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二回 破天驚金宋合謀 幽雲淚家破人亡2 文 / 任我*飛揚

    第三節

    此時,大宋朝裡有「聯金滅遼」、「聯遼抗金」、「坐觀金、遼相鬥」三派,簡「聯金派」、「聯遼派」、「坐觀派」,正斗的激烈

    大宋朝廷裡「聯金派」中最堅決的是人稱「媼相」的內侍童貫,他深受皇帝寵幸,以內監之身主持大宋軍務。在出使遼朝之時,童貫偷偷收容投奔大宋的遼南院大臣馬植,一直堅持盡早同女真結盟、聯袂攻遼。

    而最擁有實權的人物——蔡京也認為大宋應趁此天贈良機,收復幽雲十六州,而後據守險關守,以防萬一女真滅遼,成為中原的禍患。後來雖然蔡京去相,繼任的王黼同樣的支持收復幽雲。

    在「聯金」一派看來,收復幽雲重地,不僅可以完成長久以來歷代皇帝的願望,同時還可以控制北方險峻之地,制止女真南下的危險,增強大宋同女真抗衡的實力。

    得知金人再次大舉進攻遼朝,已經派出使節多次與金接觸,並希望能夠聯袂攻遼的大宋朝廷迅速遣使赴金。

    宣和二年五月,金宋雙方在已經被金攻克的遼上京達成了《上京協議》,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宋金聯袂夾攻遼國;宋收回燕京故地,並將原來對遼朝的歲幣轉獻給金國。

    在大宋已經佔盡優勢的情況下,居然會簽定如此委屈求全的協議,使得金人確定了大宋外強中乾的實際情況,埋下了滅宋的伏筆。

    位於幽雲十六州首府燕京城郊外的鄭家莊,是一個典型的北方漢人聚族而居的村落。

    村子周圍是肥沃的田地,村子的外圍是棗樹和梨樹林,村邊還有一條清澈的河水流過。村中大概有數百戶人家,村民的居所圍繞著位於村子正中的祠堂。雞犬之聲相聞,十分的安祥平和。

