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七回 求投降斥退賢良 毀長城北宋滅亡2 文 / 任我*飛揚

    第三節

    當時,趙桓異母弟康王趙構也在朝中,聽得金人要求以親王為質,便主動請求出使金營。

    皇帝趙桓因父皇喜歡幼弟,怕太上皇擔憂過度,而且兄弟之間的感情還算不錯,出於對趙構安全的擔心,執意不許。

    大宋有一個比較好的傳統,那就是雖然親王和宗室往往不能參與政務,但地位崇高,皇家也講親情。除了開國的兩位皇帝有「燈下斧影」的千古之迷,宋太宗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登基逼迫兄長之子以外,其他各代雖然也發生過爭位之事,但卻都沒有造成很惡劣的後果。大部分做到了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比起其它朝代應該是好多了。

    趙佶父子也繼承了這個傳統,互相之間感情還算是不錯的,趙桓對自己的異母弟很是疼愛,不願意趙構去金營為質。

    趙構此時還算是有擔當,再次肯求趙小官家:「金人兵臨城下,勢大難制,如今定要親王以為人質。臣為皇子親王,多年受國家奉養,豈能在這國難當頭之時顧惜自身!社稷為重,天下為重,為宗社計,臣願前往金營為質。」

    趙小官家無奈,只得派康王構為軍前計議使,並命令宰相張邦昌為副使,出使金營,並囑咐他們將李綱去職一事通報給金人,藉以向金人表示其議和、投降的巨大決心。

    看到大宋朝廷果然如約送來親王和宰相為質,又聽到了李綱去職的消息,不知是什麼感受的兀朮只說了一句:「大金攻宋,成就不世偉業,最大的功臣應是大宋皇帝,而非我大金眾將。」

    李綱被免職的消息再一次震驚了整個汴京城,現在金兵仍然圍城未退,雙方還在進行攻守之戰,在這種情況下免去主持戰事的李綱職務,皇帝簡直是瘋了!

    最早得到消息的太學學子在陳東、張行華、費行雲等人的帶領下,再次來到宣德門,投書要求皇帝重新任命李綱主持戰事,並要求罷免張和議的李邦彥、張邦昌等人。

    可是,鐵了心要投降的趙小官家趙桓竟下令內值禁衛抓捕太學學子。但剛剛從城頭上下來的禁衛們不願意傷害這些為國為民的太學學子,只是攔在宮門之前,並沒有動手。

    此時,無數百姓聽到消息已經趕來,數十萬人圍聚在皇宮之外,堅決支持太學學子們的要求,並請求皇帝接見,否則軍民決不罷休。

    在趙小官家拒絕接見宮城外的軍民之後,憤怒到不計後果的百姓砸碎宮門前的登聞鼓,衝開宮門,打死、打傷攔阻的宦官幾十人。

    內值禁衛在一邊旁觀,並未插手,百姓們自然也沒有傷及他們。

    正好百官散朝,還不知道皇宮外面出事的李邦彥從宮中出來,被認識他的人看到,百姓們一擁而上,向他扔出一堆亂石,將他打的頭破血流。其他幾名主和大臣,被嚇的躲在宮中不敢露面。直到皇帝答應接見幾位太學學子領袖,聽取大家的意見,百姓們才放過了被打的半死的李邦彥。

    被逼的沒了辦法的趙小官家因等不到金人的答覆,心裡也害怕金人再次大舉攻城,只好再次任命李綱為尚書右丞、行營使,卻沒有恢復親征御營司的設置。他哪裡想的到,是守城的軍民將從城外金營歸來的和議使節偷偷處死,所以他才未能接到金人的答覆。

    這時,由於金軍未能得到趙家皇帝對和議條件的按時回復,攻城更急。

    李綱的副手姚平仲將軍,為了振奮士氣,決意率本部兵馬借夜色偷襲兀朮的軍營。

    哪知,姚平仲的行動被李邦彥得知,為了表示與金人談判的「誠意」,也是為了報復汴京百姓打傷他,居然派出自己的家人潛出城外,將姚平仲襲營的消息告知兀朮。

    兀朮得到姚平仲來襲的消息後大喜,姚平仲此人是一員悍將,在宋軍中威望很高,如果能將他殺死或擒獲,對宋軍士氣是一個極大的打擊,立刻安排了一個巨大的陷阱。

    是夜,姚平仲率本部四千多人偷偷以繩索吊下城牆,沒想到,正當最後一批士卒掛在城牆中間之時,對面的金營卻突然亮起了無數的燈籠、火把,把城牆下照得如天明一般。兀朮一聲令下,事先準備好的八千名弓箭手分三批不斷的放箭。

