰皆捷。

    北伐所得到的戰果並不是很大,金軍損失兵力總數不過才兩、三萬人、馬匹萬餘匹,其戰事損失並沒有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仍然有實力進行反撲。

    更何況,就算能夠順利收復中原故地,能否長期堅守還是個問題。

    一過黃河,就是地勢平坦開闊的大宋北部和幽雲平原,最利於金人充分發揮他們在騎兵上的優勢,現在金人的戰損也遠未喪失反撲之力。如果大金回過神兒來,他們北方還有數十萬的精銳騎兵,到時的戰事會如何,只怕任何人也不敢打保票。

    宋軍以步兵為主,在根本不利於步兵守衛的平原上對抗騎兵,這在金人第一次入侵幽雲之時就已經有了結果:二十幾萬宋軍被包圍在幾個城市之中,不到一個月防線就完全崩潰,固然有郭藥師投降的因素,但步兵與與騎兵對壘的劣勢也不容輕視。

    所以,當年清義道長才會建議朝廷消滅西夏,以獲得精兵和優良馬種,據西北而有中原。

    現在,宋軍的猛攻雖然使得金人連敗,但想在平原上依靠並不精銳的步兵徹底擊敗比自己還要多的金人精銳騎兵,還要在此之後擋住金人的反攻,難度也太大了些吧?

    在岳靈的眼中,現在能夠固定已經收復的土地,集聚力量以求將來恢復中原才是正理。

    這段時間,她在說服了父帥之後,一直安排收復地區的守衛,並派探馬查看金軍是否真的已經撤離黃河南岸,準備在他們撤退之後徹底收復黃河以南地區。

    第二節

    紹興二年末,大金軍神粘罕因過於狂傲,再加上實力過強,已經嚴重威脅到皇帝的地位,也侵奪了其他女真貴族的權力,引起了金主合剌和眾臣不滿。

    金主合剌和斜也、撻懶合謀,借粘罕多次敗給岳飛之機,將粘罕的親信逐一除去,最後以「指揮失利、逆旨犯上」的罪名將粘罕下獄。

    入獄後,想不通的粘罕上書金主合剌,自陳自己的功績,追問將自己下獄的原由;同時,一心想找岳家軍報仇的粘罕還提醒金主,岳家軍不除大金難安,請求准許自己重上戰場。

    金主合剌倒也直接,公開下旨批駁粘罕,明確指責其狂妄自大、不聽指揮,至於其歷來的功績,也不過是保住了他一家人的平安。

    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眾矢之的,一個月不到,憤怒、無助的粘罕便在監獄中憂憤而終,終年五十七歲。

    粘罕死後,主張用誘降的策略引誘大宋放棄抵抗的斜也、撻懶得勢,控制了大金朝政。

    反對與宋和談的另一大金軍神兀朮,被迫以身體不適為由暫時不理軍事,金人堅持徹底滅亡宋朝的一系遭到沉重打擊。

    為改善與大宋的關係,金主將原先給大宋二帝封號中的污辱之義去掉,追封已經死去的宋朝老皇帝趙佶追封為天水郡王,從二品的二品昏德公升為一品;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從三品重昏侯升為二品。

    隨即,斜也、撻懶上奏金主合剌廢掉盡打敗仗的偽齊劉豫,以表示大金和談的誠意。

    看到金朝對大宋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為了與金和談,天子趙構又起用秦檜任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為右相。並在朝會之後,單獨留下秦檜詢問和議的策略。

    有過一次失敗經歷的秦檜小心了許多,經過反覆試探確定了天子是真心想和金人講和,便要求趙構授予其和議的全權,聲稱不許眾臣提出異議、干預大計。

    看到宋金大勢使得乞和求降政策成為可能,已經是打定投降主意,以斷絕臣民中「迎回二帝」可能性的天子趙構,堅定不移地滿足了秦檜的全部要求。

    得到全部大權和天子保證一定求和保證的秦檜,為向金人表示其賣國的決心,逼迫岳家軍放棄已經收復的土地撤退回原駐地。岳帥上書朝廷,請求固定原地。

    秦檜再次以樞密院的名義下令,將也已經進逼黃河的張俊、韓世忠、楊沂中所部撤回,再以岳家軍已成孤軍、不可久留為借口,一天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嚴令岳飛馬上退兵回原駐地。

    岳家軍眾將士抱頭痛哭,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無數百姓聽說岳家軍將要撤離,都前來阻攔,哭訴如果岳家軍退走,他們就沒有活路了。

    但無法真的背叛朝廷的岳飛只能忍痛下令推遲三天撤退,護送願意南下的百姓們撤離,已經收復的土地又白白送回到金人手中。

    虞水靈最後一次站在黃河岸邊,遙望煙霧迷漫的對岸,心中痛不可忍!

    金軍已經遠遠撤離了黃河一線,如果此時朝廷有恢復之志,北伐之軍全線壓上,固守黃河、鞏固已經獲得的戰果並不是不可能的事,至少可以收復黃河以南的大宋故地、和已經被岳家軍控制的河南大宋歷代帝陵所在地。

    但現在,其他幾路北北伐大軍已經被迫撤離,岳家軍不服從撤軍的命令也不可能。沒有了朝廷糧餉的支持,已經被多年戰亂給搞的家破人亡的黃河南北故宋百姓,根本無力長期支持岳家軍。一旦沒有了後勤,驍勇善戰的岳家軍最終只會被拖垮、被困死。

    失去了這樣有利的時機,下一次的北伐要到什麼時候?還能這樣的機會嗎?

    父親,女兒該怎麼去做?請你告訴我!虞水靈痛苦地在心中吶喊,卻沒有聽到回音。

    紹興三年正月初一,趙構和秦檜不顧大部分臣民的反對,與以達懶為首的大金主和派乘兩位金朝的皇帝交班,新君暫時無法理政的時機,簽訂了第一個「紹興和議」:約定宋向金稱臣納貢,金將河南、陝西歸還給宋。

    負責在和議文本上簽字畫押的秦檜,不顧大宋顏面,居然恭恭敬敬的跪拜在金使面前完成了簽字儀式。

    不少大宋官員反對「講和」,更無法忍受秦檜有辱朝廷尊嚴的舉動。御使胡銓上奏章乞斬秦檜之頭,結果被貶往偏遠的昭州編管。天子趙構還特地下了一道詔書令,不許臣民傚尤。

    從此,秦檜在朝中的地位和權勢都大大提高,兩國之間的戰和問題開始由他左右。

    靖康以後,大宋前後主政的諸相不是以戰為主、以和為輔,就是以和為主、以戰為輔,一直是邊打邊談,從無一人敢於提出只和不戰。

    在此次和議之前,只求保住半壁江山的天子趙構,則是經常動搖於和、戰之間。從「抗金恢復」到有心乞和卻無法求和、再到專意乞和,秦檜的「始唱邪謀」,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大宋臣民在此次議和之後,認為秦檜是「罪上通於天,萬死而不足以贖買」!

    看清秦檜賣國投降真實面目的有識之士,乾脆稱一意賣國求和的秦檜是為「大宋第一奸相」。

    可天子趙構因為解決了自己的心事,還是對秦檜榮寵有加,加官進爵以賞其和談屈膝之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