    一輛馬車駛進了村口,村中之人一看就知道是來了外客,大車很快來到村長鄭老爺的府門前,鄭老爺一家早已經迎了出來。

    鄭家大少爺鄭業迎上剛剛從車上跳下的一名青年文士,用力拍拍他的肩頭,大聲笑道:「彬甫兄,你一向腿懶,我接連幾次派人去請你,你都不願意動,這次怎麼會有興致出來了?」

    「阿業,你怎麼連禮都不敘,就這樣的沒禮貌!」後面走上來的鄭老爺看到鄭業的表現,頓時板起臉,不客氣的喝斥著自己的大兒子。

    「晚輩虞允文同,攜家人見過伯父和各位鄭家長輩,」那名青年文士看到鄭老爺和幾位長輩也迎了出來,連忙帶著妻兒上前向行禮:「此來匆忙,打擾諸位了。」

    鄭老爺笑著搖搖頭,客氣的回答:「你我兩家是世交,又是姻親,沒什麼打擾不打擾的,只是阿業太沒禮貌,得罪貴客了。」

    「公公倒是不用管他,反正兄長與阿業十年同窗,早就習慣了。我還是先請嫂嫂和侄兒進去休息的好。」站在一邊鄭業的妻子鄭虞氏,此時迎上來微笑著說道。

    「還是媳婦說的是,都擠在門口做什麼?還不快都進去,這可不是我鄭家迎客的禮!」鄭老爺點點頭,對門口的人喝道。

    鄭大少爺不敢和自己的父親強嘴,只是笑著拉住虞允文往裡走:「彬甫兄,這次你可要在我這裡多住些時日,否則我可不答應。」

    「這回你趕我走,我都不會走了,得在這裡跟你混些日子。」

    「出什麼事了?」鄭大少爺驚訝的問道。

    「現在還沒什麼,只是這平靜的生活很快就會被打破了。我此來,一是為了躲避兵災;二,也是為了告訴你們一聲,準備應對將來的巨大變故。」

    等全家大小都來廝見過了,大廳中只餘下了鄭氏能夠做主的鄭老爺父子和鄭氏的幾位長輩。鄭老爺問道:「虞家侄子,到底發生什麼大事了?讓你這樣急急的南下避災?」

    虞允文歎了口氣,抬頭看向鄭老爺:「老伯,你們聽說過金人南下的事沒有?」

    「聽說了,說是他們已經打下了上京,正準備南下。不過,離我們應該還遠的很。」一位鄭家長輩回答,然後無奈的聳聳肩頭:「反正誰來給誰納糧,這不是我們小民可以管的事情。」

    「只怕我們沒辦法安穩的等待金人滅掉大遼,然後再做順民。」虞允文搖搖頭:「別的情況我不知道,但知道因為上京軍民拚死抵抗,城破之後,金人乾脆來了個屠城!我的一位學友的家人就在上京,全家被害。金人手段慘酷,大遼諸地因前面的大災,金人搜括不到什麼,而幽雲十六州是大遼中最富裕的地方之一,我聽說留守燕京的燕王耶律淳已經決定死守,正在招集敗軍和各個部族的軍隊,兵事一起,到時候我們想順利的做順民也不得。」

    「這可怎麼辦?難道一起等死嗎?」鄭家諸人聽說,著急的探問。

    「倒也不是徹底的絕望,我還聽到了一個消息,說金人已經和大宋約定,共同進攻遼。滅遼之後,燕京故地,即幽雲十六州的南部七州歸宋。」

    「什麼?!」鄭家眾人沒想到會聽到這樣的消息,一時間都驚呆了。

    第四節

    首先明白過來的鄭業,興奮的馬上伸手抓住虞允文的胳膊:「兄長,你說的是真的?我們這裡要回歸大宋?」

    「我這是從一位學友那裡聽來的,如今幽雲十六州的幾個大城裡都在傳說,內容不盡相同,但南部七州將回歸大宋卻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太好了!盼了百多年,現在終於可以回歸中原,不用再當二等公民了。」鄭家人皆覺得慶幸,能夠歸宋,總比被迫投順殘暴的金人要好些。

    「所以我才舉家南下,投奔伯父和阿業,免得被金人將家都給毀滅了。現在的麻煩是大遼留守耶律淳,他決定死守幽雲十六州,如果戰事不能盡快結束,這裡也會遭到兵災。這樣,我會去找學友們打聽消息,叫村民們平時也小心一點,沒事不要外出,免得被亂兵給殺了。」

    「說的是,只怕遼人得知宋金決定全力攻遼,會認為大宋背盟,連累我等幽雲漢人。」

    「這話要看怎麼說,在遼人看來,的確是大宋違背雙方盟約,居然借金人入侵之機,在背後捅了遼一刀子;但在宋人看來,從『澶淵之盟』以來,遼都是壓在宋身上的一個大石頭,宋以叔禮事遼,雖然後來改成了兄弟相稱,還要向遼交納歲幣。自漢唐至今,何曾有過這樣的盟友?這不過是給了大宋一個報仇的好機會而已。最後的結果,要看大家的實力。」虞允文對這個說法嗤之以鼻,他搖搖頭,提醒大家:「我們幽雲漢人,在大遼境內已經生活了將近二百年,但在所有的蠻人眼中,仍然是漢族之人,只怕金人也不會有什麼例外,還是要靠我等小心,自保為上。」

    「虞侄兒說的有理,這裡現在也開始亂了,是應該小心一些。告訴大家注意,不要讓外人輕易進入莊,等知道現今的情況再說。」鄭老爺最後做了總結,告誡自己的家人。

    過了兩天,當遼兵從村外呼嘯而過的時候,虞允文和鄭業站在自家的樓上,看著遼人的騎兵不斷的在周圍活動。

    鄭業不由得歎氣:「原以為我們能在家裡等待大宋收攏我們就好,卻沒想到來的還是這些蠻人,難道耶律淳認為憑他手上這點力量,真的能守住幽雲嗎?!真希望宋軍能早點到來,我們也可以早點安穩。」

