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博覽 > 歷史軍事 > 血宋

正文 第二回 破天驚金宋合謀 幽雲淚家破人亡1 文 / 任我*飛揚

    第一節

    自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建都汴京創立大宋以來,到大宋皇帝趙佶已經傳承了八帝,享國已有一百七十多年。

    與南邊的大宋遙遙相對的大遼,自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也已經有近兩百年。

    自澶淵之盟之後,兩國稱兄道弟了一百多年,倒也算是和平相處。因為再無大的戰事,兩國的經濟和文化都得到了不小的發展。尤其是大宋,由於商業發達,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

    可惜,盛世不久。不知是老天爺的玩笑,還是老天爺對遼、宋這兩個以兄弟相稱的國家都已經不滿意,乾脆讓他們同一命運,成為了一對被大金滅亡的難兄難弟。

    大宋皇帝趙佶和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僅以一年之差先後登基之後,大遼和大宋之後的命運簡直就是如出一則,南北輝映、相映成趣:一樣的君昏臣庸、自毀基業,分別斷送了大遼朝與大宋皇朝;兩個國家在被滅亡後,還都留下了沒有割盡的尾巴。

    要說區別,一是前後,遼先亡、宋跟著後面完蛋;二是被敵人俘虜的皇帝個數,遼只有一個天祚帝,宋是兩個大宋皇帝趙佶和欽宗父子,也創了中國歷史之」皇帝被俘最多」的記錄;三就是兩國留下的尾巴大小,遼的尾巴太小,西遼不過只佔地數百里、人口十幾萬,大宋卻是東南半壁江山、人口上千萬。

    大宋皇帝趙佶自登基以來,窮凶極欲、濫用民力,數次以奸臣蔡京為宰相,並重用童貫、王黼、楊戩、朱勉、李彥、高俅等奸臣、佞臣,而且整個朝廷上冗官無數,正事不幹、互相扯皮。

    朝廷上一個昏君趙佶再加一群貪官污吏,把個天下最富裕的大宋快折騰完了,境內先後爆發了多次起義和大規模的民變。大宋朝可以說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鎮壓和瓦解了這些動亂,渡過了一場又一場國內的政治危機,朝廷上下總算是鬆了口氣。

    至於大遼那位小名」阿適」的天祚帝耶律延禧,自即位以後只幹過一件好事,就是剪除了乙辛奸黨。然後,就一味的田獵、遊戲、享樂,不理朝政,比大宋大宋皇帝趙佶更加的變本加厲。皇帝昏庸,眾臣則是勾心鬥角、欺上瞞下,大遼天下官吏**、民不聊生,國勢日漸衰頹,各地反抗不斷。

    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從大宋建立時起就與其一直對持達一百多年的北方大國,曾經也是威名赫赫、不可一世的雄據北方的大契丹,雖然現在還擁有幅員萬里的疆域、多達千萬計的人口,卻早已是今非昔比。

    大遼的沒落已露端倪,可惜它的統治者卻還處在迷夢之中,根本不知道大遼早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

    老天爺似乎覺得,昏君和奸臣的配合還不足以把兩個立國都有百年以上的大國推向滅亡的深淵,索性再加上一把力!

    宋遼兩國相繼遭了大災,災情之嚴重、範圍之廣、時間之長都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

    大宋出現了長達半年有餘的旱災,遍及大宋一多半稻米產區。原本宋人並沒有太過緊張,大宋的稻米產區大部分已經能夠做到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而且大宋朝廷和各地都有不少的存糧。只有一季糧食的損失,還不會引起朝野太大的恐慌。

    但旱災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半年多的時間裡廣大的產糧區大多一滴雨沒下,已經影響到第二年的留種問題。不少地方飲水都有了困難,為了爭奪水源,各地的流血衝突此起彼伏。

    幸好,大宋朝廷總算還知道這樣嚴重的旱災如果處置不當,是要激起大規模的民變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朝廷至少還做出了一些與民共度時艱的對策。

    奸相蔡京因此罷相,朝廷也撥下糧款開始救災。皇帝趙佶總算還知道祈禱上天,並下旨減少部分賦稅。雖然,減去的賦稅大多進了貪官的腰包,下發的糧款也很少能給到災民手中,但朝廷堅持救災的態度至少可以讓小民安心。對於善良的百姓來說,只要還有活下去的希望,就一定能堅持下去。

    雖然此次旱災使得大宋大傷元氣,但至少保住了自己大部分臣民,只要給它一些時間,生命力頑強的宋人還是能熬過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

    大遼的災情比之大宋還要嚴重的多,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各種天災的種類之齊全,世所罕見。可怕的冰凍和風暴席捲了大遼的大部分領土,長達兩、三年的時間裡寒潮、乾旱、大風輪著上,北方牧草不生、南方莊稼不長,處處都在鬧糧荒。

    遼國佔地遼闊,子民百姓種族繁多,南部幽雲十六州的漢民多種田,北方草原上的契丹人和奚人大多放牧,至於那些人口較少的小部族人則是幹什麼的都有。更主要的是,遼國還保留著奴隸制度的尾巴,不少人口控制在各個部族的手中,各個民族的生活、生產方式都有很大不同之處。

    遼國平時對地方的治理就是一件超麻煩的事,地方官吏常常是隨著各地的風俗習慣而管理,沒有什麼一定之規。

    除幽雲十六州以定居農耕的漢人為主,上繳的賦稅尚可保證,其它地方有的收供獻、有的收錢糧、還有以工、以兵代替賦稅的,再加上全國種糧的人口仍然過少,糧食積貯本來就困難,全國除幽雲地區以外,一般沒多少存糧。

