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三回 汴京城歌舞昇平 憂國事義士同心4 文 / 任我*飛揚

    第七節

    就這樣,虞允文和馬林在神霄宮住了下來,清義道長並沒有刻意的去給虞水靈做什麼治療,而是由著她在觀中到處嘻戲,並讓虞允文和馬林儘管看書、休息,不要多管她。隨著時日的過去,水靈的情況有了明顯的改善,漸漸的不再非要纏在虞允文身邊,只是還不敢離的太遠。

    虞允文在心中暗喜的同時,總算是放下心來,在清義道長這裡休息,也翻看道長的藏書。讓他和馬林驚訝的是,清義道長這裡藏書內容之豐富,世所罕見:諸子百家、經史百籍,甚至軍事著作也十分的齊全,甚至還有不少名人的親筆評點、專著。

    在這裡看看書,再和清義道長談談講講、逗逗水靈、下下棋,日子倒也過的愉快。

    這天,他們又在談論書中的一些典故,突然聽見門口有一個熟悉的聲音喊道:「客人來了,怎麼沒人迎接一下?!」

    清義道長頭也不抬,直接回了一句:「客人你還算不上,自己滾進來也就是了。」

    兩人一愣,清義道長和他們已經相處了近十天,關係融洽,但平日還是很有禮貌的。今天居然會對人如此回話,看來來人和他的關係一定非同一般。

    對方朗笑一聲:「好你個清義,如此對待老朋友,不怕我扭頭就走嗎?」說著話,人已經來到了門前,原來是他們在大相國寺見過的李綱,身後還跟著一男一女兩個十來歲的孩子。

    李綱走到几案前,老實不客氣的坐了下來,點手叫過後面的兩個小孩:「佩雲、長風,來,見過清義道長、虞叔叔和馬叔叔。」

    兩個孩子上前恭恭敬敬的給三個大人見禮,水靈依在父親的身邊,好奇的看著兩個同齡人。

    虞允文也笑著叫水靈上前見過李伯伯,然後給三個孩子做了介紹。

    李綱帶來的女孩是他最小的侄女,名叫李佩雲,今年十三歲;男孩是他的外甥,名叫魏長風,今年才十二歲,都比水靈大。

    讓李綱帶兩個孩子過來,是清義道長的意思,他認為孩子們之間比大人好相處,只要水靈能和同齡人玩在一起,漸漸的就會忘記痛苦,恢復到正常的狀態。

    清義道長看三個孩子已經互相認識,便讓他們自己出去玩,只要不離開神霄宮後院,就不會出什麼事。三個孩子開心的跑了出去,對活潑好動的小孩子們來說,站在一邊規規據據的陪大人說話,才是這個世上最痛苦的事!

    看著水靈和兩個小朋友一起跑過了荷花池,李綱笑了:「虞先生,看來令愛已經恢復的差不多了,可喜可賀。」

    虞允文正想開口謝謝李綱的幫助,清義道長卻搶過了話頭:「行了,你是不是想虞相公謝你啊?多大點兒事,用不著這麼記掛著吧?又著了皮相。」

    「只有在我面前,清義老道才會有這樣的表現,讓你們看笑話了。」看到虞允文和馬林驚訝的表情,李綱只好無可奈何的聳聳肩,然後不客氣的堵了回去:「著皮相的是你吧?老道。」