    猝不及防之下,四千多宋軍在第一輪就倒下了大部分,等箭雨過後,能夠站立的還不足千人。

    已經重傷的姚平仲率剩下的士卒向金人衝了過去,卻又被數輪箭雨射倒在地。

    城上的宋軍還沒反應過來,戰事已經結束,姚平仲所部無一能夠生還。

    兀朮獲勝後,立刻責問兩個宋朝人質:大宋還想不想和談?!是不是想亡國啊?

    康王趙構這個時候的膽子倒是還不算太小,來了個不理不睬,閉目不答。

    無恥的張邦昌居然給聲色俱厲的兀朮嚇哭了,精明過人的兀朮看出此人是個軟骨頭,便趕走趙構,又撫慰了張邦昌幾句,讓張邦昌回城之後,幫助金人拿下汴京,張邦昌自然是沒口子的答應。

    金人割下姚平仲的首級傳示汴京城,威脅如不立刻投降就將屠城!

    但悲憤的汴京軍民全城舉哀,為戰死的將士送行。卻對金人的威脅根本不予以理會,決心抗戰到底。

    金人眼見汴京城的防守仍然很是堅固,守城器械準備充分,軍民鬥志昂揚,擔心自己的人傷亡過重。而且,外圍的宋朝各路三十多萬勤王大軍已陸續趕到,勤王之兵已經漸漸彙集京師附近。

    其中,河北、河東路制置使——名將種道師部,在得到勤王之詔後,便以最快的速度急進,沿途大張榜文,宣稱「種少保領西兵百萬來」,恐嚇不知內情的金人。現已經沿黃河一線展開,眼看就要切斷孤軍深入的東路軍後路。

    第四節

    哈迷蚩建議:靠已有的勝利,已經能夠壓迫宋朝趙小官家接受和議,為何不充分利用他沒用的個性,再度收取大量金銀為議和條件先行撤兵。

    反正宋朝皇帝自毀長城的本事遠強過管理國家的本領,就像對付虞允文一樣,到時自會把李綱趕走,把汴京城防全給毀了,何必非要自己去攻克,白白折上許多士卒性命?!

    於是,金人再次派出和談使節,這次是軍師哈迷蚩。在賣國賊張邦昌的引導下,哈迷蚩終於見到了趙小官家。

    在隨後的談判中,哈迷蚩對宋朝趙家皇帝膽小、害怕戰爭的心理把握的十分清楚,利用宋朝皇帝急於和談、結束戰爭的心態,將火候拿捏到了極佳的位置。

    經雙方商談,大金把開戰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大宋,這也不能算錯,開戰的初始原因的確是因為大宋皇帝趙恆違約。金人要宋朝向金賠罪,承諾決不再違背大金的意思,以叔相稱金主,賠償大量的金銀之物。

    趙小官家趙桓現在只想著金人能夠盡快的離開,滿口答應了所有條件,努力的搜括各個府庫的庫存,終於達到了金人要的數目。

    之後,拿到宋朝和議詔書和賠償金銀的斡離不撤圍,汴京城終於轉危為安。

    汴京城戰事結束,慣於卸磨殺驢的大宋皇帝開始秋後算帳,數位主戰的大臣因為各種原因去職。

    趙小官家趙桓還下旨不許虞允文回京,要其依舊前往雲南編管。

    但由於李綱的功績和在汴京軍民中的威望,趙小官家暫時還不敢輕易的動他。可沒過多久,趙小官家就有了趕走李綱的機會。

    京師的戰事雖然暫時結束,但黃河以北和以東的戰事卻還在進行。金人西路軍正在圍攻汴京外圍防線的河陽。

    原防守太原的王稟因朝廷將太原割給了金人,被迫率軍撤退到河陽,為了保衛汴京的外圍拚命守城。粘罕率五萬多精兵已經攻城近兩個月,河陽守軍精疲力竭,已經接近城破的最後時刻。