    此次災荒一起,在幽雲地區的存糧用完之後,遼民的情況可以說是一個」慘」字也難以盡言。

    比起還做個祈天、消減宮中飲食樣子的大宋皇帝趙佶來說,荒唐的遼天祚帝可以說是個沒心沒肺的傢伙,還是我行我素,根本懶得處理政務,每日只知享樂、遊玩,甚至還到處將民田劃作遊獵之地,導致無數良田荒蕪、百姓逃亡。

    皇帝這樣子不顧黎民,官府自然也不會管百姓死活,救濟是根本不用想了,要錢、要糧、要賦稅、要奴隸,要、要、要……

    從上到下,皇帝、貪官、酷吏苛索無度,百姓們連肚子都填不飽了,哪裡有錢糧來交稅?因此,遼國境內處處民情激憤,反抗此起彼伏,已是大變將生之勢。

    此時,大宋唯一比遼幸運的,是大宋周邊除遼之外,並沒有能夠對它構成絕對威脅的勢力存在,而西北部小小的西夏最多能夠製造一些麻煩,但還不足以威脅大宋的基業。

    但遼卻沒大宋好命,遼的北方是中原人所說的諸胡,也就是各個少數民族。他們往往精通騎射、英勇善戰,遼正處於上升期的時候還可以震攝他們,一旦遼國衰弱,它也會成為諸胡的口中之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新近在遼東崛起的以完顏阿骨打為首的女真部落。

    女真人分佈在幽雲以北的東北一帶,部分女真人受駐留地遼國官吏管治,俗稱熟女真或被稱為系遼女真,他們已經完全認同自己是遼民;再往北邊在遼境邊緣生活,只聽所謂遼國天使指令的為生女真。

    近年來,生女真中勢力較強、素以勇猛著稱的完顏部漸漸統一生女真各部,形成了部落聯盟,實力見長。

    隨著遼的衰落,完顏部反遼之意已經日漸顯露無疑,遼國有識之士多以為憂,只有遼國皇帝卻蒙然無知,只怕荒唐的遼天祚帝知道了也沒這個興趣去過問。

    大宋政和五年十一月,女真完顏部建國號為「金」,年號收國,定都黃龍府。

    當年,在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帶領下,金人迎擊御駕親征的遼天祚帝所帶領的七十多萬遼軍,金遼雙方在護布達崗一帶決戰。

    完顏阿骨打僅以兩萬金人鐵騎直擊遼中軍,遼軍大敗、屍橫遍野,天祚帝在驚慌失措的情況下,居然棄軍而逃,一晝夜狂奔五百里直逃入長春州,金軍乘勝侵佔大遼治下遼陽等五十四州。

    此戰之後,素有「女真滿萬,天下無敵」之美譽的金軍收攏了所有的女真部落,兵力猛增至十萬餘騎,遼國卻再也組織不起大規模的抵抗。僅僅兩年的時間,自遼河以北、以東及西南一帶,已經盡入大金版圖,遼朝歷年在邊地州城儲備多年的糧餉,也都為金人取得。

    遼國距離最後滅亡的時日,已經進入了倒計時階段!

    大宋宣和二年二月間,金遼和談,金提出和議和的條件:遼冊封金帝為大金大聖大明皇帝,稱金為兄,每年輸銀絹二十五萬兩、匹,割遼東、長春兩路之地。遼決定冊阿骨打為東懷國皇帝,除天祚帝不願意稱阿骨打為兄,其它條件都為遼所接受。

    但大金斷然拒絕了遼國提出的和議條件,分三路大舉進攻遼朝上京。

    在得知北方女真族興起、開始威脅遼朝統治之後,好大喜功的大宋皇帝趙佶還起了要和女真人合作,收復幽雲十六州,以建立不世功業的念頭。

    宋人心心唸唸、無法忘懷的幽雲十六州,來歷卻也不凡。

    幽雲十六州以遼國現在的五京之一——南京(又稱燕京)為首,大宋稱它為」幽州」。

    春秋燕國已有封邑在此,漢人從這個時期便開始在這裡居住、生活,也創造了一個富裕的北方大州。而且交通南北東西,貨物繁盛,早已成為能和江南之地相比美的富庶之地。

    漢時置幽州,以備北方軍務。此後,幽州就成為中原的北邊重鎮,始終佔據著北方極重要的戰略位置,虎視北疆各胡族數百年之久。正因為上述原因,此處成為漢人抵抗外族侵略和掠奪的百戰之地,民風素來彪悍。

    直到後晉石敬瑭賣國求榮,將幽雲十六州拱手送給了契丹人。從此,中原北邊再也無險可守,諸胡得以肆意馳騁黃河以北的廣闊大地,能夠輕易進逼到黃河岸邊,直接威脅中原腹地,兵鋒壓得中原漢人抬不起頭來。

    無恥的石敬瑭永遠被後人唾罵,整個是賣國的典型。

    但已經過去了一百九十多年,幽雲十六州卻仍舊在遼國的手中。現在遼國即將完蛋,有了收回幽雲的機會,新仇舊恨齊上心頭,也難怪大宋皇帝趙佶心癢難忍。

    這次歷來保守的大宋朝廷倒是積極了許多,在大多數大宋君臣看來,收復幽雲重地,不僅可以完成長久以來歷代皇帝的願望,同時還可以控制北方險峻之地,以防衛女真南下的危險,增強大宋同女真抗衡的實力。

    但他們卻沒有想到,超出國力的奢望,帶來的是亡國之痛。大宋軍隊軟弱的戰鬥力由此完全暴露在女真人的面前,這種行為簡直就成了引狼入室,使大宋王朝面臨覆滅的命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