    「……」

    看這兩個老朋友互相嘲諷了半天,旁觀的虞允文和馬林只好見怪不怪,直接無視。

    終於,李綱又想起來旁邊還有兩個看客,轉頭一看,兩個人已經一人捧了本書,在一邊做起學問來了。他禁不住笑了起來:「你們兩個看來很適應老道這裡的生活嘛。看什麼書呢?」

    「《山河志》。」

    「《兵論》。」

    「有意思,兩個儒生看的居然都是兵書。」李綱想起了上次被打斷的話頭,問道:「上次我剛聽你們說了個開頭,現在能不能跟我說說,對於宋金結盟,你們究竟是怎麼看的?」

    「李先生為何如此關心我們的看法?」馬林奇怪的問道:「以大宋士子們濃烈的學術氛圍和參政**,李兄應該不缺乏提供意見的對象啊。」

    「這裡的士人太不瞭解北方的情況,脫離實際,說句不好聽的話,根本就是飛揚浮躁、不知所云。」李綱沉聲說道,他重重的歎了一口氣,抬眼盯著對面的兩個年輕人,誠懇的說道:「兩位兄弟,大宋表面上十分富強,實際上是外強中乾、危機四伏,不早做打算的話,不要說開疆拓土,只怕會有亡國之危。只可惜,明白人太少,不止一人說我是危言聳聽。我是心中焦急,卻無能為力,只有瞭解了如今的情況,才有可能做好應對的準備,望兩位不吝賜教。」

    說到正事,清義道長也恢復了淡雅的風範,不再和李綱逗嘴取樂,他開口解釋:「李綱李大人曾為朝廷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後因憂心國事,上書當今天子,提醒朝廷現在大宋所面臨的內憂外患,被當今認為不合時宜,而被貶謫至南劍州沙縣。直到此次收回幽雲之後,他剛剛被召回朝,現任太常少卿。」

    「原來如此,李大人是如今朝廷中難得的清醒之人,失敬了。」虞允文向李綱拱了拱手,表示敬佩之意。

    「不必如此講究虛禮,我們一見如故,就以兄弟相稱反而來的親近。」李綱沖虞允文搖搖頭,然後看著他說道:「那一日,我回去之後,就去查了吏部上報的來自幽雲、即將任命的官員名冊。這才發現,彬甫弟在幽雲和議之前,就已經發現了其中的弊端,這才是真正的清醒之人,望彬甫弟教我。」

    「那我就不客氣了,」虞允文收斂笑容,向李綱點點頭,神情冷峻、語出驚人:「我認為,大宋同女真人密切接觸以探聽他們的虛實,這當然是好事。但和金結盟,根本是走了一個昏著,反而會害死自己的。」

    「為何如此說?」清義道長略顯詫異地看向虞允文,他還真不明白虞允文的意思。

    在經歷了幽雲一戰之後,大家都認為大宋根本沒有獨自收復幽雲的實力,和金聯盟是勢在必然之舉,這也是為什麼主持簽定和議的趙良嗣如此得朝廷器重的原因!甚至,不少人都已經不太記起趙良嗣不僅是幽雲漢人、還是為人們所輕視的叛逆之人。

    第八節

    「宋、金簽訂『海上之盟』無非是想對遼構成夾擊的態勢,可女真與契丹,早已勢成水火,根本沒有調和的餘地。尤其是大宋伐遼之時,遼主力早被金軍牽制住,甚至消滅的差不多了。宋早就已經借了金軍之力,夾攻之勢已然構成。還有結盟的必要嗎?更何況,還是在大宋委曲求全的情況下,雙方才達成了協議,這才叫『多此一舉』!」

    「『結盟』一事,歷史上並不少見,最著名的要數戰國時期六國結盟對付秦國,那是因為秦實力遠遠超過了六國中的任何一個國家。不結盟,六國只有死路一條,根本無法與秦抗橫。而且六國都在秦的東面,只有聯合起來西進,才能共同對付秦國。但金和大宋不一樣,雙方本來就分別位於遼的北方和南面,正好把遼夾在了中間,這樣的態勢,只要雙方在軍事行動上通告一下、不要互相拆台,聯不聯盟並不會影響對遼作戰的效果。」

    虞允文皺著眉頭,略帶不滿的解說自己的意思:「當時,宋不結盟反而會更具靈活性,旁觀遼、金打的死去活來,自身暫時處於戰爭之外,這是對大宋非常有利的態勢,可以等著漁人得利的最好時機。結盟大金,就不能隨自己的意志選擇最好的開戰時機,而必須同金方約定夾攻的曰期,使大宋伐遼的行動受制於他人,喪失迴旋餘地。」

    「但大宋的軍隊實力太差,沒有金的介入,只怕無法打下幽雲。」清義道長仔細消化了虞允文說的話之後,挑了挑眉頭,直接指向了問題的另一個關鍵所在——不是金幫忙的話,大宋能從遼人手中收回幽雲嗎?