    本來以李綱等人的建議,要麼將已經抵達的三十多萬勤王大軍大部援助河陽,一次性打退粘罕的西路軍;要麼乾脆放棄河陽,大軍死守黃河沿岸,防備金人再次攻宋。

    可是,趙小官家根本不相信金兵還會再次南下,認為金人既然答應了和議條件,自然不會再來。他卻忘記了,大宋朝廷自己就是個常常違反盟約、欺騙盟國的主。

    國家之間以實力為重,只有強大的實力才能保證盟約,你沒有實力的時候,哪有信義可言?!

    金兵撤退之時,老將種師道曾向皇帝請求,領本部兵馬追擊,趙桓不許。

    哪個的意見也沒聽,趙小官家趙恆就直接下旨,以重兵屯集在京師附近,消耗糧草和物資為由,將勤王大軍全部拆散,趕他們回各自的駐地。

    老將種師道因憂國憂民而病倒,被迫上書請求去職,皇帝乘機以救援河陽為由,任命李綱為河東、河北兩路宣撫使以接替種師道,藉機強行把他趕出朝廷。

    李綱開始意識到是有人在故意排擠他,不願就職,便對趙小官家陳述:「臣是個文弱書生,並不懂得戰場指揮,這次卻擔任軍隊的統帥,萬一失機,會有誤國事。」

    但趙桓就是不准,李綱這才明白是皇帝要趕自己走,如果堅持不離開朝廷,怕有不測之禍,李綱只有受命出兵。

    臨走之前,李綱又向皇帝請求,下撥軍需銀絹錢各百萬,但朝廷最後只給了他二十萬。

    將軍杜仲擔心李綱等人的安全,自請隨行。

    小皇帝樂得主戰之人全部滾蛋,立刻同意,順便把原親征御營司的那些幕僚也一起趕出了京城,逼著一群文官上了前線。

    等李綱到任後,便招來士卒、百姓進行訓練,修整武器、兵甲,做迎戰的準備。可趙小官家又對他什麼都進行限制,下詔解散他招來的將士。甚至派出太監監軍,架空李綱,使他的宣撫使徒具空名,沒有了節制手下軍隊的權利。

    最後,在李綱準備援助河陽之時,朝廷故意不給他充足的兵力,只給了一萬二千人。這些人還是陸陸續續趕到戰場,卻又下令催促他盡快馳援河陽,還讓監軍的太監強迫李綱親自出征。

    李綱是個文官,根本沒有自我保護的能力,而且權力被架空,無法指揮軍隊。

    結果,李綱所部被佔有絕對優勢的金軍擊敗,三萬主力被消滅殆盡。李綱在隨他赴任的杜仲將軍的拚死保護之下,僅以身免,從戰場上脫身。

    可憐杜仲將軍、還有那些參與守衛京師的幕僚們,守汴京的功勞還沒有被朝廷認可,什麼封賞都沒有,卻因為趙桓的胡鬧,白白的搭上一條性命,還落了一個「無能喪師」的名聲。

    河陽因糧盡援絕,不久被攻破,粘罕勸誘守將王稟投降。王稟寧死不降,直接回復:「以死報國,頭可斷、腰不可屈!」

    王稟被金兵亂箭穿身而亡,其部屬都戰死城中。

    趙小官家聽到河陽失守的消息,立刻以李綱「專主戰議,逡巡不前、喪地失師」為由,將李綱免職、奪其兵權,先貶斥建昌軍看管。還沒等他走到一半,趙桓隨後又下旨意,將李綱轉夔州安置,無赦旨不得回朝。

    趙小官家趙桓保家衛國沒本事,玩起忠臣來倒是本領不小,一著接著一著,硬是把李綱給折騰慘了。而且專一破壞他的名聲,簡直是想把他逼到身敗名裂的地步。

    好在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皇帝越是折騰李綱,百姓就越認為他是大大的忠臣。

    雖然李綱在河陽戰敗,但他的威望不降反而一直上升,這點皇帝也沒辦法,只好把李綱趕的遠遠的,免得他又在皇帝的耳朵邊吵吵著準備打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