    「按學友告知我金宋雙方議定的範圍,我們這裡應該是屬於大宋的,我想大宋最終會攻克燕京,把幽雲十六州的南七州收攏到手裡吧。」虞允文看了看外面仍然不見首尾的遼兵,然後拉著妹夫下樓:「不必再看了,反正看也看不走他們。來,我有事要跟你說」

    下得樓來,一個小小的身影向他們的方向跳了起來,虞允文一伸手,一個嬌小的身體抱了個滿懷:「舅舅,表哥欺負我。」

    旁邊的鄭業扳起臉喝斥:「水靈,怎麼如此不懂事!快從舅舅身上下來。」

    鄭水靈,鄭業的小女兒,虞允文的外甥女,一個活潑、調皮的小姑娘。反正家裡人和新來的舅舅、舅母都十分的喜愛她,她才不怕爹爹凶自己:「舅舅,表哥欺負人,你幫我教訓他。」

    「表哥敢欺負你?是你欺負他吧。」鄭業才不會相信這個小調皮的話,伸手把她從虞允文懷裡抱了下來:「我和舅舅還有話說,自己玩兒去。」

    「壞爹爹!你們不管,我去找舅媽說。」小水靈一跺腳,向他們做了個怪臉兒,立馬轉身跑遠了。

    「你兒女雙全,水靈這樣的活潑可愛,還真是有福氣了。」虞允文笑著對鄭業說道。

    「福氣?我看是霉氣吧。這個小丫頭,都快把我給折騰瘋了。」鄭業開玩笑的回答:「要是你喜歡她,我把她送給你做女兒或者兒媳婦都行」

    「定娃娃親?如果我家的小義知道,怕是要恨死我這個父親了,他都快把你家的水靈當成惡魔了。」虞允文打趣的回答了一句,然後對鄭業說道:「我的好友馬林馬繼嗣在燕京留守府任幕僚,我去找他,看看現在到底是個什麼情況,也可以判斷一下下一步我們該怎麼辦。」

    「也好,省得大家搞不清楚狀況,整天提心吊膽的,我與虞兄同行。」鄭業隨即答應了下來。

    二人向鄭老爺和虞家人告辭,鄭業不免又要囑咐自己的寶貝女兒水靈不要再淘氣,之後,兩人便結伴往燕京而來。

    燕京周圍這段時間已經紛亂不已,被打散的遼兵、各個部族的部兵,甚至還有來自幽雲地區的漢人豪強們組織的隊伍,亂成了一團,路上並不安全。

    虞允文二人帶著數名家人,好不容易才來到了燕京城。他們打尖的時候,聽了城裡人的議論才知道,遼國的形勢已經是急轉直下,到了難以挽回的地步。

    虞允文的至友馬林見到虞允文和鄭業十分高興,他與虞允文是師兄弟,而且十分投契。只是虞允文沒什麼功利之心,看到大遼君臣昏亂、國勢漸微,不想再出仕遼朝,歸家種田;再加上馬家因出了個南逃的原南院大臣馬植,使得馬家在朝中的實力大大受損,他也無力挽留虞允文,二人方才分手。

    如今這燕京府裡事務煩雜、紛亂,虞允文的本領他是知道的,正好可做個好幫手,看到兩位連襟一起到來,自是開心。

    雙方相見之後,馬林引他們來到自己的住處,告訴了虞允文他們一個令人大家高興的消息:宋朝此時正積極準備北上攻遼,以收復幽雲地區,皇帝已下詔以收復幽雲、恢復舊地,討伐無道為名對遼國宣戰。大宋原負責對西夏作戰的指揮者、樞密副使童貫,已經率十五萬宋軍從京師出發;皇帝趙佶另以種師道為都統制,負責節制各路宋軍,宋遼之間的大戰到了一觸即發的時刻。

    所以,馬林勸他們暫時留在燕京,以觀戰事結果。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