    「大宋只是事先沒有安排好自己的行動,並不是宋軍已經羸弱到不堪一戰的地步。」虞允文聽了清義道長的問話,搖搖頭:「就以投入幽雲戰場的陝西軍來說,在對遼戰爭打響之前,它已經打了多少仗了?戰西夏、打叛逆,從西到東、從北到南,又從南到北,它何曾消停過一時?再強的軍隊也會被拖垮了。它的戰鬥力不強,有什麼奇怪的!」

    「可叛逆和西夏都不能不打啊,」清義道長聽他這樣說,立刻反駁:「不打,大宋不能安定,又如何與遼開戰?」

    「叛逆不打當然不行,否則坐視他們壯大,內部不安定,這仗也打不好。但也不必要非得把陝西軍調過去啊。先讓其他軍隊過去,圍住叛逆,等對遼戰爭結束,再徹底清剿叛逆也來的及。」虞允文搖搖頭,大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西夏則根本不該打!」

    「為什麼不能打西夏?你知不知道,我們大宋在西夏手裡死了多少人?!」令虞允文和馬林沒想到的是,一直保持著冷靜的清義道長居然會因為虞允文的一句話激動的叫了起來,臉漲的通紅,憤怒的盯著虞允文,好似他要再說一句「不能打西夏」就要撲上來似的。

    「不要這個樣子,虞兄弟也只是在講自己的見解,你冷靜一點。」李綱輕輕捋了捋頷下的長髯,沉聲說道:「讓虞兄弟講下去,道理不講不明。」

    清義道長總算安定下來,卻還是氣呼呼的表情。

    虞允文驚訝的看了李綱一眼,李綱衝他搖搖頭:「你接著說。」

    「西夏國小力微、人口極少,根本不足以對大宋造成致命的威脅。如果沒有遼的保護,大宋早把它給拿下了。遼一旦滅亡,西夏還拿什麼來和大宋對抗?宋夏戰爭打了四年,處於膠著狀態,把大宋拖的精疲力盡。十幾萬軍隊戰死在西部,導致陝西軍元氣大傷,戰鬥力銳減。緊接著又是打叛逆,這麼短的時間內,你讓他們如何恢復?軍事上準備不足,對遼戰爭打成這樣有什麼奇怪的。」

    竹舍內陷入一陣靜默之中,眾人都在仔細思考虞允文的這番話。

    過了一會兒,李綱才問道:「那依你之見呢?」

    「既然大宋早已定下準備利用金遼交戰的時機收復幽雲的策略,那就應該以此為重,早做準備。至於西夏,現在根本就不該管它,只要緊守邊界,讓它折騰。等滅掉大遼,它沒了靠山,我再來找它算帳,無論是滅掉西夏、還是留它一條活路,那就任大宋安排了。何必急著和西夏算帳,結果卻拖垮了自己,這不是犯湖塗,是什麼?!」

    西夏本是一個小小的部族,在得到大宋幫助的情況下才逐漸發展起來,可最後卻靠向大遼,反過來對付宋朝。相比較之下,宋人對西夏的仇恨更甚於大遼,所以,一旦西夏挑釁,宋就很難冷靜的分析得失。再加上,徽宗趙佶那隨心所欲的個性,脾氣一上來,什麼都不會仔細考慮。

    而虞允文則是冷眼旁觀著四個國家之間的交鋒,一直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在分析事情的來源,自然可以透過種種假象,準確無誤地抓住本質。他現在的分析,實在是沒有理由能夠推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